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望太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文化館,甘肅 天水 741020)
多種文化形式的存在受到了人們的關注,繁榮發(fā)展之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xiàn)出悠久的歷史。由于,形式陳舊,內容單一等相應的因素。在發(fā)展之中受到了相應的影響。在人們沒有對物質文化遺產引起相應重視之下,應該進行相應的反思。要深入研究非遺保護的現(xiàn)實處境,深入剖析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關鍵作用。
其一,政府未構建完善、系統(tǒng)的非遺保護的長遠規(guī)劃。政府很大程度上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各類名錄的申請上,忽視了傳承部分的工作。同時缺乏資金的支持,很多保護和傳承的措施只能是紙上談兵。其二,社會未構成非遺保護共識。除了從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產業(yè)的人員和文化界的專業(yè)人士以外,其他人很少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以前的發(fā)展過程中很多是屬于生存技能,傳承的范圍和渠道很窄,主要靠家傳或者收徒的形式進行傳承,諸如胡琴制作、花鞭鼓舞、孫臏拳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存在著“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能往往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解放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人們追求的是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諸如打鐵、鋦瓷等行業(yè)受到了市場化的沖擊,相關傳承人收入微薄,開始轉投其他行業(yè)。這都導致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后繼乏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過程中由于傳承對象有限,傳承人主要通過一對一言傳身教的方式進行,往往沒有固定的教材或方法。正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很多時候需要繼承人自己去領會。即使有書面的教材,有些技能也無法通過研讀教材自學成功,大部分需要通過師父手把手傳授及自身長時間的領悟來掌握。當今社會,通過長時間手把手的傳授已經不現(xiàn)實,如何有效的、快速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能的傳授顯得至關重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比較多,涉及了很廣的范圍。在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門之下,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合理的現(xiàn)象。比如,管理職責不清晰、出現(xiàn)交叉等問題。還有的時候出現(xiàn)相互推卸責任的問題。在此,政府部門和相應領導干部就應該對其引起重視。具體開展工作的時候加強領導,并進行完善的調控。通過合理化的管理機制創(chuàng)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上擁有良好的機制引領。另外,明確每一個部門的分工責任,從而更好地落實管理機制。
首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進行采集,針對民俗文化進行相應的詳細記錄,進而為政府制定相應的保護規(guī)劃和文化發(fā)展策略制定提供相應的準備。其次,在開展普查的時候應該以具備歷史、科學等相應的文化遺產形態(tài)進行關注,注重文化遺產傳承人。在調查采取工作錄入等相應的優(yōu)化程序之下,能夠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應種類,也對具體的傳承情況有所了解。最后,構建數(shù)字化資料庫,針對制定不同的保護級別,進行明確劃分,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對所保存的數(shù)字化資料予以完善,保證資料的完成性。建好后的資料庫可以在圖書館、博物館或有關網站免費開放,從而在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的檔案內容之下,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加全面的保護與傳承。
非遺保護過程中,假設產生資金不足的現(xiàn)象,勢必會面臨非遺保護工作不到位的情況。因此,各級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就應該明確認識到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重要意義,可以為相應的傳承人提供補助,并制定出充足的活動經費。在為其提供資助的情況下,能夠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藝和交流。在上報上級之下,能夠獲取社會等相應形式的幫助。這樣,在逐漸擴大經濟來源支持的情況下,能夠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與傳承工作開展之中更加順利。
隨著5G時代到來,新媒體發(fā)展日新月異,短視頻、直播等傳播途徑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渠道進行傳播。而且在傳播的同時可以設立報名選項,尋找對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的青少年,再經過篩選之后進行重點培養(yǎng),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避免出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傳的現(xiàn)象。
總的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和傳承過程中展現(xiàn)出了系統(tǒng)性,在短期之內是無法完成的。所以需要人們長期的努力,在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重要性的同時,應該科學合理地開展相應工作。在形成愛護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風氣之下,能夠讓優(yōu)秀的文化得以傳承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