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紹青
(重慶市工業(yè)學校,重慶 400043)
王七巧認為“問題學生”這四個字會導致教育者誤解學生的行為及心理,教育者按照自己的經歷標準去解讀要求學生,對于不符合這個范圍的學生便一律稱為“問題學生”,這樣帶有主觀色彩的標準并不適合就此分類學生。而且,這種誤解由于沒有很好地消除,讓學生產生了消極情緒,從而在反方向促使了學生對教育者產生誤解[1]。本文將“問題學生”界定為: 由于受到外界環(huán)境和自身身心發(fā)展等不利條件影響,導致其行為表現(xiàn)長期偏離常態(tài),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并且在人際交往中影響自己和同伴的發(fā)展,需要受到教師及同學特殊關注的中小學生及大學生。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網絡逐漸盛行,但是由于網絡監(jiān)管難度較大,越來越多的不良網絡信息,導致學生沉迷網絡世界,侵害了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另外,社會中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以及讀書無用論等正在不斷地侵蝕學生們的大腦,導致學生輕視學習,產生厭學情緒。市面上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校園愛情小說、青春疼痛作品、以及校園影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向學生們灌輸一種在校園不逃學、不早戀、不墮胎、不打架就是浪費青春的錯誤觀念。
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制度一直受人詬病,多數學校為了應試教育只關注升學率,重智育而輕德育,從而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發(fā)展。此外,學校教育模式存在不連貫問題,例如有的學生進入大學后無所適從,很多學生并不能適應身份的突然轉變,從而產生心理問題。針對教師而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斷的模式化,沒有新穎,學生面對日復一日的枯燥學習逐漸變得不耐煩,從而產生厭學情緒。并且,教師總是更青睞于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成績中下游的學生常常被教師忽略,對待兩者的態(tài)度和標準也不一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問題學生。而面對問題學生教師也沒有正確的引導,從而促使師生站在了對立面,師生矛盾日益加重。
家庭是教育一個孩子的最主要場所,而問題學生的背后往往站著一個或一群“問題家長”。第一,家庭結構的突然變化容易造成問題學生,父母離異會讓學生喪失家的安全感,產生敏感心理和自卑心理,如若一直得不到有效的傾訴,便容易在學校中外顯出來,打架鬧事、不敬師長。第二,不良的家庭氛圍對學生的消極影響十分嚴重,如父母性格暴躁、懶惰,并且常使用粗俗的言語,道德缺損、素質低下,非常容易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習得這些“壞毛病”,若僅靠學校教師的教導,父母無所作為,是非常難以改變問題學生的不良習慣。第三,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也容易影響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有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從小對孩子期待過高、要求過嚴,讓學生從小就要“爭第一”。但當學生成績下滑、表現(xiàn)不好時,便會擺臉色、動輒打罵,孩子在這種扭曲的情感呵護下,面對父母謹小慎微,害怕出錯;面對同學爭強好斗,不在意他人感受。也有父母走上了另一個極端,從小放縱孩子,對孩子無限溺愛。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對孩子往往是有求必應,在物質和金錢上極大地滿足孩子的欲望,而把教育工作全部拋給學校、丟給教師,對孩子的思想和學習疏于管理,放任自流,造成孩子任性、自私、脆弱、唯我獨尊。
大多數學生處于青少年時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現(xiàn)在的學生由于大多是獨生子女,家中溺愛偏多,導致學生意志力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抗打擊能力不足。一旦他們在學習上、生活中遇到了挫折、不如意,他們就會悲觀消極、焦躁不安,從而就會日漸消沉,成為班級里的“邊緣學生”。其次,青少年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大多數中小學生不清楚自己是為什么而學習,總認為自己在為教師學習、為父母學習,從而導致學習內動機不強。
第一,在網絡上,社會要加大對網絡世界的監(jiān)管及懲罰力度,要凈化網絡空間,積極建設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第二,在現(xiàn)實中,為了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大對網吧、酒吧、舞廳和電子游戲室的管理及網絡、書刊、音像制品等的整治力度,對營業(yè)性的電子游戲室、臺球室及舞廳,禁止未成年人進入。并且在學校附近不允許開設娛樂設施,還學生一個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第三,充分發(fā)揮社會的輿論導向作用,要揭露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丑惡現(xiàn)象,要讓學生們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學校是教育學生的主場,我們應該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學校應該將目光從應試教育轉移到素質教育上來,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fā)展,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批判精神。在教師方面,第一,教師要加強學習,學會創(chuàng)新,改變自己枯燥的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活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從而盡可能地避免學生學習困難煩躁,產生厭學情緒。第二,教師要學會賞識教育,賞識教育就是通過欣賞和表揚受教育者的優(yōu)點來進行的一種教育方式,每個學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教師要學會發(fā)掘學生的優(yōu)點,并適時地對他們進行鼓勵教育,逐漸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發(fā)揮和表現(xiàn),從而主動去學習、努力、上進、奮斗,并最終取得成功,實現(xiàn)教育的良性循環(huán)。反之,教師不能一直揪著學生的不足,反復地批評責罵,這樣反而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在實際校園生活中,可以動用集體的力量,用角色規(guī)范來矯正問題學生的行為。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委以重任的方式對問題學生進行賞識教育,讓學生擔任班級上的小干部,適當地安排學生為班級做一點事情,去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感以及班級榮譽感,讓問題學生徹底地融入班集體,而不是被其他同學“邊緣化”。第三,教師在恰當的場合下要對學生進行警示教育,比如在開班會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哪些行為是錯誤的,甚至是犯法的,以及要承擔這些行為的后果十分嚴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表情的微妙變化等,都會牽動著孩子的思維神經。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則,不斷學習,培養(yǎng)自身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行為習慣。其次,父母要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家里要有合適的家規(guī)家法,不能過度地寵愛孩子,讓其目中無人、無法無天。最后,家長要積極與教師溝通,加強家校合作,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動態(tài),及時掌握學生在成長中會出現(xiàn)的問題,以便在家給予正確的輔導??偠灾?,教育、矯治問題學生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