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禮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陽春三月,春暖花開,綠柳花紅,榆樹上也冒出了新鮮的榆錢。那肥美嬌嫩的榆錢,有些嫩綠,有些淺黃,滿枝滿杈,一嘟嚕一掛,在和煦的微風(fēng)中輕輕搖動,散發(fā)出誘人的清香。
榆錢輕搖,搖醒我塵封腦海中的記憶;榆錢串串,串起我流年歲月里的時光……
兒時,我家院里就有一棵大榆樹。它似乎已經(jīng)很老了,有一摟多粗,黝黑的樹皮上疙里疙瘩,布滿裂紋,就像鄰家老奶奶那張寫滿滄桑的臉。夏日里,它巨傘般的樹冠蔭蓋起半個小院,是知了和鳥兒們的樂園。冬天時,它雖卸下了一身戎裝,卻依然像一位英勇的戰(zhàn)士,在風(fēng)雪中傲然挺立。當(dāng)律回大地,它又像一位報春的使者,早早便從冬的睡夢中醒來,給蕭疏的世界獻(xiàn)上一抹新綠,也為人們送來鮮美的榆錢。
榆錢,又名榆莢,是榆樹的種子?!侗静菥V目》載:“榆未生葉時,枝條間生榆莢,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錢。”中醫(yī)認(rèn)為,榆錢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清熱利水的功效,能治療神經(jīng)衰弱失眠等癥。當(dāng)然,對大多數(shù)老百姓來說,采食榆錢并不是圖其功效,除了嘗鮮,過去更主要的還是充饑。我小的時候,國家正處在經(jīng)濟困難時期,很多人家靠糧食難以果腹,不得不想方設(shè)法尋找替代之物。而榆樹渾身是寶,無疑是一種救命樹。榆皮面能吃,榆樹葉能吃,榆錢更是口感極佳,且吃多了也沒什么不良反應(yīng)。
春分時節(jié),榆樹結(jié)出一串串的榆錢兒,青翠欲滴。這是榆錢兒最肥美、最鮮嫩的時候。母親“慢著點,別摔著”的囑咐聲還沒落,我已像只敏捷的猴子騎上了院里那棵大榆樹的樹杈。把挎著的布兜掛在樹上,迫不及待地先捋一把榆錢塞進嘴里,大快朵頤,直吃得滿口生津、唇齒留香。接著爬到高處,找個榆錢最多最厚的地方,一只手腕套好布兜,抓牢枝干,雙腳一前一后選好著力點,另一只手順著一枝枝細(xì)枝,向外一捋就是一大把。待到布兜再也裝不下了,才戀戀不舍地從樹上一步步挪下來。
母親拿出一個大盆,坐在明媚的陽光下,用水把榆錢兒洗干凈,撈出放到篳簾上,把水控干。然后加入少量的玉米面、適量的鹽,把蒸饅頭用的大篦子鋪上籠布,將榆錢兒均勻地平攤上,放大鐵鍋里大火蒸上十來分鐘。隨著鍋中冒出的熱氣,我嘴角的口水早已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母親掀開鍋蓋的瞬間,一直守在灶旁的我迅即將手中的大碗遞到她手中。母親盛出榆錢,澆上一點兒醋和蒜汁,把碗遞給我,卻說:“去,先給你姥姥吃?!蔽覙O不情愿地把榆錢端到姥姥跟前,姥姥笑瞇瞇地接過去,用筷子夾起一口,送進我的嘴里。就這樣,我一口,姥姥一口,一大碗榆錢很快就吃完了。
母親還會用榆錢來熬粥。用榆錢熬的粥,青中帶黃,黏糊糊的味道格外爽口。長大后書讀多了,才知道榆錢粥并不是母親的“發(fā)明”。清人郭誠就喜食榆錢粥,還將其中之樂寫入了《榆莢羹》中:“自下鹽梅入碧鮮,榆風(fēng)吹散晚廚煙。揀杯戲向山妻說,一箸真成食萬錢?!?/p>
榆錢可食的日子,大概也就一周光景。慢慢地,榆錢由綠變黃,又一天天見白。這時候,榆錢變成了干透的種子。風(fēng)起處,那白色的圓片兒如蝴蝶般漫天飄飛,散落成一地詩意。這時,姥姥會顛著她那雙小腳,用笤帚、簸箕把它們收集起來。她坐在蒲團上,仔細(xì)挑揀出里面的雜質(zhì),然后上鍋用小火反復(fù)翻炒。炒至微黃,出鍋涼涼后摻上鹽粒,用搟面杖在案板上來回軋碎,就做成了“榆錢兒鹽兒”。用它蘸干糧吃,在玉米粥里撒上一層就著喝,極其鮮美的味道,深深地植入我的味蕾之中……
如今日子好了,生活越來越富足,可榆錢對我的誘惑卻一如從前。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三月榆錢格外鮮。上個周末,我去山里采回些榆錢,做了道榆錢豆腐湯。一片片云綠,混著如軟玉的白,浮在半透明的湯汁中,讓人心意朦朧,恍若神仙。(作者單位:河南省資源環(huán)境調(diào)查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