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摘? 要:對A校2018-2019年實施的“商學課程下鄉(xiāng)”項目實施成效進行實證分析,以生計資本、生計策略與生計環(huán)境為變量探討商學課程對脫貧農戶可持續(xù)生計的影響機理,認為良好的商學課程掌握度和參與度可增加生計資本,激發(fā)貧困農戶重塑和選擇生計環(huán)境的內生動力,實現(xiàn)農戶可持續(xù)生計的目標。
關鍵詞:商學課程;脫貧農戶;可持續(xù)生計;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72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3769(2021)04-122-06
當前,我國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依然艱巨,這意味著當前我國進入“后扶貧時期”,治理貧困的重點轉向治理相對貧困[1],貧困治理工作需要在防止返貧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脫貧農戶的可持續(xù)生計能力,深化扶志扶智,激發(fā)脫貧農戶內生動力,形成“造血”效應。因此,通過教育展開對人的改變將成為后扶貧時代的重點。鑒于此,本研究致力于探討以研究資源整合與有效資源配置為核心的商學課程下鄉(xiāng)如何對脫貧農戶可持續(xù)生計產生的影響,從理論上推演得出商學課程下鄉(xiāng)對脫貧農戶可持續(xù)生計影響的邏輯機理框架,并基于此對A校2018-2019年實施的“商學課程下鄉(xiāng)”項目成效展開實證分析,得出商學課程下鄉(xiāng)對脫貧農戶可持續(xù)生計影響的實踐性結論。
一、文獻綜述與問題提出
學界普遍認為教育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重要政策工具,而對商學教育嵌入貧困治理工作的研究國內外學者都做了探索,已有的研究及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從商學教育納入貧困治理工作的必要性進行分析,認為應該“將商學教育嵌入社會經濟發(fā)展”[2]“商學+”[3],認為在建設鄉(xiāng)村振興大背景下,商學教育在扶貧助困方面將大有作為。國外學者Mark Neal(2010)討論了將商業(yè)教育應用在減貧工作上的必要性,以及從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的角度提出商學課程的具體設計思路[4]。Amesi Joy (2010)認為商業(yè)教育作為培養(yǎng)人們獲得更好的有酬勞工作的教育,對脫貧工作至關重要[5]。二是從商學課程設計上展開探討,國內外學者認為商業(yè)課程設計應包括并不止于消費者心理與行為課程、職場技能課程、管理課程、創(chuàng)業(yè)課程、市場營銷課程等。三是從商學課程對減貧工作的效果展開分析,不少國外學者關注創(chuàng)業(yè)教育對減貧工作效果的分析,例如,ABD AZIZ MUTTALIB et al. (2016)認為創(chuàng)業(yè)教育對消除貧困會產生積極而重大的影響。這意味著貧窮減少可以通過開展創(chuàng)業(yè)教育、激發(fā)創(chuàng)業(yè)精神來實現(xiàn)。這需要通過提供更好的來自銀行和非銀行的金融機構資本獲取機會以及來自教育機構的培訓機會,幫助建立業(yè)務合作伙伴關系來激發(fā)貧困人口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6]。Okorie(2000)指出,商業(yè)課程提升了貧困人口進行商品和服務的分銷能力,較大程度實現(xiàn)了貧困人口的自給自足,有效幫助減少貧困和失業(yè)及促進社會發(fā)展[7]。四是從商業(yè)教育扶貧實施困境的角度來看,能夠從事針對貧困人口進行商業(yè)教育的教師隊伍、課程資源、監(jiān)控和評估機制缺失等問題比較突出[8][9]。總之,目前對商業(yè)教育嵌入貧困治理工作的研究不足,國內外研究主要針對特定地區(qū)商業(yè)教育與減貧工作的內在關系問題,很少關注貧困人口的可持續(xù)生計問題,更缺乏從商學課程內容和課程組織兩方面對脫貧農戶可持續(xù)生計影響進行的研究,這是本研究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對農戶可持續(xù)生計問題的研究較為充分。