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妙琳,梁均和,鄒健祺,馮敏超,蔡宏珠,鐘錫安
江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 江門 529300
HIV感染者由于個體自身免疫狀況不同,對HIV抗原的反應性也不同,抗體產(chǎn)生時間和對HIV抗原的免疫應答強弱也產(chǎn)生差異,免疫印跡(western blotting, WB)實驗中表現(xiàn)為WB條帶的數(shù)量和顏色深淺存在差異[1]。人感染HIV病毒后,HIV主要攻擊人類的免疫系統(tǒng),導致機體免疫水平下降,特別是CD4+T淋巴細胞會出現(xiàn)進行性或不規(guī)則下降。CD4+T淋巴細胞指標對于了解機體的免疫狀態(tài)、疾病進展、治療艾滋病及預防各種機會性感染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因此從不同的HIV感染分期了解血清學和免疫學的變化規(guī)律很有必要。本文對226例不同免疫狀況下的HIV-1抗體陽性者的WB帶型特征變化進行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血清標本來源于2019年經(jīng)本單位艾滋病確證實驗室診斷為HIV-1抗體陽性且有首次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結果的226例患者。
采用WB檢測HIV抗體(新加坡Genelabs Diagnostics公司的免疫印跡試劑盒),通過BD FacsCalibur流式細胞儀開展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檢測,所有試劑均在有效期內(nèi)使用,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并嚴格遵從《全國艾滋病檢測技術規(guī)范》(2020年修訂版)[2]判定標準綜合判斷結果。由兩個專職檢驗人員共同對WB結果條帶判讀。
依據(jù)《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WS293-2019)[3],以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檢測結果對機體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進行分級: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500/μL:無免疫缺陷;350~499/μL:輕度免疫缺陷;200 ~349/μL:中度免疫缺陷;<200/μL:重度免疫缺陷。HIV感染分期主要依據(jù):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500/μL為HIV感染早期;200~500/μL為HIV感染中期,<200/μL為AIDS期。
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不同疾病分期WB帶型比較使用Pearson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6例患者中男180例(79.65%),女46例(20.35%),男 ∶女為4 ∶1;年齡16~83歲。
226例HIV-1抗體陽性者的條帶統(tǒng)計分析見表1。WB帶型以全帶和次全帶(缺少p55)為主,全帶占47.79%(108/226),次全帶占24.78%(56/226),其中抗env基因編碼的包膜蛋白抗體檢出率最高,gp160、gp120均為100%、gp41為99.56%??筽ol基因編碼的核酸內(nèi)切酶和聚合酶抗體檢出率也普遍較高,p66為96.90%,p51為93.36%,p31為91.59%??筭ag基因編碼的核心蛋白抗體檢出率除p24(98.67%)之外,其它檢出率較低,p55為50.44%,p17為63.72%。
表1 226例HIV-1抗體陽性者帶型統(tǒng)計分析Tab.1 Analysis of bands in 226 HIV-1 antibody positive patients
226例HIV-1抗體陽性者首次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最大為925/μL,最小為3/μL。HIV-1抗體陽性者首次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小于200/μL,即重度免疫缺陷者83例(36.73%),中度61例,輕度45例,無免疫缺陷者37例,詳見表2。
表2 226例HIV-1抗體陽性者首次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檢測結果Tab.2 The first detection results of CD4+T lymphocyte count in 226 HIV-1 antibody positive patients
不同免疫狀況組WB帶型中,p55和p17檢出率較低,全帶、p55和p17檢出率從HIV感染早期、HIV感染中期到AIDS期檢出率逐漸減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2值分別為92.91、8.37、14.62,P<0.05),見表3。
表3 HIV-1抗體陽性者不同疾病分期WB帶型分布 例(%)Tab.3 WB band pattern distribution of HIV-1 antibody positive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disease stage Case(%)
目前國內(nèi)大多數(shù)單位均以免疫印跡法作為HIV抗體確證的金標準。李楠等[4]認為WB帶型的分析有利于感染者病程的診斷,可作為HIV感染早、中和晚期的輔助診斷。gp160和p24是感染早期最早出現(xiàn)的,因此單單出現(xiàn)gp160和p24是HIV早期感染的重要提示;進入AIDS期,HIV病毒大量復制消耗抗體,表現(xiàn)為p24條帶的缺失;WB帶型若為全帶,提示HIV處于活躍復制期。本研究中p24檢出率為98.67%,全帶占47.79%。
抗體的產(chǎn)生受機體免疫水平的影響,隨著HIV感染者病程的進展,可以檢測到抗HIV特異抗體的數(shù)量和種類也會發(fā)生變化。從本文分析得出WB條帶內(nèi)在關聯(lián):①全帶和次全帶檢出率較高;②同一基因編碼的蛋白抗體檢出率有一定的關系,gp160和gp120一般都是同時出現(xiàn),后出現(xiàn)gp41,gp160是包膜蛋白的前體,裂解成gp120和gp41,沒有gp160出現(xiàn),不可能有gp120和gp41;③抗pol基因編碼的p66、p51和p31,一般都是同時出現(xiàn),三者檢出率和關聯(lián)度較高。本實驗結果與張佳峰等[1]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筫nv基因編碼的蛋白抗體檢出率最高,平均比達99.85%;抗pol基因編碼的核酸內(nèi)切酶和聚合酶抗體檢出率次之,平均比達93.95%;抗gag基因編碼的核心蛋白抗體p55檢出率最低,只有50.44%,與有關報道[5]結果一致。p17檢出率為63.72%,與張佳峰等[1]報道的84.68%有一定差距,原因可能是WB帶型結果由肉眼判讀,不同檢驗人員對反應弱的條帶判讀不同,提示有必要推出適合我國人群帶型反應強度的判斷標準,有利于減少主觀判斷差異。
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檢測是進行HIV感染進展和判斷療效的主要檢測依據(jù),反映感染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免疫功能缺陷。隨著HIV病毒的侵犯,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減少。根據(jù)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小于200/μL的HIV-1抗體陽性者可歸為AIDS期的標準[3],結果顯示,HIV-1抗體陽性者確診時,超過三成(36.73%)患者被發(fā)現(xiàn)時已進入AIDS期,感染時間較長,個體重度免疫缺陷,這與魏微[6]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表明,不同疾病期分組WB帶型不同:env帶型和pol帶型的出現(xiàn)率不受疾病病程的影響。全帶、p55和p17檢出率從HIV感染早期、HIV感染中期到AIDS期逐漸減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丘鳳蘭[7]、陳會超等[8]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已有研究表明gag帶p55和p17的轉陰可作為疾病發(fā)展為AIDS期的一個潛在判別依據(jù)[9],推測抗gag抗原具有抗艾滋病的保護功能,高水平的抗gag蛋白抗體與艾滋病潛伏期長有關,而低水平可能會導致艾滋病的發(fā)病。
綜上,本研究提示,臨床上部分患者被確診為AIDS時,已感染較長時間,機體的免疫功能已受到損害,從而影響抗病毒治療的效果。因此,應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動員社會組織參與AIDS防治工作,完善監(jiān)測體系,擴大檢測覆蓋面;同時,應盡快創(chuàng)造條件實施HIV病毒載量實驗,對HIV-1陽性者展開檢測,監(jiān)測疾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