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活動范圍不斷擴大,認知能力提高,他們會慢慢的從家庭走向幼兒園,走向社會,并與同伴、教師及社會其他群體進行交往,其中,同伴關系與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相關,良好的同伴關系能有效的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本文通過分析幼兒同伴關系的影響因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希望對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提高同伴交往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幼兒;同伴關系;社會性發(fā)展
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認為,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和認知的發(fā)展相關聯(lián),同伴互動能促進兒童認知發(fā)展,同伴交往可以幫助孩子擺脫自我中心,與同伴合作可使幼兒獲得情感體驗,給幼兒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從同伴那里獲得豐富的經驗,在與同伴溝通時練習他們的思維,豐富孩子們的社會認知經驗。
同伴關系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并相互協(xié)作的關系,或者主要指同齡人之間或心理發(fā)展水平相當?shù)膫€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同伴關系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具有成人無法替代的獨特作用。只有為幼兒創(chuàng)設自由、關愛、平等的生活氛圍,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才能使幼兒健康成長。
一、同伴關系的影響因素
(一)社會行為特征
行為特征體現(xiàn)著幼兒社會能力。兒童的親社會行為與受同伴歡迎有關,而攻擊性和破壞性行為與被同伴拒絕、排斥有關。社會行為特征是影響受歡迎兒童、被拒斥兒童和被忽視兒童重要原因。受歡迎兒童的社會行為特征是主動、快樂,外表吸引人、有很多交往,愿有分享、合作的態(tài)度,有共情性;被拒斥兒童的社會行為特征是極度活躍,多破壞行為,好爭搶,合作分享行為少,有很多單獨活動,常有不適當行為;而被忽視兒童容易害羞,很少攻擊,對他人的攻擊常表現(xiàn)出退縮,不敢自我表現(xiàn),有許多單獨活動。
(二)性格特征
性格是個性中的重要部分;同伴關系是影響性格的形成的重要因素。受同伴歡迎的兒童性格一般比較外向,活潑好動,主動交往,少攻擊性行為并敢于自我表現(xiàn);性格外向,活潑好動,話語較多,但是脾氣急躁,容易沖動和發(fā)脾氣,攻擊性行為多,好表現(xiàn)是被同伴拒斥性兒童的典型特點,攻擊性行為較多;被同伴忽視的兒童一般性格內向,比較安靜,性子慢,脾氣好,不經常興奮和沖動,表達能力較弱,內斂,不敢自我表現(xiàn)。
(三)外貌特征
外貌特征也是影響幼兒同伴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幼兒園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外貌比較可愛的幼兒是很受教師和同伴喜愛的,由此看來,外貌有吸引
力是被同伴接納的有利因素。不管是幼兒同伴之間,還是家長和教師常常會根據(jù)幼兒外貌上的差異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和行為。
(四)父母和教師的影響
幼兒主要的交往在家庭中,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交際老師,因此,幼兒社會性交往的態(tài)度、方式和行為受父母影響。親子交往幼兒其他交往的前提與基礎,父母自身的交往能力,父母的教養(yǎng)觀念和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
良好好的師幼關系影響教師與幼兒積極的互動與交往。在良好和諧的師幼互動過程中,兒童通過觀察、模仿、學習,逐漸掌握各種同伴交往的技巧,如分享、合作、協(xié)調等,從而為同伴之間的交往建立一種積極、良好的互動關系。
二、提高幼兒同伴關系發(fā)展的指導策略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交往環(huán)境
交往能力是在不斷交往的實踐活動中發(fā)展與提高,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幼兒可能擁有比較豐富的玩具、圖書等,但是缺少同齡的玩伴,缺乏語言的運用環(huán)境,因此,教師在指導幼兒日常活動、教育活動和游戲活動時,要多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適宜的交往環(huán)境,為幼兒提供同伴交往的機會,盡量多的組織共同活動,使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如:可以組織幼兒游戲,讓每一位幼兒都參與到游戲。面對比較內向的幼兒,盡量鼓勵他們參與游戲,讓他們感受到游戲的樂趣,慢慢地他就會參與到游戲之中,讓幼兒在實踐中得到鍛煉。為幼兒創(chuàng)設交往環(huán)境,不僅僅是依靠教師在幼兒園的指導,還需要家長為此創(chuàng)設環(huán)境,例如:家長可以帶幼兒到同伴家里做客,也可以邀請小朋友到自己家做客,這樣既可以讓幼兒學會做客和待客之道,又可以幫助幼兒與同伴建立友好的同伴關系。
