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勝江(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安徽 合肥 230053)
作為一種極具魅力的藝術樣式,南北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研治其專門之學為曲學。明清皖人曲學名家輩出,華章迭奏,據(jù)筆者的初步統(tǒng)計,安徽古代戲曲史上即產(chǎn)生了80余位文人劇作家,創(chuàng)作了近300種劇目,另有近30位散曲作家。其間產(chǎn)生了孟漢卿、朱權、朱有燉、鄭之珍、阮大鋮、方成培等各領風騷的作家,奉獻了《磨合羅》《誠齋樂府》《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石巢傳奇四種》《雷峰塔》等各具風采的佳作??梢哉f,明清皖人曲學在中國戲曲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注]關于皖人籍貫范圍,以清康熙分省時之區(qū)劃為準(牛平漢《清代政區(qū)沿革綜表》);據(jù)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明代雜劇全目》綜合統(tǒng)計,明代籍貫可考的戲曲家中皖籍共17人,居全國分省第3位;據(jù)《全明散曲(增補版)》統(tǒng)計,明代姓氏、籍貫可考的散曲家中皖籍共22人,居全國分省第4位;清代皖籍文人曲家數(shù)量位居全國分省第3位(參考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全編》)。。目前學界對于皖人曲家劇作的研究還遠不充分,尤其是基礎的文獻資料尚存諸多有待于考辨厘清的問題,諸如欠全面、欠平衡、低質(zhì)因襲乃至訛誤叢生等問題[1]。筆者長期關注皖人曲家文獻的考察,通過對史籍文獻的考證,力圖對相關明清皖人曲家及創(chuàng)作進行全面的文獻清理與史實呈現(xiàn),并對其作出一些新的判斷,涉及生卒時代、世系仕履、行實著述等,依時代先后稽考如下。
程可中,字仲權,一作中權,明徽州府休寧縣汊口人,布衣。早歲家貧,出為童子師。與人借古書,篝燈夜讀,遂博洽能為詩文。性豪放,喜交游。初入汪道昆的白榆社,后又與何白、潘之恒、梅守箕等結社。常裹糧袱被,遍游南北名山水,將卜筑雨花臺下,未果而卒。事跡見錢謙益《列朝詩集》丁集卷十五《程布衣可中》、梅守箕《梅季豹居諸二集》卷十一《贈程仲權五十詩序》等,著有《程仲權先生詩集十卷文集十六卷》等。程可中喜好制曲填詞,與當世曲家湯顯祖、臧懋循、潘之恒、汪廷訥等均有交游,且與潘之恒為兒女親家[注]相關交游事實如下:《程仲權先生詩集》卷六《集臧晉叔希林閣賦鐘山春望仿應制體分得六魚》、《程仲權先生文集》卷十一《寄王思延》“弟即是以是秋歸新安,冬遣女嫁景升兒”,卷十一《答湯禮部啟代》稱湯顯祖“玉韻金聲,妙宮商于口吻。……雜傳奇之劇,固已窮天人之至”。汪廷訥《坐隱先生集》卷八收錄程可中《寄生草·贈無如丈二闕》。。《全明散曲》收錄其南北散曲小令十七首、套數(shù)十三套。
