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姿默 LI Zimo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
在貴州的傳統(tǒng)苗侗村寨中,由于地形與氣候的影響,建筑形式多為干闌式(侗族)或由干闌式建筑演化而來的吊腳樓(苗族)。聚落的布局也大多順應地形,依山面水,有較好的自然條件。而由于農耕文化的影響,聚落中會出現較為獨特的糧倉建筑群,它們或因防火需求集中布置在聚落外,或集中布置在聚落中心開挖的淺水池上。糧倉建筑群大多采用干闌式的建筑形式,與民居一樣都考慮了濕熱氣候條件下的建筑環(huán)境,架空的糧倉不但下部具有良好的通風,屋頂也大多山墻鏤空,糧倉內部的濕熱空氣能很快被排走,有利于糧食的保存。
此外,糧倉建筑群的出現與延續(xù)至今也和貴州苗侗聚落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緊密關聯。數千年的稻作文化,直到今日還保留著現舂現煮的習俗,所以除了用于居住的干闌建筑底部通常會有的碾磨工具,保存糧食的糧倉也是必不可少的。從位于聚落中心的糧倉建筑群聯系到這些民族對于聚落中寨心即公共活動空間的重視,可以看出糧倉對于一個聚落的社會意義。
中國西南地區(qū)從地理、歷史以及文化、民族性來看,大致在行政范圍上包括川、滇、黔三省和重慶一市,這一地區(qū)有著較為統(tǒng)一的地形、氣候、民族以及文化特點,但又各自有其獨特性。貴州作為中國西南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地理與復雜地形環(huán)境的限制,現在仍有地方保留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方式,存留著傳統(tǒng)聚落的實體和文化,這使得貴州成為研究西南傳統(tǒng)聚落文化的重要部分。
貴州高原雖然被稱為“高原”,但大部分土地并不平整,山丘占比達97%,因此貴州有著較為豐富的地形地貌和地質構造,相對的建筑也有豐富的形式。地形地貌不僅對聚落布局和建筑形式有深刻影響,對建筑建造的選材也有重要影響,如在貴州的雷公山、清水江和都柳江流域,碎屑巖的地質特征有利于高大樹木的生長[1],因此杉樹成為苗侗聚落的主要建造材料,產生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干闌建筑——吊腳樓、風雨橋等;而在南北盤江流域,由于當地地質主要以石灰?guī)r為主,于是這一地區(qū)產生了主要以石灰?guī)r石板為建筑材料的特色石頭建筑。
貴州屬于典型的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大部分地區(qū)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雖然由于貴州高原整體由西向東、南、北三個方向傾斜,不同地區(qū)氣候會有所不同,但是整體濕度大、溫度高的特點決定了貴州傳統(tǒng)聚落布局和建筑形式。
以稻作農耕為主的聚落分布在平地、水網或者河谷地區(qū),而旱地燒耕的聚落則分布在高山或者丘陵地帶。不管哪種勞作方式,聚落大多都分布在綠樹成蔭、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地方,高大的樹木能夠帶來更多的陰翳,提供陰涼的環(huán)境。復雜的地形使建筑布局高低錯疊,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聚落內部的通風。苗侗聚落的建筑形式多為干闌式,苗族更多的是吊腳樓,干闌建筑在底部架空的同時,還具有較為寬敞的外廊,不僅增大了散熱的表面積,還成為了由開敞、明亮、濕熱的室外向封閉、幽暗、陰涼的室內過渡的空間,同時也擔任著除了火塘之外的家庭活動和接待客人的重要空間。干闌建筑及其周邊環(huán)境從內到外形成了建筑—外廊—樹木三個較為舒適的層次與生態(tài)梯度[2]。
