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凡 王慶
內容摘要: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活動,呈現的是一個開放的活動場,語言是文化的體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之間的溝通,為翻譯提供了各種可能性。本文將翻譯的五個特性作為出發(fā)點,簡要探析漢語負載詞的俄譯,并根據意義再生的三個原則對其進行重構,從而有助于漢語文化負載詞的成功俄譯,進一步擴大漢語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翻譯特性 文化負載詞
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活動,呈現的是一個開放的活動場,語言是文化的體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之間的溝通,為翻譯提供了各種可能性。
一.翻譯之特性
1.翻譯具有社會性
翻譯是在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才出現的活動,而且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演變而不斷發(fā)展、豐富?,F代語言學家索緒爾在概括語言的特征時明確指出言語“是言語活動的社會部分”,語言是一個關系的系統(tǒng),社會給予這些關系以意義??梢哉f,翻譯活動無時無刻無不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介入和干預。所以在進行中俄翻譯實踐時,我們應當要考慮到翻譯的社會性,它涉及經濟、文化、宗教、習俗等各個方面。
原文:三老爺“耳白于面,名滿天下”。
譯文:Уши у вас, Третий господин, белее лица * , и слава о вас прошла по всей Поднебесной.
注釋:*Белые и большие уши считались признаком благ- ородства.
“耳白于面,名滿天下”出自孔平仲的《談苑》。中國古人認為耳朵比臉白,是一種大富大貴的象征,反映出當時人們的一種心理認知。譯文中,譯者直譯“Уши белее лица”,然后在文外補充注釋,以此對相關的文化背景進行了補充說明。
原文: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里吃“牙祭肉”;茶水、燈油都是店里供給。
譯文:Ежедневно вы будете получать скромный обед, а второго и шестнадцатого числа — 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праз- дничным столом, который в эти дни я устраиваю своим приказчикам. Что касается чая и масла для ламп, то здесь все расходы я беру на себя.
“牙祭肉”在當今其引申義為平日里吃素食偶爾吃豐盛的飯菜。此處譯者采用意譯,抓住其文化內涵本質,而不是一味的逐字逐句翻譯,有利于俄譯語讀者立刻獲取中國文化信息。
2.翻譯的文化性
從翻譯的功能來看,翻譯的作用之一就是使不同語言的溝通障礙消失,達到使用俄漢語言的人們之間溝通交流,主要從文化層面的交流獲得的。從翻譯的全過程來看,翻譯活動受到文化語境的影響。
原文:泗水山中,舊有禪院?!痘可摺?/p>
譯文:В горах уезда, Сышуй издавна уже существовал двор погружения в созерц- ание .
“禪院”是禪師們進行修行的場所,這是中國佛教文化特有的。俄羅斯民族信奉東正教,只有教堂的印象,沒有禪院的概念,因此譯者使用了意譯的翻譯方法,將“禪院”的深層涵義表達了出來。
原文: 婢子負心,傾意新郎,不憶引線人矣?!逗慕恪?/p>
譯文:Ты вскружила голову возлюбленному и не вспом- нила даже о той, которая продела нитку в иглу.
“引線人”來源于“月老”,月老在中國是主管婚姻的紅喜神。因此,在該句中“引線人”就是媒人的意思,譯者采取了直譯方法,保留了中國文化因素,傳遞了中國文化。
3.翻譯的符號轉換性
巴斯奈特認為,翻譯是一種語言行為,但它在本質上屬于符號學的范疇,即研究符號系統(tǒng)、結構、符號過程和符號功能的科學。符號轉換有語內翻譯、語際翻譯和符號間翻譯三種。語際翻譯通常情況下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一種是完全可以直譯過來的:例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俄語中可以直譯為:Дорога в тысячу миль начинается с одного шага。
另一種由于文化差異,需要采用意譯,例如:“三思而后行”在俄語中的翻譯則為Семь раз отмерь, 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這是因為在漢語中用三表示多次,而在俄語中則用七表示多次;“雨后春筍”在俄語中的翻譯則為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像雨后的蘑菇一樣)。
4.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
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主要體現的是譯者的主觀能動性,譯者在完全徹底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從眾多表達方法里選擇一個最適當的方式去再現原文的內容和意境。
中國古代詩歌的翻譯往往都是翻譯創(chuàng)造性的體現:
例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深切地表達了詩人作為亡國之君,遭人囚禁為下人的深切傷感惋惜之情。譯者翻譯如下:
прошлой ночью в лачуге моей,
снова ветер с востока дохнул.
