一次次來到馬海,感受這里的風雨,感受這里的陽光雨露,感受這里物語風情,溪流潺潺,清澈而甘冽;在酷熱天時感受到來自它身上的清涼;而在寒冷的冬季,在農(nóng)家溫暖的火爐堂邊坐著,烤著火,聊著天,吃著燒紅薯什么的,享受一份壯鄉(xiāng)人家的溫馨夜話。
壯家人說話聲調(diào)柔軟,語音款款,那語調(diào)仿佛源于自然深處的夜鶯之歌。
我愛這里的吊腳木樓,外觀上看,它們和其它地方的木樓沒什么兩樣。但彼樓非此樓,內(nèi)外構建上有不易察覺的差異,這種差異表現(xiàn)在高低寬窄尺度上,更表現(xiàn)在人的情感及心靈上,就像頗為相似的兩座山各有不同的內(nèi)涵一樣。
吊腳木樓耐看,頗受攝影人的青睞。仰拍,俯拍,橫拍,豎拍,無論哪個方向都可尋找到拍攝興奮點。
吊腳木樓寬敞,有防潮功能。南方多雨,森林覆蓋率高,負離子充足,同時濕度也高。在木樓里生活,有一種親近大自然的感覺。倚在廊檐上看日出日落,看山水田園,看樓下一群群奔跑的雞鴨養(yǎng)牲。有些人家的廊檐從東到西不裝屏風,寬敞,通暢,舒適,特別適宜孩子們做奔跑類游戲。我老家的房屋也是這種吊腳木樓,讓人感覺特別溫馨。尤其在晚上,可以靜靜地聆聽風聲,雨聲,大雪降臨時,雪粒落到瓦片上的那種清晰明快節(jié)奏感,輕輕地叩擊腦神經(jīng),有種按捺不住的沖動。但那已是久遠的事了,因為老家的吊腳木樓再也沒有了。而今在馬海的木樓里走動時,享受著樓板雜亂聲后的寧靜平和,喝著馬海人特別釀制的水酒,心里特興奮。
酒什么地方?jīng)]有啊,于西南方人家來說,紅薯酒,高粱酒,芭蕉芋酒,玉米酒,糝子酒等等,甚至有拿木薯做酒的,各式各樣的酒各有各的不同價值和不同的味道。比如紅薯酒有其敦厚的口味,而木薯酒的味道就遠不如了,略帶些許酸味,且雜而不純;高粱酒應當是家釀酒里口感最好的,可是比較糯米水酒又有不足。
這天我和中國文化報、廣西民族報記者一行走進在外工作的潘女士的家。潘女士樓下蒙姓人家,我多年前來過,并在她家門前拍攝主婦用機器去玉米棒的工作場景。那天的光線很好,溫暖和煦的陽光投射在主婦身手上,我使用大光圈逆光拍攝,虛化了雜亂的背景,人物形象鮮活飽滿,畫面頗具穿透力。當時蒙姓人家的廊檐上晾滿了玉米棒,屋里不時躥出來一襲襲煙霧,正巧兩個身著壯服,頭戴白色毛巾的婦女現(xiàn)身廊前,增添了畫龍點睛的朦朧意境。
……
這會在來到潘女士家,因天大熱,沒法吃火鍋,于是潘女士將飯桌擺在火房靠窗戶邊。
辛勞的潘女士父母做了豐盛的午餐,臘肉,干魚,豆腐,西紅柿炒辣椒,剛從架上摘下的豆角等等,總共十余道熱氣騰騰的菜端上桌,席間立即飄逸出縷縷農(nóng)家獨有的菜香味道。
面帶微笑的潘女士舉杯相邀說,這樣的水酒只有龍脊十三寨會釀造,別的地方雖然也有類似的水酒,但口感不同,比較起來,我們釀造的水酒口感更好些。
潘女士橢圓俊俏的臉上寫著青春與智慧,寫著好客精神,同時寫著豪爽,寫著健談,對于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家鄉(xiāng)的人文故事,娓娓道來。職場女性的把控力,引導力,親和力,及語言的磁性、彈性空間在此獲完美詮釋!
其他民族所釀水酒我應當喝的不少,可馬海水酒果然與眾不同,甘飴中帶有一種微微的舌尖上的浸潤,細滑,醇香,綿密而渾厚,剛抵舌尖,便直趨上下顎,化入喉嚨,化入肺腑,化入心境,總之一個化字了得,仿佛被攜帶入某種秘境,讓胃體驗撫摸的快慰感受。有喝過茅臺的,知道茅臺入唇落喉時什么感覺,飲過五糧液的知道其感覺是什么,飲過陳年老窖桂林三花酒的入喉時是何感受,它們間的優(yōu)勢不言而喻,但壯家人的水酒就像有人形容的那樣,無感而感,酒味太淡了些。殊不知,馬海水酒在后勁發(fā)飆,酒如綿里藏針,不露聲色,不經(jīng)意間已然醉倒。果真醉倒,沒個一天兩天起不了床,這就是壯家水酒后座力的表現(xiàn)!
席間,記者廣聞博記,善飲,談興正濃;東道主盛情,不時地引領話題,偶爾唱上幾句山歌助興,連年近八旬的潘女士的母親都加入了。大家飲著,談笑著,酒越喝越上癮,漸漸露出不思歸的感覺。
有問及有關水酒釀制造之法,微顯醉意的潘女士介紹說,釀水酒最好是九月九重陽節(jié),這天釀造的水酒會生發(fā)一種不同的妙處,就是特香,特甜,像蜜一般……入秋的時候,村民上山采摘制作酒藥的配方材料,比如辣蓼草,巴巖香等等數(shù)十種之多,洗凈,曬干,碾碎,拌糯米粉制成酒藥,釀水酒時把蒸熟的糯米飯攤開,待熱量逐漸消散,撒入碾碎的酒藥,拌勻,放進酒罈密封,存放于陰涼的地窖深處,有的陳放三五年,有存放更長的,若干年再啟封時,必滿室彌香……
啊,泱泱數(shù)千年中華歷史,說是人類的歷史,何嘗不是文化和酒的歷史……所謂酒醉英雄漢,所謂英雄豪杰,無不與酒密切相關。
我等幾位本不勝酒力,原說要痛飲一下午的,可是不覺間就紛紛醉了,或許,并非光酒醉,而是醉山,醉水,醉純樸的民風,因此長醉不歸———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