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如山
1961年4月,蘇聯(lián)宇航員加加林實現(xiàn)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那時人們還沒想到在太空“內(nèi)急”會成為問題,也未做出相應(yīng)的規(guī)定。一個月后,美國宇航員艾倫·謝潑德成為第二位進入太空的人,但也留下了一項尷尬的記錄。
宇航員艾倫·謝潑德正在試穿宇航服。
任務(wù)當(dāng)天,謝潑德吃了早餐,穿好宇航服,坐在航天器中等待火箭發(fā)射。等著等著,他尿意襲來,火箭發(fā)射卻因天氣不佳而一拖再拖。他終于憋不住了,只好向指揮中心請求指示,在宇航服內(nèi)解決了問題——就這樣,謝潑德成為第一位在航天器中尿褲子的人。此后,宇航服才被逐漸改良。
如果想上“大號”怎么辦?在以往十幾分鐘到幾個小時的太空飛行任務(wù)中,宇航員還可以忍耐,但到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宇航員需要在太空待好幾天。為此,工程師們設(shè)計了專用的糞便收集袋。
宇航員們每次排便,都要在狹窄的太空艙里把衣服褲子脫掉,把袋子粘在屁股上;方便完后,還要往袋子里加入殺菌劑,揉捏袋子以充分混合,再套一層密封袋。整個過程極其麻煩,大約要花一個小時,凡是體驗過的人恐怕都留下了心理陰影。
為了在返回時減輕重量,阿波羅計劃的宇航員們還把這些收集袋留在了月球表面,共計96袋。在美國未來的登月計劃中,任務(wù)目標(biāo)之一就是回收這些袋子。
左:如今的空間站廁所? ?右:聯(lián)盟號飛船的“吸塵器”廁所
1967年,蘇聯(lián)開始建造聯(lián)盟號飛船,宇航員們終于用上了廁所,不過它看起來更像一個吸塵器。由于處在失重環(huán)境中,太空廁所需要用吸力來代替引力,以免排泄物飄浮起來。如今,國際空間站中的馬桶也采用氣流吸出排泄物,還能通過旋轉(zhuǎn)扇葉將固體、液體廢物分離,比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
宇航員走出艙門,在空間站外進行太空漫步時想上廁所怎么辦?宇航員總不能臨時折返,敲敲空間站的門說“借個廁所”吧!當(dāng)然不會,宇航員要先穿上吸水性很強的太空紙尿褲,再套上厚重的宇航服。
國際空間站目前有兩個廁所,分別位于美國和俄羅斯的艙室中,但同在空間站這個“大家庭”的美俄宇航員在廁所問題上可不怎么和諧。2003年,俄羅斯開始向美國宇航局收取廁所使用費;以牙還牙,美國則不準俄羅斯宇航員使用美方的廁所。
空間站的馬桶使用起來遠沒有地球上的舒適,它的開口大小只有普通馬桶的1/4,要瞄準并不容易。所以,旁邊還有一個假馬桶,里面裝了攝像頭,宇航員在上廁所之前需要用它來練習(xí)一下,通過顯示屏確認自己是否對準,然后記住這個位置,再換到真馬桶上。
方便完之后,宇航員還要拿塊小鏡子照照后面,看看還有沒有殘留什么東西,如果有的話……趕緊坐回去,用屁股堵上,等待它們被馬桶吸走。
這還不是最令人難受的,空間站馬桶曾多次出現(xiàn)故障,這時倒霉的宇航員就只能用回以前的糞便收集袋了。甚至有宇航員表示,他們有時得用手抓住飄在空中的糞便。
如今,美國宇航局正在開發(fā)新一代的太空馬桶,它被稱為“通用廢物管理系統(tǒng)(UWMS)”,造價高達2300萬美元,約合1.5億元人民幣。
比起老式太空馬桶,UWMS可以在打開馬桶蓋的同時自動啟動氣流,防止臭氣擴散。它還有一項黑科技,那就是尿液凈化功能,可以將尿液回收、過濾凈化成可飲用的水。鈦合金材料也大大提升了馬桶的耐用性?;蛟S,它很快就能終結(jié)宇航員們的廁所噩夢。
利用馬桶回收水分,對于水資源稀缺的空間站也至關(guān)重要??臻g站上至少有3名常駐宇航員,每年需要補給2200升飲用水,而使用運載火箭從地球向空間站運送貨物的成本極為高昂,宇航員每喝一杯水,就相當(dāng)于花掉約2萬元人民幣。
將這“世界上最貴的飲用水”回收利用,宇航員們覺得這個方法非??尚校脖容^方便。也許普通人接受不了,但如果你是肩負使命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你就不會介意喝一點了。也有科學(xué)家認為處理得到的水比地球上的自來水更干凈。當(dāng)未來的人們前往月球、火星,來自馬桶的飲用水回收技術(shù)也將成為生存的關(guān)鍵。
人的糞便中可能含有大腸桿菌等致病細菌,一旦清理不及時,細菌就會隨著糞便在艙內(nèi)飄浮,旺盛生長,使宇航員患病。制造密閉性更好、使用更便捷的馬桶,不僅有利于宇航員的身體健康,還能減少他們的麻煩和時間的浪費,將更多精力放在科研探索等任務(w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