關于程可中的生卒時間,目前學界未見確論,且多歧見。一種是避而不論,如《全明散曲》在程可中條僅云其為南直隸休寧人,其生卒年未予提及[2]。一種作不詳處理,如《中國詞學大辭典》《安徽文獻總目》《歷代安徽詩文名家別集敘錄》等相關條目均云其“生卒年不詳”。還有一種作大致推論,如《全明詞》云其“生卒年不詳”后,推論其“明萬歷年間在世”[3];《中國曲學大辭典》云其生卒年為“1541?—?”[4]123;《鐘山詩文集》云其“1592年前后在世”[5]??甲C相關史料,關于程可中的生年,《同寅錄序》(《程仲權先生文集》卷七)明確記載:“肅皇帝御極三十三年攝提貞歲,而汊上予與同生者五十八人?!盵6]121“肅皇帝”為明嘉慶帝朱厚熜,“攝提”為太歲紀年,對應地支為“寅”,由此可知程可中生于明嘉靖甲寅年(三十三年),即公元1554年。經(jīng)筆者統(tǒng)計比較,程可中現(xiàn)存詩文集每一卷內(nèi)大致依照年份先后相系。關于其生年,尚有可佐證者,《答潘景升》(《程仲權先生詩集》卷六)云:“屈指行年五十淹,白頭青鏡漫生嫌?!贝嗽娗坝小度梢巳占S荊宅》一詩,“壬寅”為萬歷三十年(1602年),按照嘉靖三十三年生年計算,此年程可中53歲,正應其“行年五十淹”之況。
關于其卒年,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卷二十四《程仲權詩序》云:
余分部大梁時,督漕如山東,程仲權以丁元甫書來,始定交,相與談秇而去……又二十年,仲權從蜀中來,過余家,余方有鄜延之役,憫余老遠之塞,輟其貂帽為贈,余貽之四詩……仲權癯而有登徒之好,屢遭大病不改,與余別不數(shù)月,遂客死金陵。[7]
此次蜀中歸來之訪,程可中本人也有記錄,其《程仲權先生詩集》卷六有《京山訪李本寧先生自辛卯別夷門茲得鄜延新命逼行予亦東發(fā)魏穎超王幼度諸人以將雪見留》[6]68一詩,“辛卯”為萬歷十九年,此詩往前第五首為《乙巳元日試筆》,此詩往后第三首為《除夕 前一日立春》?!洞竺谏椒考肪戆耸摺斗酵馐纺怪俱憽酚衷疲骸皻q乙巳冬,方建元以其《佳日樓集》屬余邑洪明府寄余,俾為之敘,明府建元里人也,會余起家領鄜延節(jié),拮據(jù)兵事?!盵8]此“乙巳冬”為萬歷三十三年冬,《除夕 前一日立春》中的“除夕”年份應是萬歷三十四年丙午。綜合以上材料,可推知程可中卒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中。此外,程可中卒年亦可從其作品系年中得到應證,其《文集》卷十三《寄王思延》云:“弟此中與魏丞諸人約,將以丁未歲重來京山?!贝恕岸∥础奔慈f歷三十五年(1607年),此年為其詩文集中系年最晚者,該文亦自陳境況云:“弟今年三嬰危疾,皆在死法中……晤期自今杳不可定,此生遂作永乖”[6]160。貧病交加,老境衰頹,程可中重來京山的愿望最終未能實現(xiàn),其生命遺憾地定格在了萬歷三十四年。
綜上,程可中生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卒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行年五十三。
張丙,原名延邴,字娛存,號漁村,合肥人,清道光間恩貢生,候選訓導。幼慧穎秀,13歲賦《明遠臺懷古歌》,后科舉不順,著述自娛,與趙席珍、王垿、盧先駱、吳克俊、蔡邦甸、戴宏恩日夕酬唱,號稱“城東七子”,復與胡楚材、蔡邦甸、王汝貴等結“真率詩社”。陸繼輅官合肥教諭時頗受推重,選其作入《淝水蘭言集》。張丙工書能詩,好友王城《題延青堂集后》詩云:“平生豈獨善談詩,度曲填詞亦冠時?!盵9]張丙著有《延青堂文集》《學操縵齋詞》《延青堂南北曲》《延青堂詩存》(存2卷)。散曲現(xiàn)存《南呂·香遍滿》套數(shù)1套,為題同鄉(xiāng)趙對澂《酬紅記》之作[注]張丙的大致行實,參考錢仲聯(lián)主編《清詩紀事 ·道光朝卷》、蔣元卿《皖人書錄》、譚獻輯《篋中詞》、陳詩輯《皖雅初集》、李家孚輯《合肥詩話》(賈文昭主編《皖人詩話八種》)、王揖唐《今傳是樓詩話》等。。
目前,學界關于張丙的生平研究尚不充分。其一,相關研究載體形式多為著錄或資料類,如《皖人書錄》《中國曲學大辭典》《今傳是樓詩話》等;其二,所征引材料有限,基本不出《清詩紀事 ·道光朝卷》“張丙”條的范圍;其三,關于張丙的生卒行實信息未有確考,如《全清散曲》云:“張丙,字漁村,安徽合肥人。生平不詳?!盵10]關于張丙的行實,尚有可稽考者。