原生的貴州苗侗建筑的建筑特點與現代濕熱帶建筑結合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立面形式設計原則相吻合,都具有空間開敞通透、為保證通風效果建筑布局與形體較為簡潔完整、入口設有雨棚連接開敞外廊和建筑形體有強烈的虛實對比等特點[3],這也體現了貴州苗侗聚落建筑形式的自然生態(tài)科學性。
苗侗聚落的糧倉主要有兩種布置形式:以巨洞侗寨為代表的集中布置在居住聚落外的糧倉群(圖1,2)和以雷山縣苗族新橋村為代表的集中布置在聚落中心的淺水池之上的糧倉群(圖3,4)。
侗族聚落具有較強特征的建筑以風雨橋和侗族鼓樓為代表,尤其是侗族鼓樓,更是作為一個聚落的幾何中心和精神中心,加之考慮到火災等災害發(fā)生時糧食的安全,巨洞侗寨就將糧倉集中布置在距離聚落30m左右的距離,分為幾個組團,有的布置在山坡上,有的一直延伸到了水邊。
苗族聚落沒有像鼓樓一樣的大型中心建筑,聚落的中心更多是廣場等空間,另外苗族聚落大多坐落在地形更為險峻的山上,而且防御性較強。雷山縣苗族新橋村現存建在水上的糧倉有40多座,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以新橋村為代表的苗族聚落將糧倉建筑群布置在聚落中心的淺水池之上,這樣的布置方法為防盜、防鼠、防火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歷史上的新橋村曾經歷過兩次大火災,糧倉卻毫發(fā)未損。糧倉下的水池除了防火的作用之外,還作為水體調節(jié)了聚落內部的微氣候,創(chuàng)造了更加宜居的自然條件。無論是哪種布局,糧倉群都在聚落中具有強烈且鮮明的生態(tài)性。
1 巨洞侗寨糧倉群分布
2 巨洞侗寨兩側山坡上的糧倉群
3 新橋村水上糧倉
4 新橋村聚落中水池與糧倉布局
5 新橋村水上糧倉群石基礎
6 新橋村水上糧倉群木結構與露空山墻
7 西班牙“霍里奧斯”玉米糧倉
8 葡萄牙林多索谷倉布局
9 新橋村水上糧倉群與聚落廣場布局
貴州苗侗聚落糧倉用材多為杉木,木材在生態(tài)性方面與其他材料相比有著顯著優(yōu)勢。首先,木材具有良好的熱工性能,導熱系數遠遠小于由普通燒結磚砌筑而成的干燥磚墻的導熱系數。其次,也是木材最具特色的就是其不可替代的可持續(xù)性,不僅是糧倉的主體結構,屋頂有時也會使用杉樹皮。在環(huán)境養(yǎng)護得當的情況下,森林便可以生生不息。聚落的人和樹具有相仿的生長周期,前人栽樹,后人便可以乘涼和建造房屋,這也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tài)模式。
水上糧倉的基礎采用天然的石塊,比水面略微高出一些(圖5),可以延長糧倉主體木材結構的壽命。糧倉下面的水池還可以兼具養(yǎng)魚養(yǎng)鴨的作用,同時也作為聚落的防火水池。
木材作為糧倉主要結構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彈性和韌性都比較高,在沖擊和動力荷載下能夠吸收較大的能量,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木結構的鮮明特點,即“墻倒屋不塌”。此外,木結構的建筑結構簡單,施工方便,加上可以就地取材,是對于貴州這樣的山地地區(qū)比較理想的一種建筑形式。
干闌形式通過將建筑抬起地面解決了多種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矛盾。首先是氣候,底層架空的建筑更加開敞,比普通建筑增加了底面的面積,在良好的通風環(huán)境下能夠更好地散熱,更加適應西南地區(qū)濕熱的氣候條件。另外坡度較大的屋頂也是對西南地區(qū)多雨的一種回應。
