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森
白居易62歲那一年,身居監(jiān)察御史的他向皇上提出辭職。
皇上問:“為啥辭職?”白居易答:“當(dāng)官太累了?!?/p>
皇上說:“我懂了,給你保留待遇,活兒給你派輕點(diǎn)?!?/p>
白居易以退居二線的狀態(tài)又干了一年。第二年,白居易再次辭職。
皇上不解地問:“按規(guī)定,你可以干到65歲,為什么又辭職?很累嗎?”白居易坦言:“累倒不累,只是不想干了,想回老家。”
皇上也很懂人情:“實在不想干就不干吧,不勉強(qiáng)你了?!?/p>
工作崗位上有所作為而盡早辭職,這叫“留得余祿還朝廷”。
白居易回到老家問兒子:“我們家有多少地?”
兒子答:“五百畝。”
白居易要求兒子:“賣掉三百畝,讓百姓去種?!边@叫“留得余財還百姓”。
白居易讓兒子賣了三百畝地,留給百姓耕種,他利用賣地的收入,退休的時間成立了一個編委會專門編抄白樂天文集。書編成之后,他將一部分詩集送到東西南北中五座寺廟收藏。所以,白居易的詩是今天保存最全的。這也正說明了一個道理:有失,才有得。
雍正十一年,張廷玉的長子張若靄參加廷試高中一甲三名探花。張廷玉聞知此事,當(dāng)即奏請皇帝將兒子從一甲降為二甲。雍正問:“你作弊了?”
張廷玉答:“不敢作弊?!?/p>
雍正皇帝便問:“那么,為啥要改考試成績呢?”
張廷玉答:“為了天下的公平。天下人才眾多,官宦之子不應(yīng)占天下寒士之先?!?/p>
雍正聽從了張廷玉的意見,自將張若靄改為二甲一名。
三朝宰相這樣做,怕張家勢力太強(qiáng),敵對面太多,這叫“留得余福還子孫”。(摘自《當(dāng)代青年·我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