1.資料的補充。方志《安徽通志藝文考稿 ·集部二十六 ·別集類二十五》較為詳細地著錄了張丙的生平信息。如其載曰:
《殘本延清堂詩存二卷》,清張丙撰。丙原名延邴,字娛存,號漁村,合肥人,道光恩貢,事跡具府志文苑傳。丙詩毀于兵,僅存二卷:其一尚完好,題曰《鮑臺集》;其一卷首已闕損,不可知其集名。民國四年,從玄孫庚叔重印,后附詞七闋?!豆饩w通志》著錄《延青堂集》,無卷數(shù)。丙年十三賦《明遠臺懷古歌》,操筆立就。與同縣趙席珍、王垿、盧先駱、吳克俊、蔡邦甸、戴宏恩號城東七子。詩瓣香蘇、陸,晚近韋、柳;詞宗姜夔。陸繼輅官合肥教諭時,選入《淝水蘭言集》。丙又有《延清堂文集》《延清堂南北曲》,均毀于兵。[11]
另有《光緒續(xù)修廬州府志》卷四十五《文苑傳》載:“張延邴,字漁村,合肥人,恩貢生,世居東鄉(xiāng)之磨攤。幼穎悟,家貧力學,好儲書,有聲庠序,益肆力于詩詞,精四體,書工鐵筆,著有《延清堂集》。”[12]該志《選舉表》(卷三十一)道光朝“合肥縣學”欄有張延邴之名。對其里籍、為學等信息的著錄較為詳細。又《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二十八《人物志 ·文苑》載曰:“廬州府以詩文名者,國朝尚有……張延邴,恩貢,著《延清堂集》?!盵13]《文苑》對張丙的聲望做了介紹。《晚晴簃詩匯》載張丙詩二題,其小傳云:“張延邴,初名丙,字漁村,一字娛存,合肥人,貢生,候選訓導,有《延青堂詩集》。”[4]補充了其“候選訓導”的信息。
張丙從玄孫庚叔《延青堂詩存跋》云張丙“著有《延青堂文集》《延青堂南北套曲》《延青堂制藝》各種,咸豐時毀于兵燹,其他著述多散佚,茲所印者,特一鱗一爪耳”[9]?!堆忧嗵迷姶妗方褚姶嬲叨?,為1914年排印本,扉頁有張文運的書名題署,前有1914年乙卯冬日吳鼎云之《延青堂詩存序》、方外晴霅之《序》。分二卷,其一尚完者題曰《鮑臺集》,收詩《丁亥元日》等32題,附他人和作2題;其一卷首已闕損而不可知其集名,收詩《積雨》等74題。《詩存》后有《延青堂詩存詩余》7首,包括【賣花聲 ·人日】等?!对娪唷泛鬄椤陡戒洝?,包含陸繼輅《題延青堂詩集》《張秀才丙漁村圖》《張秀才丙久不見過口占寄懷》詩3首、王城《題延青堂集后》詩1首以及張丙從玄孫庚叔的《跋》。
該集只是張丙著作的一部分,然通讀全帙,卻提供了張丙其人的不少信息。一是感知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風貌,可以參證庚叔《延青堂詩存跋》所云的“行文樸貌似南豐,而簡潔則具體柳州,駢體雅博工整,雖蕭山秀水不能過也。詩則瓣香蘇陸,晚乃滂沛恣肆,不名一家所詣,與韋柳相近。詞則專宗白石而不喜富麗”[9]。其中的一些篇目值得關注,如上卷《感逝》表達了對生命的思考,《柘皋》表達了對貧民受水災之苦的同情,《詠壽春古跡》《客有陋吾鄉(xiāng)山水者賦此答之》等表達了對鄉(xiāng)邦風物的自豪,《壬寅感秋》中“追思往事愴難論,流毒人間有禍根”“嗚咽吳淞水不平,炮臺高列賊縱橫”等句則是對鴉片戰(zhàn)爭后時局的反思與憂慮。二是介紹了其師友,如卷二有《懷師友詩》,提及申南村、方韻齋等師長,《暮歲懷里門諸子》對吳克俊等人的懷念情真動人。卷一的《四十自述》提及“浪得城東七子名”,卷二的《酬金門再疊韻》提及“近與金門及程羅諸君結續(xù)率真社”,則對其結社情形直接交待。三是知其親屬大致情況,如《先大人諱日》提及其先父祭日及其二子麟度、麟臻年皆二十,《伯兄四十初度和仲兄韻》可知其兄弟客游情形,《壽內(nèi)》詩“偃蹇風塵面目黧,耦耕合杖老萊妻”則表達了對妻子的親切與愧疚之情。還有《四十自述》《五十述懷》等能直接感知其心跡行狀。