Тяжко родину вспоминать,
При сиянье весенней лу- ны.
譯者將詩歌一句譯為兩行,使得詩歌的內容得以充分地表達。前兩句韻律流暢自然,上下句對應工整,音節(jié)相同,音步一致。后兩句內容表達地細膩,做到了內容的對等。可以說,譯文在做到對原文內容對等的同時,也盡可能達到了形式上的對等。
5.翻譯的歷史性
在人類的歷史發(fā)展中,翻譯活動的形式和內涵也在不停地變化和豐富。由此可知,翻譯的歷史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文本所處的時代背景,文本是人類發(fā)展特定時期的產物,也就必然會受到歷史的局限;二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譯者的翻譯能力會不斷地提高,譯本風格和水平也會有所變化。另外,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對于文本的理解、與接受程度也也會有所不同。
例如,曹植所作的《七步詩》的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蘇聯時期譯者В. А. Панасюк和И. В. Миримский采用雙音步抑揚格進行翻譯,在語言精準表達的同時,又能更好的傳達原詩的節(jié)奏,以格律詩譯格律詩,直譯回漢語是:為了煮豆子,點燃了豆秸。于是豆子開始痛苦地哭泣:“我們是同胞——同根所生,為什么摧殘我們如此心急?”
而后來的譯者 Черкасский的譯作節(jié)奏感更和諧。他語言精準,情感真誠,完全做到了形神兼顧。逐行回譯成漢語:熬煮豆子,豆秸在鍋下燃燒。豆子哭泣:“我們本是同胞??!同根所生!怎么能折磨親人?何苦性急,用烈火灼燒我們!”
二.漢語文化負載詞俄譯
文化負載詞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形成的,承載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化特點和色彩,具有明顯的文化個性,準確有效地翻譯文化負載詞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他國文化,理解他國國民的信仰和風俗習慣,做好不同文化之間交流溝通的橋梁。因此,在翻譯的意義再生中,首當其沖的考慮到翻譯的五個特性,然后在透徹地了解源文本的基礎上,依次遵循去字梏,重組句,建空間的原則,準確地傳達源語言的內涵。
1.去字梏
對于翻譯者而言,要在譯入語中讓原文文本的字句的意義獲得再生,讓原文的字在譯文中重建的關系中存活。
例如:“光陰”按照字面直譯為“Свет и тьма”表示光明與黑暗。但在中國語言文化中“光陰”表示的是“時間(время)”的意思,所以應該意譯為“время”。 還比如“紅包”這一類詞,在俄語中是沒有相應的概念的,因此,我們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加以解釋說明,不可完全直譯:紅包:"хунбао"- красных конвертов с день- гами, которые принято дар- ить в Китае на Праздник Весны;
2.重組句
楊絳認為:選字需經過不斷的改換,得造成了句子,才能確定選用的文字,成章當然得現有句子,才能連綴成章。譯文中通過重新組織句子,使原文的字詞意義能呈現出來,從而形成一個意義整體,彰顯出原文的文化精髓。
例如,在漢語表達中,常用“方便……”這一結構,而翻譯成俄語是,則習慣于用相應的形容詞“удо- бный для кого”來表達。
3.建空間
建空間,是在去字梏和重組句的基礎上,借助于上下文語境為譯文讀者建立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中,給讀者以理解與想象的余地。
例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一詩,描寫了旅途中早上出行的凄冷景色,抒發(fā)了游子在外的孤獨寂寞和對家鄉(xiāng)的深深思念。俄譯文中也會用相同或者是相似的意象來翻譯詩歌,字面上可能無法做到逐字逐句的翻譯和形式上的相等,但詩人的思念之情也可從譯詩中得到再現。
三.結語
綜上,我們可以得知,漢語文化負載詞的俄譯是翻譯活動中的難題,因為不僅要準確表達出語言層面的內容,更要將其深層次的漢語文化傳達給俄譯文讀者。本文以翻譯的五個特性為視角,提出翻譯實踐中堅持“去字梏,重組句,建空間”三原則,闡述了如何使譯文更好的克服俄漢語言系統(tǒng)間的差異,使?jié)h語言準確表達且易于俄譯文讀者理解,進而弘揚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梁妮娜.翻譯特性視域下漢語文化負載詞英譯探析[J].英語教師,2017.
[2]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明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37.
[4]吳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2.
[5]許鈞.2009.翻譯概論[M].北京:外國研究與教學出版社:37-40,99-102.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