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滌明
2020年12月1日,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公布了《徐會良受賄、濫用職權、貪污一審刑事判決書》:云南大理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以受賄罪、濫用職權罪、貪污罪,數(shù)罪并罰決定對徐會良執(zhí)行有期徒刑14年。徐會良曾任云南云龍縣縣長、縣委書記,2011年4月任祥云縣委書記,2018年4月任大理旅游發(fā)展委員會主任,2019年3月任大理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擔任上述職務期間,徐會良大肆索賄受賄,其中,2014年到2018年與商人玩撲克牌的過程中就“贏”了641萬元。(2020年12月7日《中國青年報》)
玩撲克贏來的錢也算在受賄金額中,是因為,“玩”是扯淡,借“玩”斂財才是真。有證人說,徐會良玩牌“只能吃補藥,不能吃瀉藥”,也就是說他只能贏不能輸,陪玩的商人都心知肚明,領導要是輸了,就該生氣了,誰敢讓領導生氣啊,還做不做生意了?
不知道陪徐會良玩撲克的籌碼多大,讓他“贏”641萬元得玩多少個牌局,但可以想象,老板們這牌局會玩得多難受:只許輸、不許贏的撲克牌沒完沒了地玩,得啥耐性啊。但另一方面來看,徐會良似乎又是一個多少“要點臉”的貪官呢,否則直接伸手要不就得了?可再一想,連索個賄都搞“形式主義”,難道不是個偽君子?
而說到索賄或牌局上的“形式主義”,官場上歷來不缺這方面的“段子”:有些官員和商人、下屬打牌,都是“高手”,贏錢從來不需要“玩老千”。但就像我們這地方一名落馬的原領導,在位時總是贏,退休后就開始輸……
2015年,《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一篇署名文章談到領導干部如何認清自我的問題時,提到一些“有趣”的例子:一位局長直到退休才知道原來自己棋藝平平,所謂“下遍單位無敵手”不過是人家讓著;一位愛拉二胡的縣委書記和省交響樂團一起登臺演奏,其真實水平讓網(wǎng)民笑掉大牙……
雖說,即便局長下棋總是贏,只要不贏錢,縣委書記拉二胡、交響樂團伴奏,只要不是花公款“買的”,都不涉廉政。但有些問題仍讓人擔憂:即便不涉權錢交易,但“美好的錯覺”、不正常的演奏規(guī)格,至少也都與權力有關,沒有權力、地位,誰哄你贏,誰陪你一起玩“嘔啞嘲哳”?
不管是“索個賄”也玩“形式主義”,還是假裝不知道“下遍單位無敵手”,以及拉著跑調的二胡還能臉不紅不白地“陶醉”在與交響樂團的合奏之中,本質都是在消費權力,拿權力哄自己玩。而這種“消費”和“玩”,至少會衍生出兩種可怕的問題:一是直接腐敗,比如“玩”的過程中“順便”拿公共利益做交易,索賄受賄;另一個問題是,玩得入戲太深之后,連自己都騙,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個“在位時總贏,退休后就開始輸”的官員,就是“狠起來連自己都騙”的主兒。但可怕的不是“連自己都騙”,而是拿公共利益去“入戲”。比如,不少官員都相信自己比城鄉(xiāng)規(guī)劃專家更專業(yè),因而拍板出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第一”“全球最大”等各種標志性項目。
在這種事上,即便官員本人未出現(xiàn)經(jīng)濟問題,但“連自己都騙”而亂拍板造成的公共利益損失,未必比“玩撲克贏641萬”的后果更輕。因而筆者認為,對“玩撲克贏了641萬”這種事,絕不能只關注“贏錢”,更要關注拿權力當消費品、當娛樂工具的危害。
近年來中央一再提醒,各級組織要關心黨員領導干部的愛好情況,避免因不良愛好滑向腐敗深淵。而上面的一些例子,再次證實了監(jiān)督“官員愛好”的重要。當然,說到底,一旦權力被徹底關進籠子,即便某些官員愛好玩撲克,但“贏641萬”恐怕也只能想想,未必能心想事成。
摘自《羊城晚報》2020年12月9日羅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