2.生卒年推考?!堆忧嗵迷姶妗肪矶小段迨鰬选?,其詩云:“生年值五旬,我母八十一。伯兄十年長,仲亦踰五秩?!逼浜笥小侗悠咴露占掖攘畨鄢揭猿执竽阜撮爤赞o稱觴且促丙省試甚急抵寓后敬成一律》,詩云:“椿庭一去淚淅淅,十載慈幃兩鬢斑。垂老尚縈兒女累,報恩無奈子孫孱。寢門此日偏離膝,客館新秋易愴顏。蝸角微名同嚼蠟,稱觴空負彩衣班。”[9]因方志明確載錄張丙為道光間恩貢,故推算前詩中的“丙子”為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此年七月張丙母親六十歲,則張母生于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年)。據(jù)《五十述懷》所云:“生年值五旬,我母八十一”,則張母八十一歲時,張丙五十歲,道光十七年(1837年),張母八十一歲,此年張丙五十歲,則張丙生年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另張丙在《五十述懷》提及“我父見背時,我年甫及冠”??纱笾峦浦涓缸淠暝诩螒c十二年(1807年)前后。關于張丙的卒年,其《詩存》中系年最晚者是卷二的《壬寅秋感》,此“壬寅”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此年張丙55歲。另卷二《酬金門再疊韻》有“老去戀故交,馬齒將望六”之句。張丙的具體卒年暫不能推定,應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之后,行年不少于55歲。
綜之, 張丙,原名延邴,字娛存,號漁村,合肥人,清道光間恩貢生,候選訓導。其生年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卒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后。幼慧穎秀,后科舉不順,著述自娛,工詩詞書畫,文名于當世,著有《延青堂文集》《學操縵齋詞》《延青堂南北曲》《延青堂詩存》等。
張丙《延青堂詩存》卷二收錄《海棠和孫野塘清黼韻》四首及《懷師友詩》十首,在《懷師友詩》第九首中有云:“清詞早歲擅才名,竟把芙蓉朝玉京。成佛升仙渾不管,梅花夢底證三生?!痹撛娢沧⒃疲骸皦壑輰O野塘明經(jīng)清黼,綺歲清才,曾譜《梅花夢院本》,又繪《手把芙蓉朝玉京》小像,竟成讖語!”[9]此處提供了一位新見曲家及劇目——孫清黼及《梅花夢院本》。
學界關于孫清黼及其著述的研究,目力所見有《皖人書錄》著錄其《五代記七十七卷》,云其“字章白,壽州人,道光戊子(1828年)優(yōu)貢生。考取八旗宮學漢教習,庚寅(1830年)卒,年二十七”[15]。可推知其生年為嘉慶九年(1804年)。《清人別集總目》著錄其“碧云山房詩集約存6卷附錄碧云山房小草2卷”,南圖、安慶有藏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排印本[16],其著者小傳基本同《皖人書錄》?!肚宕壹瘮洝吩凇皩O傳檙”條云其從堂伯/叔祖“孫清黼,道光戊子(1828年)優(yōu)貢,有《碧雪山房詩集》《香乘》等”[17]。《安徽文獻總目》“孫清黼”條著錄其《鄉(xiāng)乘土音釋詁一卷》《碧雪山房詩集約存六卷》《碧雪山房小草二卷》《梅花夢》。其著者小傳亦不出《皖人書錄》[18]。以上著錄,只有新近出版的《安徽文獻總目》提及《梅花夢》,然未明確其文體體制,且在介紹孫清黼著述時有歧見,如是“碧雪山房”還是“碧云山房”,表述不一??甲C相關文獻史籍,可得出更多孫清黼及其著述的信息。