秦雨(2020)通過文獻計量方法總結了國內可持續(xù)生計研究大體分生計資本類、生計策略類、失地農民類和生計結果類;國際可持續(xù)生計相關研究可分為政策管理類、生態(tài)環(huán)境類、重點地區(qū)類和鄉(xiāng)村生計類[10]。張愛平(2020)分析了旅游地生計的研究進展,具體為生計類型分化與資本差異、生計演變過程及其動因、生計轉型的多方效應、旅游影響沖擊與生計脆弱性四個部分[11]。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UNDP)、關懷國際(CARE)以及英國國際發(fā)展署(DFID)都構建了可持續(xù)生計分析框架,形成了生計資本、生計策略與生計環(huán)境相結合的可持續(xù)生計概念。由此可見,國內外對可持續(xù)生計研究的內容、視角和方法都已經相對比較成熟,特別是對“生計”的不同考量,包括生計資本、生計策略、生計方式、生計脆弱性、生計轉型、生計風險、生計能力等;對生計研究對象的不同選擇,包括牧民生計、移民生計、家庭生計、漁民生計等,對可持續(xù)生計的構成也有明確的界定。商學教育嵌入后扶貧時期的貧困治理工作需要從脫貧農戶的視角加以分析,以揭示商學課程下鄉(xiāng)對脫貧農戶可持續(xù)生計的微觀實效,這也是本研究要解決的第二個核心問題。
二、研究假設與理論模型
(一)商學課程與生計資本的關系
生計資本包括物質、自然、金融、社會、人力資本,是脫貧農戶生計可持續(xù)的關鍵因素,決定著脫貧之后的農戶及其家庭的生計策略和生計結果,因為其影響著生計策略的選擇范圍以及生計保護和提升能力的大小。脫貧農戶仍屬于低收入人群,其人力資本是獲得生計來源并維持生計穩(wěn)定的重要基石,隨著家庭勞動人口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存量日益積累,抵御風險的生計策略會隨之增強,遭受損失概率和脆弱程度會相應降低[12],同樣選擇可持續(xù)生計環(huán)境的 空間會逐步加大。商學課程下鄉(xiāng)作為一種特殊門類的知識扶貧、扶志方式,它與生計資本間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關系上。
1. 商學課程與人力資本的關系
受教育程度是生計資本的重要內容。商學課程以提高學習者整合資源以應對市場的能力為主要目標,涵蓋了個人發(fā)展類、綜合管理類、戰(zhàn)略管理類、人力資源類、財務類、生產類和營銷類等知識內容。對于擁有并依賴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和農產品資源的脫貧農戶來講,這比單純的種植、養(yǎng)殖技術和轉移就業(yè)等技能更有價值,因為該類課程內容解決了受訓農戶只懂技能不懂市場、不懂經營的問題。在農村,很多貧困人口經營小本生意,例如售賣農副產品,在集市上擺地攤。他們沒有資金,但比資金更缺乏的是商業(yè)知識,極容易走向同質化、低質化的惡性循環(huán),對市場供求規(guī)律不知曉,只能賺取微薄的收入,還經常遭受虧損。通過商學課程下鄉(xiāng),將商科知識下沉,幫助學員掌握商學知識和技能,能提高脫貧農戶分析市場、科學經營的能力。
2. 商學課程與社會資本的關系
社會資本是個體為實現(xiàn)不同生計策略所能動用的社會關系資源。資源補給理論認為,當資源得到直接供給時,收益于有效果的商學課程可以減少貧困。平臺賦能理論也突出強調提供雙方或多方互動機制的平臺能使個體具有更大的資源控制能力[13]。脫貧農戶受制于社會關系資源短缺的現(xiàn)狀,難以實現(xiàn)資源整合和高效利用。商學課程下鄉(xiāng)能夠讓正在從事以及準備從事小本經營的脫貧農戶組織在一起,搭建學員間相互學習交流的平臺。課程講師開展培訓的同時,也會成為受訓學員后期經營實踐的釋疑解惑者,主辦方牽線搭橋,能夠幫助受訓學員帶來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社會資源。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1.商學課程掌握得越好,越有利于生計資本提升(H1a);2.商學課程參與越積極,越有利于生計資本提升(H1b)。
(二)商學課程與生計策略的關系