糧倉建筑一般架起約2m,高3.5~4m,由4根或者6根胸徑30cm左右的木柱支撐,每倉面積15~25m2,可以儲存2 000~5 000kg的糧食。與一般干闌式民居不同的是,糧倉的屋頂山墻面是開敞的(圖6),更有利于通風防潮和糧食儲存。
干闌建筑是中國西南地區(qū)千年農耕文明的現代遺存,尤其在地形多為復雜山地的貴州地區(qū),能夠開墾的平原農田非常有限,多數耕地都是在比較平緩的坡地上開墾的梯田,為了節(jié)省有限的耕地面積,很多聚落選擇將基址選在更加陡峭的山地上,干闌建筑便成為這一地區(qū)適應地形的建筑方式。加上干闌民居底層具有飼養(yǎng)家畜和儲存的功能,無一不是農耕文明背景下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
糧倉作為農耕文明更直接的體現,不僅出現在黔貴的農耕地區(qū),在其他以農耕為主的地區(qū)也有分布,而且聚落形態(tài)與糧倉分布也有相似之處。在一些把食物看作是神明所賜而不是工業(yè)產品的社會里,谷倉建筑是非常神圣的地方,不熟悉的人會誤以為是宗教建筑。無論是在伊比利亞半島、蘇丹或者日本,雖然此類建筑的尺度很小,但是都具有永恒的紀念性。鑒于其偉大的風格純潔性及其內涵,我們將其稱之為“半宗教建筑”(Quasi-Sacral Architecture)[4]。貴州的干闌式糧倉自古以來就基本上是現在所看到的這種形態(tài),“別置倉社,有欄檻,腳高數丈,云避田鼠也。上閣如蓋狀”就是南詔時期對于黔地干闌糧倉建筑的描述,與現在別無二致。在歐洲的農耕地區(qū)我們也能看到糧倉的身影,如位于利比里亞半島西北角西班牙加利西亞省的谷倉,糧倉修建的像是樁樁禮拜堂,線條嚴整,體現農民對于制作面包材料的敬畏之心。這些糧倉雖然材料采用大型花崗巖石板與黔貴地區(qū)不同,但是形態(tài)上與黔貴地區(qū)糧倉極為相似,都采用了架空處理,而且在架空樁柱頂部放置了圓形石頭,也起到了防鼠的作用(圖7)。而糧倉在聚落中的分布,在歐洲農耕文明地區(qū)與黔桂地區(qū)極為相似,都是將糧倉與聚落中的居住空間分開,聚集性地建設在位置優(yōu)越的地方,即有利于儲藏糧食的通風,也方便在遇到特殊情況如戰(zhàn)爭、火災時及時將糧食轉移,降低聚落的損失、保證人們的生存(圖8)。
苗侗聚落等少數民族聚落不同于漢族聚落,他們有更多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這也反映了他們自古以來更強的族群集體意識。例如苗族的銅鼓,“遇喪集親族男女,擊銅鼓唱歌”描述的就是苗族的重要風俗;蘆笙作為苗族和侗族的重要樂器,也反映了苗侗聚落豐富的集體生活(圖9)。另外侗族在新聚落形成時會先建造簡易的居住用房,然后便會傾族群之力建造象征聚落及家族的鼓樓,在鼓樓建造結束后才會重新改造或者重建自己的住屋,這也表現了他們的集體意識。這種突出的集體性格也是黔貴居民自古以來的傳承。“介楚之區(qū),其民夸;介蜀之區(qū),其民果;介滇之區(qū),其民魯;介粵之區(qū),其民蒙。大率皆質野少文,纖嗇而重利”[5]是對貴州人性格的描述,周邊省份的人也有與其對應的性格特點,但大體上都是直率不羈。
糧倉群作為一個集體農耕文化的表現,也是苗侗聚落中重要的公共空間,不僅可以用來儲存糧食,也可以進行交際、釣魚、納涼等休閑公共活動,是苗侗聚落族群集體文化的一種表現與傳承。
從貴州現存眾多保存完好的傳統(tǒng)聚落中,我們可以窺探到貴州地區(qū)少數民族傳統(tǒng)聚落的歷史與風俗。糧倉作為苗侗聚落對自然生態(tài)的呼應,見證了千年稻作農耕與聚落文明,根據所處地區(qū)環(huán)境自然形成了鮮明的類型特征(表1),在人工痕跡愈發(fā)深刻的現代社會是彌足珍貴的。
表1 苗侗干欄糧倉特征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