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潔
你能在這張圖中找到臉完全相同的兵馬俑嗎?顯然,它們的眼睛大小、眉毛長短、鼻梁高低、發(fā)型等都各有不同。秦代工匠會用十多種不同的面部模具來造出臉的雛形,如“目”形臉、“國”形臉、“田”形臉等基本臉型,然后覆上黏土進一步捏出不同的細節(jié),使兵馬俑的形象各不相同。
秦國起源于陜西一帶,秦軍中有不少陜西人,所以我們仍能從兵馬俑身上找到一些現(xiàn)代陜西人的影子。
兵馬俑的數(shù)量約有8000個,在兩千多年前,這簡直是個天文數(shù)字??脊艑W家推測,可能有1000名工匠參與制造,每10位工匠就有1位手藝精湛的工頭帶領,組成團隊,制造兵馬俑。
就像我們交作業(yè)時要寫上自己的名字一樣,兵馬俑身上也刻著工頭的簽名,這樣一來,如果某個兵馬俑質量不過關,就能找到負責的團隊,返工重做。目前,人們已經發(fā)現(xiàn)了85位工頭的簽名。
兵馬俑依照秦國真實軍隊的規(guī)格,分成不同兵種和軍銜的裝束,并且排列成作戰(zhàn)時的各種方陣,仿佛即將邁向沙場,奮勇殺敵。相傳,當年工匠們參照了真實士兵的樣子,把他們的特征搬到了兵馬俑身上。我們看到的每個兵馬俑,也許曾經都是戰(zhàn)功赫赫的戰(zhàn)士。
兵馬俑的手中原本有真正的兵器,但有些已經遺失了。歷史學家猜測,部分兵器是被“西楚霸王”項羽率領的起義軍盜走的。
為什么工匠要花這么大功夫,把兵馬俑做成不同的樣子?這要從一種血腥的獻祭儀式說起。
先秦時期,各國盛行著活人殉葬。人們認為人死后會去往陰間的世界,所以王公貴族在將死之時,會讓奴隸、妻妾與近侍,甚至軍人一同陪葬,自己好在陰間繼續(xù)享受榮華富貴。地位越高的人,往往會有越多的陪葬者。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華大地上硝煙四起,戰(zhàn)爭奪走了大量生命,勞動力變得稀缺,軍隊更是珍貴,國家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提供活祭,人們便想到用泥人代替活人。
在秦始皇帝陵中,有100多名陪葬者。為了增加陪葬人數(shù),才有了兵馬俑這樣一個 “幽靈軍團”。為了增加真實感,大臣們要求工匠們將兵馬俑塑得像真人一樣各有特點。
(摘自《百科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