貧困農戶家庭傳統(tǒng)上依賴環(huán)境、勞動能力和政策制度形成生計策略。趙雪雁等(2020)設計了脫貧農戶生計可持續(xù)性評價指標體系,認為脫貧農戶家庭收入主要來自農業(yè)收入、外出務工收入和政策性補貼收入[14],其中農業(yè)收入變動彈性小,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外出務工收入對于本地農戶屬于勞動力收入,獲取渠道單一且不穩(wěn)定。另外,政策性補貼收入占比小,且受特定階段的政策影響。由此可見,傳統(tǒng)生計策略脆弱性較為明顯,而解決此問題也應是后扶貧時期的重中之重。商學課程內容能夠幫助正在從事以及準備從事小本經營的受訓農戶轉變傳統(tǒng)思維,實現(xiàn)自力更生,并“由點帶面”,形成農村低收入人群傳統(tǒng)生計策略的徹底改觀。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1.商學課程掌握得越好,越有利于生計策略轉型(H2a);2.商學課程參與越積極,越有利于生計策略轉型(H2b)。
(三)商學課程與生計環(huán)境的關系
生計環(huán)境可持續(xù)是生計可持續(xù)的外在保障。郭來喜、姜德華(1995)按照環(huán)境特點把我國貧困地區(qū)的環(huán)境分為三大類型,即中部山地高原環(huán)境、西部沙漠高寒山原環(huán)境和東部平原山丘環(huán)境[15]。這些地區(qū)雖然經過了城市化發(fā)展,但仍然存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交通條件閉塞、信息不暢、技術落后等問題,這也是導致這部分地區(qū)人口貧困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在脫貧攻堅時期實施商學課程下鄉(xiāng),能幫助受訓農戶擺脫“靠天收”“靠地收”等靠天吃飯的方式,轉向以“靠市場”“靠資源”為主的對市場資源的依賴。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1.商學課程掌握得越好,越有利于生計環(huán)境選擇(H3a);2.商學課程參與越積極,越有利于生計環(huán)境選擇(H3b)。
根據已有研究成果,可持續(xù)的生計資本、生計策略與生計環(huán)境相結合形成可持續(xù)生計,因此,存在以下假設:1.生計資本越多,越有利于生計可持續(xù)(H4a);2.生計策略越好,越有利于生計可持續(xù)(H4b);3.生計環(huán)境越有利,越有利于生計可持續(xù)(H4c).
總體而言,商學課程下鄉(xiāng)是通過科學的課程內容傳授和有效的課程活動改善脫貧農戶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促進其傳統(tǒng)生計策略轉型,幫助其優(yōu)化生計環(huán)境選擇,進而形成脫貧農戶的可持續(xù)生計。在此基礎上構建商學課程下鄉(xiāng)對脫貧農戶可持續(xù)生計的影響機理研究模型,如圖 1所示。
三、實證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使用李克特五分量表設計結構化問卷,“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針對享受扶貧小額信貸貼息的受訓學員,考察A校2018-2019年實施的“商學課程下鄉(xiāng)”項目的實施成效,因為這部分人群對商學課程有“剛需”,通過他們的反饋,能客觀反映“商學課程下鄉(xiāng)”項目的實施成效,以及影響脫貧農戶可持續(xù)生計形成的內在因素。
(二)數據來源
本研究選取了A校扶貧工作隊2018-2019年在安徽省潛山縣實施的“商學課程下鄉(xiāng)”項目,以其中享受扶貧小額信貸貼息的102名學員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102份,回收和有效問卷為102份。
(三)指標構建
從學員的基本信息、商學課程掌握情況、商學課程組織情況、生計資本、生計策略、生計環(huán)境和可持續(xù)生計七方面展開調查,見表1 所示。
(四)信度檢驗
本文運用SPSS軟件進行問卷信度和效度校驗。以Cronbach’s 系數值檢驗各變量及維度的信度為依據,其中商學課程掌握情況、參與情況、生計資本、生計策略、生計環(huán)境和可持續(xù)生計各維度的Cronbach’s 系數分別為:0.802、0.762、0.744、0.757、0.713和0.772值,整體量表的Cronbach’s 系數值為0.802,均滿足要求,說明問卷具有較好的可靠性。
四、研究結果
(一)商學課程、生計資本、生計策略、生計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生計的相關檢驗