《光緒壽州志》卷三十二《人物志 ·文苑》載孫清黼小傳云:“孫清黼,字章白,優(yōu)貢生,八旗宮學教習。孝友直方,言笑不茍,清才雋品,天不永年。工詩詞,善書畫,著《碧雪山房詩集》《梅花夢》《香乘土音釋詁》,當代名流咸欽慕之。”[19]該志《選舉志》(卷十七)載其為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優(yōu)貢。《光緒重修安徽通志》的《選舉志》(卷一百七十二)同《壽州志》?!豆饩w鳳陽縣志》卷十八《文學》[20]、《光緒鳳陽府志》卷十八《文學》[21]所載小傳均注明出自《壽州志》。關于孫清黼之妻,《光緒壽州志》的《輿地志 ·冢墓》(卷三)載:“優(yōu)貢考取八旗宮學教習孫清黼、妻節(jié)孝姚孺人合葬墓在城北散家沖?!盵19]又該志《列女志 ·節(jié)孝》(卷二十七)載曰:“優(yōu)貢生孫清黼妻姚氏,年二十七夫故,苦守。”[19]其妻亦見載于《光緒鳳陽縣志》卷十九《列女》、《光緒鳳陽府志》卷十九《古列女》、《光緒鳳臺縣志》卷十四《列女志》。
關于孫清黼的著述,《光緒壽州志》卷三十四《藝文志》收錄了其數(shù)首詩作,其題分別為《苦霜操》《壽春東鳧陵坑故諸侯王所葬也見越絕書》《古戟》《古劍》《漢鏡》《擬淮南王招隱士》《重游春墅二兄瑯琊山館用杜工部何氏山林詩韻》等。《光緒鳳臺縣志》卷二十亦收錄《擬淮南王招隱士》?!肚宕炀砑伞吩凇皩O傳檙”條載其從堂伯/叔祖“孫清黼,稟生,道光戊子優(yōu)貢,考取八旗官學教習,著有《碧雪山房詩集》《香乘》《梅花夢》《土音釋詁》《牡丹軒》等卷。叔祖母姚,旌表節(jié)孝”[22]。此處補充了孫清黼《牡丹軒》的著作信息?!睹坊▔粼罕尽方裎匆?,暫不知其具體演述之事。古典戲曲史上以《梅花夢》為題的劇作有數(shù)本,如陳森以張若水與梅小玉姻緣事為題的《梅花夢》傳奇、張道以小青故事為題的《梅花夢》傳奇、汪敘疇以掌書仙官與梅花仙子兩世姻緣為題的《梅花夢》傳奇等[4]524。
綜之,孫清黼(1804—1830年),字章白,壽州人,優(yōu)貢生,八旗宮學漢教習,早逝。著有《香乘土音釋詁一卷》《碧雪山房詩集約存六卷》《碧雪山房小草二卷》《牡丹軒》《梅花夢院本》等。
孫佩琳,字禹珍,號蘭癡,采石人,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拔貢領鄉(xiāng)薦,道光二年(1822年)中舉人。工書畫古文辭,尤長于詩。常慕李白之為人,詩亦深得謫仙神韻。著有《襟江樓詩草》《孤山夢傳奇》等。
關于《孤山夢傳奇》,未見相關戲曲書目著錄,較早對其披露的是20世紀90年代的《安徽人物大辭典》及《馬鞍山市志》。進入新世紀以來,亦僅見《馬鞍山市雨山區(qū)志》及《明清安徽婦女文學著述輯考》“孫芙”條旁及。上述著述對《孤山夢傳奇》及作者孫佩琳的字號、科舉、行實、著述做了簡單的著錄,然限于體例及見聞等因素,相關文獻未見披露,介紹也較為粗略,且有錯訛者,如《安徽人物大辭典》將孫佩琳著錄為“徐佩琳”[23]。經(jīng)考證,孫佩琳及其《孤山夢傳奇》實有可資新見者。
《民國當涂縣志》的《人物志 ·文學》載孫佩琳小傳云:
孫佩琳,字禹珍,號蘭癡,由拔貢領鄉(xiāng)薦,工書畫古文辭,兼善駢儷,尤長于詩,甫脫稿,輒為四方傳頌。座師茹古香、徐少鶴兩學士尤雅重之,留居京師,每指以語人曰:“此江南才子也!”然數(shù)奇,三上公車不第,遂決意進取。慕太白之為人,徜徉山水,所居襟江樓與謫仙樓對峙,流風所被,瀟灑出塵,詩亦深得謫仙神韻。嘗與友唱和,限燭三寸成七律三十首,才華駿發(fā),人以為太白后身。五十無兒,題太白墓云:“先生之子雖早逝,馨香不斷詩子孫?!庇衷疲骸拔乙嘞壬娮拥?,愿后繼者,千秋萬世騷人墨客,群奉先生為至尊?!逼湫卮慰芍?。有女一,亦能詩,故挽云:“問身后誰澆三尺孤墳,猶幸中郎有女;想人生不過一場大夢,何妨伯道無兒。”其自傷如此。著述甚富,俱佚,僅存《襟江樓詩草》及《孤山夢傳奇》行世。弟瑤圃、侄女仙子亦皆以詩名。與琳同時,有朱芷江、朱茉香、羊獻文、陳立齋、陳實夫、成琢堂皆丹陽人,能詩文,與琳善,各贈以詩,俱詳詩草。《襟江樓詩草》采訪冊。[24]