(二)指導有效的交往方法
在引導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前,首先,要幫助幼兒掌握同伴交往的方法。例如:如何加入集體游戲中、如何在游戲中恰當?shù)慕鉀Q沖突等等,通過幼兒的游戲活動進行指導,提高幼兒的社會認知能力和社會交往技能。在游戲活動時,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如:在“娃娃家”中,幫媽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通過“公交車”的游戲了解社會規(guī)則,組織幼兒進行合作、沖突、幫助等各種角色游戲。引導幼兒向別人微笑、分享玩具和其它事物、主動交談、發(fā)起積極的身體接觸等方式參與到游戲之中。
(三)及時反饋與評價
在幼兒同伴交往的過程中,都會出現(xiàn)一些良好或不良的交往行為。面對這些交往的行為,教師要及時給予反饋與評價。只要教師發(fā)現(xiàn)、注意到幼兒有與他人主動交往的勇氣、幼兒在交往中有良好的交往行為、幼兒在與同伴交往體驗到了愉快與滿足、幼兒能自覺遵守交往規(guī)則等良好交往行為時,教師就要給予及時的鼓勵與評價,使幼兒有交往的意識。同時,對于一些不良的交往行為,如:罵人、打人等攻擊性行為時,也要及時指正,以改掉這些不良行為,從而增強與他人交往的能力。
(四)建立家園合作
在很多時候,父母與幼兒及他人的交往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同伴的交往,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影響著早期的親子交往,而早期親子之間的交往經驗也會影響幼兒同伴之間的交往。因此,在幼兒同伴交往方面,不僅僅是教師的責任,父母也有很大的責任,所以要建立家園合作?!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庇纱?,為了幼兒的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教師與家長要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共同關注幼兒同伴交往的發(fā)展狀況。當幼兒有不良的交往行為時,如,有攻擊性行為時,教師與家長相互溝通、相互配合,共同尋找造成幼兒不良交往的原因,并及時糾正幼兒同伴之間的不良交往行為,以促進幼兒良好的人際交往。
三、同伴關系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作用
(一)同伴關系促進幼兒社會認知的發(fā)展
社會認知是指兒童對自我與社會中的人、社會環(huán)境、社會規(guī)范等方面的認知。皮亞杰在早期研究兒童思維和語言及道德判斷發(fā)展時指出,社會交往使幼兒在真實場景關系中獲得經驗與能力,從而促影響幼兒認知發(fā)展。幼兒游戲時,由于對同一玩具、角色的爭執(zhí)往往會引起沖突,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會嘗試采取恰當?shù)慕鉀Q方法,這樣可以促使幼兒在交往中學會更多的交往技能,促進其社會認知的發(fā)展。
(二)同伴關系促進幼兒社會情感的發(fā)展
社會情感是指兒童在社會生活、社會交往中情感體驗。幼兒與同伴游戲時,可以在游戲中體會到與同伴共同游戲的樂趣,例如:幼兒在玩娃娃家時,幼兒共同玩??梢允顾麄凅w會到積極情緒,但是如果兩個幼兒都想扮演“媽媽”這個角色,并為此而爭吵;這時,教師應該引導幼兒運用語言上的溝通技巧,讓兩個幼兒自己解決問題,這會讓幼兒加深認識體驗,使已有的社會情感得到強化;在角色游戲中體會不同角色承載的情感價值。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與同伴的交往中體會到依賴感、愉快感、責任感等,從而促進社會情感的健康發(fā)展。
(三)同伴關系促進幼兒社交技能和社會適應的發(fā)展
社會行為技能是指兒童在與人交往和參與活動時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技能。良好的同伴關系可以促進幼兒傾聽交談的技能,辨別和表達自己感情的技能,在合作、解決沖突的過程中,獲得合作、分享、輪流、協(xié)商等技能;良好的同伴關系促進交往能力,溝通能力,從而形成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逐漸學會接受新環(huán)境,處理社會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學會做事,學會生活。
(四)同伴關系促進幼兒的個性表現(xiàn)
良好的同伴關系會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fā)展。在建構游戲、角色游戲中,幼兒必須共同協(xié)商、交流、合作,才能使游戲順利進行下去;例如在角色游戲中,遇到誰當“醫(yī)生”,誰當“患者”時,幼兒們就會互相協(xié)商,統(tǒng)一意見之后,才能繼續(xù)進行游戲。幼兒在這樣的交往中學會了彼此分工、合作,促進了良好個性的形成。幼兒期是幼兒的性格開始形成和趨于穩(wěn)定的時期,父母和教師要結合生活活動、學習活動、游戲活動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幼兒熱情開朗、勇敢自信的性格品質。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潘晨珺(1995.05),女,漢族,青海海東人,碩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