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育哲
橋者,喬也,在古語中意味著高而遠的橋,在中國文化中也有豐富的內(nèi)涵??梢哉f,中國的進步,帶動了橋的發(fā)展,而橋本身也反映與見證了中國的變遷。因此,橋的內(nèi)涵與民族精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皾h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橋萬里平?!睆墓胖两?,橋也是文人墨客十分喜愛的抒情對象。
橋是中國文化中奮斗的象征,也同樣是奮斗的產(chǎn)物。千年之前,勞動人民用錘與鑿,征服了大自然的偉力,在一條條無法跨越的河流上建起了橋,追求著更好的生存質(zhì)量;千年之后,擺脫了生存困境的人們,用鋼筋水泥搭建起跨海大橋,沖擊著夢想的高峰;盡管時代不同,橋見證著人們同樣的奮斗,盡管奮斗的目標不同,卻體現(xiàn)了同樣的內(nèi)涵——面對阻礙的迎難而上,永無止境的奮斗精神。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奮斗著修橋,更多的人們踏上橋面去追求更高遠的目標。橋面固有其盡頭,但中國人的奮斗路程將永遠沒有終點,這正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奮斗精神的最好見證。
誠然,聳立于大地之上,可能是我們對橋的第一印象,但誰說不同的人們心中對于生活相同的美好愿景所連接成的精神紐帶,就不是中國橋了呢?橋是中國文化中希望的代表。也許是因為橋本身能傳達信息互聯(lián)互通的屬性,熱戀中的男女幻想于鵲橋兩端鴻雁傳書,抒發(fā)自己對于愛情的美好希冀,而一帶一路跨越海洋的文化交流之橋,更向世界傳達了中國對于快速發(fā)展,美好生活的期望。一片片被水割裂的土地,因橋而牽手,就像厚重的歲月,橋是離索,也是流連。
無論如何,橋能傳達希望,逐漸地,其本身的存在就成為了一種希望。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情感,鵲橋與一帶一路之橋卻是傳遞著同樣的希望。而最大的希望,就是永遠保持充滿希望的心。這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人面對生活的精神表現(xiàn)。
從古時到現(xiàn)代,從現(xiàn)實到精神,奮斗之橋與希望之橋交織于一起,使橋文化愈發(fā)豐富圓滿。正因為心懷希望,所以能不懈奮斗;正因在奮斗的路上,所以才一直滿懷希望。二者結合,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精神核心——生命力。正是因為有極其強大和旺盛的民族生命力,華夏人民才能歷經(jīng)風雨而不飄搖,歷經(jīng)滄桑而不倒下,才能歷久彌新,永遠在新時代綻放全新的活力與姿態(tài),而這恰恰正是橋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所在。
悠悠華夏,千百年來,橋的形態(tài)一直在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橋本身的存在。隨著時代的改變,中華文化也必將保持蓬勃的生命力這個核心,落腳于奮斗與希望上,在橋的發(fā)展中展現(xiàn)中華文化的時代風采。
廣州市培正中學 (廣東省廣州市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