小傳對其科舉、師承、才情、著述、家族、交游等作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對了解孫佩琳的行實大有裨益?!睹駠斖靠h志》的《藝文志 ·集部》又載《孤山夢傳奇》曰:
《孤山夢傳奇》,清孫佩琳著。佩琳《襟江樓詩草》有《客中清明》七絕四首,其二曰:“孤山一夢了無痕,檀板聲中哭鬼魂。偏慣替人彈墨淚,暗風吹雨坐黃昏。”自注云:“曾譜《孤山夢傳奇》。”今未見。[24]
由上可知,《孤山夢傳奇》在《民國當涂縣志》修纂時已遺佚,相關戲曲書錄亦未有著錄。戲曲史上有清代無名氏撰《孤山夢詞》傳奇,演述馮小青之事。觀音坐下拈花弟子因一念思凡被謫塵世,凡名馮小青,因父早逝,母女孤苦相依,因貧被賣至武林馮老二為妾,遭正妻姜氏嫉妒,被發(fā)落至孤山別院居住,小青自感青春禁錮,年華空逝,抑郁而終[25]。馮小青死后葬于西湖孤山北麓。孫佩琳的《孤山夢傳奇》是否演述小青故事,暫不可考。
關于孫佩琳的科舉情形,《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一百七十二載嘉慶癸酉(筆者注:十八年,1813年)拔貢,有孫佩琳之名,該志卷一百六十四載道光壬午(筆者注:二年,1822年)舉人,有孫佩琳之名,注為“當涂人”[13]。
關于孫佩琳的見存作品,《襟江樓詩草》暫未見,而《民國當涂縣志·藝文志》收錄較富,其文有《清觀音閣置田碑記》《清重修承天序言》兩篇,其詩有《游藏云寺》《登太白樓感賦》《泊金柱關》《葉家橋留別羊獻文》《游橫山訪陶貞白隱居故址》《自丹湖買棹回采石》《樊若水量江處》《登太白樓用佟中丞贈林令韻》《太白樓懷古》《太白樓次瑤圃弟韻》《采石磯》《思瑾亭》《睢陽廟》《謝公橋》《豫章烈女墓》《閏重陽登翠螺》《采石園得晉元康五年磚尹石琴硯詩以謝之》《陳公堤春柳》《三元洞次響泉趙喬梓原韻》《讀重建虞忠肅公碑用李義山韓碑體韻》《施墨池示豫章烈婦長歌依韻和之》《過準提庵有感》《準提庵訪朱芷江用尹雪蕉》《過丁蘭廟感賦》《昭明閣》《端午三元洞次吳石生韻》《午日施墨池招飲三元洞用石生韻奉謝》《墨池招同小九華避暑》《太白樓即事次金別駕韻》《謁太白墓》《謫仙祠》等31題。上述詩文,有鄉(xiāng)邦風物的描述、友朋交游的唱和、金石名物的題贊、古跡風流的憑吊等,其中有關李白的詩題較多,可應證前引《當涂縣志》關于孫氏“慕太白之為人,徜徉山水……流風所被,瀟灑出塵,詩亦深得謫仙神韻”之論。
綜之,孫佩琳,字禹珍,號蘭癡,安徽當涂人。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拔貢,道光二年(1823年)舉人。因三赴會試不第,遂絕意仕進。追慕太白,深得其神韻,徜徉山水,著述甚富,有《襟江樓詩草》《孤山夢傳奇》等行世。
皖人曲學在中國戲曲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其研究尚不充分,尤其是基礎的文獻資料尚存諸多有待于考辨厘清的問題。通過相關史籍文獻的考述,可對程可中、張丙、孫清黼、孫佩琳四位明清皖人曲家及創(chuàng)作情況進行較為明晰的史實呈現(xiàn),力圖復現(xiàn)明清歷史中皖人的文學活動、生平行實、曲學成就等,為徽皖地域文化研究、明清曲學的宏觀研究提供文學地理學層面的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