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鵬,陳 偉
(西南石油大學 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四川成都 610500)
長寧構造發(fā)育在川南低緩褶皺帶與大涼山-大婁山斷褶帶過渡部位,由長寧背斜、建武向斜等褶皺組成。長寧背斜呈北西-南東走向,長寧背斜東南部較寬,向西北背斜寬度逐漸變窄[1-2]。背斜的脊線呈北西-南東走向,在西北端發(fā)生弧形彎曲,背斜脊線轉為北東-南西走向,即燈桿壩背斜。川南長寧地區(qū)五峰組-龍馬溪組已證實含有豐富的頁巖氣資源。近年來隨著二維、三維地震資料品質的提高,對于長寧地區(qū)的研究較為成熟。但以往的研究,通常認為長寧背斜是由基地斷層所控制的斷層轉折褶皺。運用斷層相關褶皺理論解釋長寧背斜的形成是被普遍接受的觀點,但是長寧背斜究竟是何種斷層所控制的褶皺?其形成的主要階段是在什么時期?解決這些問題,是揭示長寧背斜構造帶幾何學、運動學特征,長寧背斜構造變形與形成機制的關鍵。
本文在長寧背斜選取了西部、中部、東部各選取了一條北東-南西向構造地震大剖面,對比分析了長寧背斜空間上的展布特征。
剖面A-A’(見圖1)位于長寧背斜主體西部,剖面上構造單元從南向北依次為羅場向斜、長寧背斜,地層除從震旦系到第四系發(fā)育較為齊全,長寧背斜呈北翼陡傾、南翼平緩的背斜變形,由于前翼傾角近于直立,因此地震剖面上長寧背斜北翼區(qū)域呈雜亂反射,難以成像。在區(qū)域地質圖上,背斜前翼(北翼)地表無斷層出露,地層縱向連接,無明顯的錯動。長寧背斜西部具典型的斷層傳播褶皺特征。受華鎣山褶皺帶北西擠壓的影響,背斜走向出現(xiàn)變化,轉為北東向的短軸狀背斜(圖1)。由于向北傳遞的應力在背斜處受阻,斷層在逆沖過程中向上消失,構造樣式呈現(xiàn)斷層傳播褶皺幾何變形特征,前翼地層近于直立。從模擬的運動學過程看,斷層從基底向上逆沖,斷層末梢逐漸向地表傳播,傾角逐漸增大,斷層滑移/傳播比偏小,主斷層未達地表,受斷層傳播褶皺三角剪切區(qū)的影響,背斜前翼與斷層末梢處(向斜區(qū))發(fā)生強烈的剪切破裂與變形。
圖1 長寧背斜西部A-A'剖面地震解釋
從B-B’開始往東,長寧背斜走向往南偏轉,由東西向轉為南東向(圖2),長寧背斜的變形機制也由斷層傳播褶皺向斷層轉折褶皺過渡,主要逆沖斷層的位移量大部轉入寒武系底部的軟弱層滑脫,并在前陸方逆沖形成次級的逆沖推覆褶皺帶。
圖2 長寧背斜中部B-B'剖面地震解釋
長寧背斜東部C-C’,主要逆沖斷層在背斜北翼的末梢處出現(xiàn)反向逆沖,在背斜前翼疊加了一次級背斜。隨著主要逆沖斷層向東轉化為斷層轉折褶皺,斷層沿寒武系底部軟弱層滑脫,再向上逆沖,導致原來前翼的疊加次級背斜逐漸長寧背斜分離,隨著滑脫量的增大,平面上呈現(xiàn)出兩組向東分叉的背斜形態(tài)(圖3)。
圖3 長寧背斜東部C-C'剖面地震解釋
對于長寧背斜的東中西部構造幾何學分析只是初步的推斷,為了進一步驗證上述推斷的精確性,下面將進行該區(qū)域的形成機制探討和運動學正演模擬。
為了探究長寧背斜構造的形成模式以及驗證構造解釋的正確性,筆者將對A-A’典型地震反射剖面進行構造平衡恢復。為了提高構造恢復結果的準確性,對A-A’地震反射剖面不同層位賦予合理的速度,從而進行時深轉換,經(jīng)時深轉換后得到的地震反射剖面與實際情況更加吻合,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構造平衡恢復可信度更高。對于構造活動相對簡單的長寧背斜構造來說,首先考慮消除控制背斜形態(tài)斷層的構造影響:先對喜馬拉雅期的高角度逆沖斷層進行構造恢復,還原早期的構造形態(tài)。根據(jù)主斷層和反沖斷層的構造特征,采用三角剪切的構造恢復方法。
通過去斷距、去褶皺等步驟,將三疊系須家河組底拉平后最終得到的模型(圖4),從圖4可以看出地層形態(tài)基本為平行的穩(wěn)定沉積,證明長寧背斜的主體形成很可能為喜山期構造事件下統(tǒng)一應力場作用結果。早期學者對該地區(qū)所做的磷灰石裂變徑跡研究也顯示長寧地區(qū)的快速隆升發(fā)生在距今約45Ma 前的始新世,此時已經(jīng)進入喜山期。初步推測長寧背斜主體是在喜山期同一應力場作用下形成的[4-6]。
圖4 長寧背斜A西部A-A'恢復(須家河組拉平)形態(tài)
對于長寧背斜的南中北部構造幾何分析只是初步的推斷,為了進一步驗證上述推斷的精確性,下面將進行該區(qū)域的形成機制探討和運動學正演模擬。
正演模擬結果較好地恢復了長寧背斜形成的運動學過程,與之前的吻合(圖5)。其中背斜西部A-A’剖面原始長度67.77km,現(xiàn)今長度59.14km,縮短量為8.63km,縮短率12.73%;中部B-B’剖面原始長度93.15km,剖面現(xiàn)今長度79.07km,縮短量為14.08km,縮短率15.12%;東部B-B’剖面原始長度77.16km,剖面現(xiàn)今長度70.29km,縮短量為6.87km,縮短率8.9%。從縮短率數(shù)據(jù)認為:長寧背斜變形強度存在空間差異,由中部向東西兩側遞減,中部累計縮短量為14.08km,累計縮短率為15.12%。
圖5 構造正演模擬結果
1)長寧背斜主體為一典型基底卷入式斷層傳播褶皺,但空間上存在一定差異,中西部為典型的斷層傳播褶皺,東部受寒武系底部軟弱層滑脫影響,呈現(xiàn)由斷層傳播褶皺向斷層轉折褶皺過渡,并在前翼向上逆沖。
2)通過構造變形的運動學正演模擬認為,長寧背斜的主體形成很可能為喜山期構造事件下統(tǒng)一應力場作用結果,與前人利用磷灰石裂變徑跡得到的結果一致。
3)長寧背斜變形強度存在空間差異,由中部向東西兩側遞減,中部累計縮短量為14.08km,累計縮短率為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