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古徽州,即指徽州,古稱歙州、新安,自北宋起設(shè)“一府六縣”行政區(qū)劃,歷經(jīng)宋元明清四代無有變更。明清時期,徽商異軍突起,叱咤商界,徽州也迎來了它最繁榮的時代。無論是浸潤在徽派建筑中的風水文化,還是跌宕起伏、令人唏噓的徽商故事,抑或代代傳承的匠心、工藝……它們共同組成了多彩而迷人的徽州文化,在中國大地上留下了一抹揮之不去的古意。
什么是古徽州?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答案。它或許是郵票上的黃山,是漫漫云海中嶙峋聳峙的山石,蒼勁的迎客松托起一輪紅日;或許是李白“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所見的秀麗的新安江;也或許是被油菜花田、累累紅柿潦草修飾的“網(wǎng)紅”皖南村落。沒錯,它們都是古徽州的一部分,但如此浮光掠影,并不是古徽州的全貌。
從地圖上看,古徽州的形狀就像毛筆書法中的一個“點”,落筆在今天安徽、江西、浙江三省的交界處。這里山巒疊嶂,川流縱橫,自古便是“山限壤隔之地”:北面,黃山山脈橫亙東西,七十二峰恢弘秀美;南有五龍、白際兩山脈連綿相接,東側(cè)天目山則與南北山脈形成合圍之勢,群山中又有零星盆地散落其間,地勢平緩,土壤肥沃。自漢代以來,大量百姓為了躲避中原戰(zhàn)火,紛紛遷徙至此安居樂業(yè),使之成為一方世外桃源。
秦時,始皇帝設(shè)歙縣和黟縣,漢朝時兩縣被劃入新安郡,故古徽州舊稱“新安”。“歙”的意思是“山水翕聚”,意作“高山環(huán)抱,河流曲折”,此字在隋代被用作州名,成為隋唐時期的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又改歙州置徽州,從此一直到明清,徽州府下轄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府治在歙縣。今天,前五個縣仍屬安徽,婺源劃屬江西,古徽州遺韻便全積攢在這“一府六縣”之中。
以前的徽州人,在這個世外桃源內(nèi)享受安穩(wěn)與平靜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人口增加、耕地不足、水災頻發(fā),糧食無法自給,無奈之下,徽人只得背起行囊,走出大山,卻因此開辟了另一條生路——經(jīng)商。于是在明清,耕地最為緊缺的關(guān)頭,反倒成為古徽州文化最為繁榮的時期。人們將徽商比作“徽駱駝”,贊他們?nèi)珩橊劙悴晃菲D難、任勞任怨、跋涉不止的精神?!盎振橊劇币膊回摫娡?,“駝”出了黃山毛峰、祁門紅茶,更將徽州產(chǎn)的筆墨紙硯銷往全國。他們不僅在商界攪動風云,還把徽派口味撒向各地,將對戲曲文藝的雅好播至京城?;丈谭Q雄明清商界數(shù)百年,以至于“無徽不成鎮(zhèn)”“徽商遍天下”,功成名就的商人們則反哺鄉(xiāng)梓,修起園林、牌坊、宗祠……這些雕梁畫棟、美輪美奐的徽派建筑,至今仍散發(fā)著獨一無二的魅力。
而尋找古徽州,絕不只憑“傳說”、依靠想象,保留至今的跨越近千年的徽州文書,事無巨細地記載著徽州人從南宋至新中國成立前的日常生活、商業(yè)活動、社會活動。以此為考據(jù)的“徽學”,更是博大精深,與“敦煌學”和“藏學”并立,成為中國地域文化中的一大瑰寶。
古徽州并沒有消失,當我們踏上這片土地、翻閱古老的文書,徽商、徽劇、徽菜的“徽”,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的“徽”……它就在那里,在山水之間等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