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鳳麗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每年的4月4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jīng)15度,就到了清明節(jié)氣?!稓q時百問》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亮,故謂之清明?!薄扒迕鳌倍直砻魈烨宓孛鞯臅r刻已經(jīng)到來,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jīng)過去,大地上冰雪消融、草木萌動,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清明前后,草長鶯飛、桃紅柳綠、春色宜人,人們結(jié)束了寒冷冬季的蟄伏,紛紛走向野外,親近自然。清明外出掃墓、踏青的原始意義在于順天時,這個月陽氣發(fā)泄、萬物萌生,人們要以主動的姿態(tài)去順應(yīng)和促進時氣的運行。外出掃墓、踏青,有助于人們吸納大自然的純陽之氣,驅(qū)散積郁的寒氣和抑郁的心情,催動生命的流轉(zhuǎn)。
俗語云:“鴉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弊鳛槿f物之靈的人類,自然知道感恩。中國歷來有慎終追遠、報本返始的傳統(tǒng)。白居易在《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中云:“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中橋車馬長無已,下渡舟航亦不閑。冢墓累累人擾擾,遼東悵望鶴飛還?!鼻迕魇且粋€悼亡的日子,“三月清明雨紛紛,家家戶戶上祖墳”。每到清明,人們都忙著回鄉(xiāng)上墳掃墓。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詩中描寫的是清明時人們到墓地祭祀的情景。古代從何時開始舉行墓祭的呢?這個問題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東漢蔡邕提出“古不墓祭”,他說古代不在陵墓舉行祭祖活動,皇帝的上陵之禮是從東漢明帝開始的。后來唐代杜佑、清代顧炎武等人都支持蔡邕的觀點,認為“古不墓祭”。但是清代的閻若璩向蔡邕提出了挑戰(zhàn),他引用了很多經(jīng)史子集的材料,證明古代有墓祭存在。實際上,上墳掃墓、祭奠先人的墓祭習俗大約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
《孟子·離婁下》中講述了一個有關(guān)墓祭的故事。故事說有一個齊國人,家有一妻一妾。丈夫每次外出回來,一定喝得酩酊大醉,肚子吃得圓鼓鼓的。妻子問他與什么人一起吃喝,他說都是一些有錢有勢的人。有一天,妻子尾隨丈夫出了門,走遍城中,也沒見一個人同丈夫打招呼。丈夫最后走到東郊外的墓地,徑直來到祭掃墳?zāi)沟娜巳耗抢?,討了些飯菜。吃不夠,又東張西望地跑到別處去乞討了—這便是他每天吃飽喝足的辦法。妻子回到家里,便把看到的事情告訴了妾:“丈夫是我們仰望且終身依靠的人,現(xiàn)在他竟是這樣!”于是二人便在院子里抱頭痛哭,但她們的丈夫卻什么也不知道。
這個故事很有趣,孟子本意是諷刺那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不過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也看到戰(zhàn)國時期民間廣泛存在墓祭習俗。
墓祭,一方面可以表達后人對祖先的孝敬與關(guān)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墳?zāi)购妥訉O后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guān)系,所以掃墓是不可輕視的一項祭奠內(nèi)容。
古代的墓祭備受重視,往往要全家出動。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已經(jīng)非常盛行,柳宗元在《寄許京兆孟容書》中說“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上父母丘墓”,可見當時掃墓之風十分興盛。到了宋代,大儒朱熹在編訂家族禮儀文本《家禮》時,也規(guī)定三月上旬人們要舉行墓祭儀式。
祭祀之前首先要“培墓”,因為“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荒野中冷落了一年的親人墳塋早已雜草叢生,是時候清理了。于是祭祀前,家人拔去墳頭雜草,并將被風雨沖刷侵蝕的墳頭重新培整。之后,擺出各種祭品。山西萬泉、榮河一帶喜用面食祭品,其狀如兜鍪,蒸制而成,俗稱“子推”,榮河縣的“子推”還“內(nèi)裝胡桃九枚,外周圍胡桃八枚,上插雞子”。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東京“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用面造棗錮飛燕,柳條串之,插于門楣,謂之‘子推燕”。
祭品擺放完畢,祭祀儀式正式開始。誦讀祭文是傳統(tǒng)祭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春季是萬物萌生之際,當人們看到草木新生,大自然煥發(fā)生機,在“三陽開泰”“風消積雪”“萬匯迎新”的時候,為了表達虔敬之情,人們準備豐盛的祭品舉行祭禮,表達心中感恩之情,同時也希望獲得祖先福佑,護佑家族興旺發(fā)達。
儀式的最后,還要與家人、親戚共享祭祀祖先的酒食,意即分享祖先福佑,俗稱“吃清明”。在山東威海、棲霞等地,全族公祭祖墳后,一起吃祭后的饅頭及菜肴,稱為“房食”或“祊社”。在浙江縉云,分食祭品叫“散清”,在宣平則叫“吃清”。
近年來,傳統(tǒng)祭禮的復興備受關(guān)注。早在2008年,山西洪洞大槐樹祭祖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1年,在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祭祖習俗包括山西沁水柳氏清明祭祖、浙江文成“太公祭”、福建寧化石壁客家祭祖習俗、廣東揭東燈桿彩鳳習俗、深圳福田區(qū)下沙祭祖五項;2014年,在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祭祖習俗又增加了安徽祁門徽州祠祭、浙江蘭溪諸葛后裔祭祖、陜西韓城徐村司馬遷祭祀、涼山彝族祭祀四項。
對當代人來說,參加清明墓祭,不僅可以表達內(nèi)心的感恩和孝思,追尋家族的過往,還可以獲得歸屬感,實現(xiàn)自我身份認同。清明墓祭為人們架設(shè)起一座情感溝通的橋梁,讓后人與祖先、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進行一次傾心對話,感悟生命的美好。
(作者為遼寧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