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光,趙英東,張 哲
(1.臨沂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臨沂276000;2.招遠市水務局,山東 招遠265400)
界河發(fā)源于招遠市鐵夼山南麓,流經招遠、龍口兩市匯入渤海,為招遠、龍口兩市的分界河流故得名界河。界河干流長度45 km,流域面積589.8 km2,占招遠市全市總流域面積的42.7%,為招遠市境內第一大河。
近年來,隨著工農業(yè)及第三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和市區(qū)人口不斷增加,污水排放量激增。據不完全統(tǒng)計,招遠市區(qū)和市區(qū)流域以上廠礦日排污水總量已近8萬t。加之近些年招遠市降水量偏少,界河流域自然徑流量大幅減少,河道污染越來越重,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受破壞。界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根據流域特點和河道面污染現(xiàn)狀采用生態(tài)修復技術新思路,提出上游建設人工濕地系統(tǒng),中游建設滯留塘——底壩攔蓄凈化系統(tǒng),下游采取底泥原位置換+生態(tài)護坡三種措施。
人工濕地是指在靠近河道適當?shù)奈恢茫涍^人工建設而非自然形成的,類似天然沼澤地的區(qū)域。其特點是投資少,后期運行維護費用底,處理效果明顯,能有效降低COD、BOD含量,尤其是大幅度降低TN、SS指標,缺點是占地較多。人工濕地系統(tǒng)特別適用于土地指標不太緊張的中小城市及農村地區(qū)。
工程設計在上游(城區(qū)污水處理廠排水口以上,設計樁號21+140~22+960)范圍,主河道兩側新建長1 820 m、寬440~670 m,面積104.5 hm2的人工濕地公園,種植蘆葦、香蒲、菖蒲、垂柳等當?shù)厣罡邓参铮纳扑鳡顟B(tài),恢復河流蜿蜒曲折的自然狀態(tài);新建親水步道5 800 m,步道兩側栽種各種花卉、灌木和草坪。主河道行洪能力為5年一遇,高于該防洪標準的洪水,經河漫灘、人工濕地減速、滯留后下泄至下游主河道,水中污泥沉淀后作為植物的土壤,為其提供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有機物質、厭氧細菌和部分重金屬離子等污染物經蘆葦?shù)戎参锔档奈?、過濾,分解、吸收,達到初步凈化水環(huán)境,改善水質的目的。
滯留塘,也叫穩(wěn)定塘或氧化塘,是指利用河道或灘地修建人工堤壩,形成具有一定庫容的塘壩,塘壩內種植水生植物或者放養(yǎng)微生物,達到處理污水,改善水質,減少污染的目的。特點是結構簡單,利用河道水面不占用耕地,運行維護費用低,通過投養(yǎng)適量微生物,能有效降低TP指標,缺點是處理效果與水溫、氣溫影響較大,尤其是冬季氣溫較低或設計水深太深,噬菌微生物死亡后,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河流滯留塘技術相對易于實施,管理簡單,比較適合于河灘寬闊的小型河流污染治理和修復。
工程設計在中游(設計樁號16+390~21+140)4 750 m范圍,建設11座高出河底0.7 m的溢流壩,壩內清除原河道內河卵石和沙土,換填深0.5 m種植土,種植睡蓮、荷花、水蔥、金魚藻等根莖發(fā)達的挺水性和沉水性植物。
設計流量:Q=0.579 m3/s;水力負荷:q=0.096 m3/(m2·d)。污染負荷見表1。
表1 污染負荷表kg/d
設計參數(shù):COD去除負荷:0.480 g/(m2·d);NH3-N去除負荷:0.096 g/(m2·d)
設計11道溢流壩,總長度1 155 m。其中,新建漿砌石重力式溢流壩5座,總長度518.5 m,新建混凝土重力式溢流壩3座,總長度296 m,新建混凝土連拱溢流壩1座,總長度95 m,新建漿砌石連拱溢流壩2座,總長度245.5 m。
進水口與污水處理廠出水口連接,出水口為各溢流壩的溢流段,高程比壩頂?shù)?.1 m,根據河道比降,調整每座溢流壩壩后水位不低于0.3 m。
1)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當?shù)貧夂颉⑼寥李愋秃臀鬯|等條件,選擇適合當?shù)厣车闹参?,并使去污能力高的植物占有一定?shù)量。
2)經濟效益的原則。選擇綜合利用價值高的水生植物。
3)生物多樣性的原則。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資源,盡可能多的應用鄉(xiāng)土植物,以確保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同時確保有充足的植物種源。
4)景觀協(xié)調的原則。在進行水質凈化的同時,提升河道及周邊地區(qū)景觀效果。
經考察比較確定選用水生植物及配置工藝參數(shù)見表2。
表2 水生植物及配置工藝參數(shù)設計一覽表
底泥原位置換是指針對河道重金屬污染較重,污染物下沉集結至河沙空隙或附著在沙粒表面,采用人工方法將污染的河沙外運至指定場地,進行專業(yè)清洗,清除沙粒表面的重金屬污染物后回填回原位置的方法。該方法優(yōu)點是見效快,除污較徹底,缺點是工程量較大,工藝繁瑣,如控制不好易造成次生污染。
生態(tài)護坡是利用新材料、新工藝及適合當?shù)厣车闹参飳Φ虊纹旅孢M行保護的技術,其特點是突出生態(tài)特性,運用透水性、透氣性建筑材料,在滿足強度、抗沖刷的前提下,增加河道水力橫向連通與水體交換,坡面進行草皮護坡。
工程設計在設計樁號8+488~14+426(分期實施,其余為二期)范圍,治理河段長5 938 m,處理規(guī)模為14.5萬m3。工程按照工作場所分為河道作業(yè)區(qū)和岸上作業(yè)區(qū)。按照施工順序分為河道雜物清理清理→底泥疏?!啄嗪Y分(含河沙淋洗)→泥漿脫水減容→尾水處理→臨時場地恢復。
底泥疏浚采用工程干法疏浚,底泥篩分采用滾筒洗石機、螺旋洗砂機和多級自控篩分系統(tǒng),采用直接淋洗的方法對分選后的重金屬仍然超標的物料進行處理,經分離后的泥漿采用離心脫水機進行脫水減容,脫水后的泥漿投加穩(wěn)定劑、固化劑進行穩(wěn)定化、固化工藝處理,底泥脫水上清液采用重金屬捕集+強化絮凝工藝方法,最后對臨時場地采用景觀綠化與生態(tài)修復。
一級河堤采用C25透水混凝土重力式擋土墻,高0.8 m,主河道滿足河道10年一遇防洪標準,高于該防洪標準的洪水可通過灘地行洪,灘地和二級河堤栽種根系發(fā)達、抗旱耐澇的當?shù)刂参锝Y縷草。
項目于2017年12月底建成運行以來,除污效果良好,河道水質明顯改善,水生態(tài)環(huán)境顯著提高,各項指標達到了設計要求,省環(huán)保部門常年觀測水質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