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鑫坤
想要釣獲它們,最好找那些水下干凈的位置,即平時沒人坐的地方,沒人坐也就沒人打窩子,這些位置能讓猾魚感覺相對安全一些、放心一些,這就等于給施釣創(chuàng)造了機會。
很多釣魚人都有這種矛盾的心態(tài)——不打窩子總覺得缺了點啥,坐在水邊心里總是沒底;打了窩子雖然心里踏實了,可是臨走時也沒多釣幾條。打了窩子和沒打窩子沒啥區(qū)別,這個窩子到底打還是不打?糾結。
我不可能把關于打窩的所有問題都解決掉,但我可以明確表示,如果出現(xiàn)以下幾種情況,你完全不用糾結,窩子可以不打!
想必大家多多少少都玩過幾次那種比較傳統(tǒng)的黑坑,這種黑坑對釣友限制少,竿費也不多,偶爾去休閑一下還是不錯的。這種黑坑的面積通常不大,沒有抽號之類的繁瑣過程,相中哪里就坐到哪里,不管是魚情好的好位置還是普通的釣位,誰去得早就歸誰,釣位之間的間距都不大。來釣這種黑坑的釣友,開釣之前都會打窩子,打窩率幾乎可達百分之百,而且是那種裝備競賽式的打窩,窩量一個比一個大,畢竟放的魚是有數(shù)的,多釣一條是一條。試想,你來到這樣的黑坑釣魚,左鄰右舍都在拼命地打窩,如果你再打上一陣子,還有意義嗎?全體釣友的窩料量已經(jīng)大大超過了全體魚的食量,你跟風似的打了窩子也沒啥誘惑作用,打多打少都沒用。所以,這種黑坑普遍存在魚情不好或者只有特定的幾個釣點出魚的現(xiàn)象。因為窩料太多,魚沒機會去吃釣餌,所以出魚不好;因為窩料太多,所以即使每個人都打了很多窩子,魚也感受不到誘惑,它們只是找到某幾個待著比較舒服的位置罷了,這些位置魚相對集中,于是魚情相對好一些。
釣傳統(tǒng)黑坑,若左鄰右舍都在拼命打窩,你還是不打為妙
在釣位比較集中的釣魚區(qū),大家都相鄰而坐,且打了好多窩料,筆者的經(jīng)驗是用跟左鄰右舍等長或比左鄰右舍稍長的竿子施釣,前提是不打窩
之所以出現(xiàn)這兩種現(xiàn)象,歸根到底就是因為我們的窩料打得太多了。這種情況打了窩子不見得好,不打窩子不見得壞,雞肋一般,干脆不打,不用有啥心理障礙,等著釣那些“過路魚”就可以了。
水庫野釣有時也有類似的情況發(fā)生,比如釣位比較集中的釣魚區(qū),大家都相鄰而坐,左鄰右舍打了好多窩料。這時,我通常不打窩子,但是我有一個小竅門:第一,我的竿子會和左鄰右舍的等長,因為這種“過路魚”很可能從左面釣友的窩子游向右面釣友的窩子,或者方向相反。我用和他們等長的竿子就是在這些魚的必經(jīng)之路上打個伏擊;第二,我用比他們長的竿子,因為水庫的水域面積極大,能被窩料吸引過來的魚很可能來自遠處,我用比其他人略長的竿子,可能會把要進窩的魚半路截下。
釣嚴重富營養(yǎng)化的水域如果繼續(xù)跟風打窩,必定”空軍“
一條魚從生口魚變成猾魚的過程中,窩料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想要讓這種猾魚放松警惕,首要的一點就是不打窩子
水庫因有水流有風浪,且魚的數(shù)量較多,所以“臭底子”的情形鮮有發(fā)生,但是類似的情況也可能有,比如某個窩子內(nèi)窩料過剩
一個黑坑經(jīng)過一兩個月的經(jīng)營,水體能見度會變低,甚至變成深綠色,這是窩料之類的東西太多,導致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結果。這還只是表面現(xiàn)象,我們看不到的黑坑水底的情況可能更糟糕。被投入大量窩料的釣點,水底會沉積一層腐敗的窩料,我們叫它“臭底子”。釣如此惡劣的釣點,繼續(xù)打窩子還有意義嗎?不僅打窩子沒意義,在這個釣位上釣魚都沒意義??墒沁@個魚還得釣,怎么釣?這主要是技術層面上的事了,說多了偏離主題,我從打窩子的角度說說釣這種位置的辦法。這種情況下釣的都是些什么魚?主要是老魚和猾魚。水下明明有魚卻不咬鉤,這是個很普遍的問題。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你的釣魚水平就會上一個新臺階。那么,我們應該怎么釣?我說的第一點,就是絕不能再跟風打窩子了。這已經(jīng)不是打了窩子能產(chǎn)生什么效果的問題了,而是打了窩子肯定釣不到魚的問題。
水下那么多腐敗的窩料,首先就會讓你打的窩料失效。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什么叫猾魚?猾魚是怎么產(chǎn)生的?它們對什么東西敏感?我可以肯定地說,黑坑中的猾魚是恐懼窩料的。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在一條魚從生口魚變成猾魚的過程中,窩料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那些猾魚一次次被窩料吸引,然后一次次上當,最終造成了它們由警惕窩料到排斥窩料的轉變。想要讓這種猾魚放松警惕,首要的一點就是不打窩子,這是基本前提,如果忍不住打窩,魚就會被驚走。想要釣獲它們,最好找那些水下干凈的位置,即平時沒人坐的地方,沒人坐也就沒人打窩子,這些位置能讓猾魚感覺相對安全一些、放心一些,這就等于給施釣創(chuàng)造了機會。當然,釣這種魚光做到這點是不夠的,還有不少技術節(jié)點需要掌握,簡單說一句,能不釣底時盡量釣離底或者釣浮,效果會好些。
釣猾魚,最好找那些水下干凈的位置,即平時沒人坐的地方,沒人坐也就沒人打窩子,這些位置能讓猾魚感覺相對安全一些
水庫,因為有水流有風浪,且魚的數(shù)量較多,所以“臭底子”的情形鮮有發(fā)生,但是類似的情況也可能有,比如某個窩子內(nèi)窩料過剩。對待這種窩料過剩的位置,我是保守和謹慎的。首先,過剩的窩料肯定會腐敗,大量的腐敗窩料會不會把鰱鳙招來?這是個不確定因素。假如真的把目標魚定為鰱鳙倒好辦了,直接坐在這里就可以了。如果目標魚是鯉魚、草魚等其他魚種,你就要慎重了,一定要盡量推斷出水底窩料過剩的程度。比如某個位置魚情起初很好,大家都向這里集中,之后魚情越來越糟,直至沒口。這種情況足以說明來來往往的釣友已經(jīng)把這個窩子打“死”了,如果坐在這里,即便不打窩子,收獲也未必理想。另一種情況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這里又陸陸續(xù)續(xù)出魚了,這種情況說明水底過剩的窩料已經(jīng)消失到一定程度了,你可以坐在這里釣,且一定別打窩子。我把坐在這種釣位上釣魚叫做“撿漏”,弄好了就有驚喜。當然,從技術角度講,不僅是不打窩子這么簡單,如果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配合適當?shù)尼灧ǎ斋@會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