通過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課程掌握”得分高于 “課程參與”;中介變量中 “生計環(huán)境”得分最高,其次是 “生計策略”,“生計資本”得分最低;“可持續(xù)生計”得分在所有變量得分中居中。這說明,商學課程中的課程掌握和課程組織與生計環(huán)境以及可持續(xù)生計都達到了顯著正相關,即學員在商學課程學習及課程組織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與參與互動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學員選擇和改進生計環(huán)境;課程掌握和課程組織與生計資本也達到了顯著正相關,但相關系數較低,說明商學課程在提高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效果上并不顯著,但提高了學員選擇環(huán)境、改變環(huán)境的意識和能力??沙掷m(xù)生計與其他各維度均達到了顯著正相關,即課程掌握程度、參與程度越高,學員擁有的生計資本、生計策略和生計環(huán)境越好,越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生計,見表2所示。
(二)理論模型的實證檢驗
運用LISREL8.7分別對課程掌握、課程組織、生計資本、生計策略、生計環(huán)境和可持續(xù)生計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得出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擬合優(yōu)度指標值,包括χ2=283.75,χ2/df=1.51,CFI=0.91,IFI=0.91,RMSEA=0.066,RMR=0.055。由此可認為各變量間信度和因子構建擬合優(yōu)度滿足要求,可對商學課程、生計資本、生計策略、生計環(huán)境和可持續(xù)生計的關系進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對本文理論模型做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如圖2和表3所示。由分析結果可知,模型的擬合指數大部分達標。其中,χ2/df等于1.47,小于3;RMSEA等于0.042,小于0.05;NFI為0.93,IFI為0.91,CFI為0.90,均達到擬合標準。但是GFI和AGFI的值分別為0.84和0.80,均小于0.9,說明模型雖然擁有部分較理想的擬合系數,但仍有改進的空間。而從各變量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和顯著性來看,除假設H2a、H2b沒有得到驗證外,其他各假設均得到驗證,H2a、H2b沒有得到驗證的原因主要是對脫貧農戶的生計策略而言,不管是農業(yè)型生計策略還是非農型生計策略[16],轉型之路并非易事。農戶生計策略轉型不僅受到內生性因素,即生計資本的影響,還會受到外生性因素,即自然環(huán)境和政策制度的影響[17]。雖然生計資本是農戶實現(xiàn)生計策略轉型的基礎,農戶生計資本的數量和多樣化促進農戶生計策略的多樣化[18],且農戶掌握、參與商學課程也有利于提升生計資本,但是農戶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市場環(huán)境以及政策制度難以在較短時間內促使農戶生計轉型。此外商學課程對生計策略的影響也深受個體特征、家庭狀況等因素的影響。而值得注意的是以經營性收入為主的生計策略也被用來促進農戶生計可持續(xù),即能提供更多的生計來源、減弱生計脆弱性、提高生活水平等。
五、結語
本文分析了商學課程下鄉(xiāng)對脫貧農戶可持續(xù)生計的影響,引入可持續(xù)生計分析框架中的生計資本、生計策略和生計環(huán)境作為影響中介。研究結果表明: 良好的商學課程掌握度和參與度可增加以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為主的生計資本,激發(fā)重塑和選擇生計環(huán)境的內生動力,有效地促使農戶可持續(xù)生計的實現(xiàn),其中商學課程掌握和商學課程參與對可持續(xù)生計的間接影響為0.758和0.748。
通過影響系數比較可發(fā)現(xiàn),商學課程參與對受訓農戶的可持續(xù)生計影響最大,這也很好地解釋了以社會關系為代表的無形社會資源對于個體及家庭生計發(fā)展的重要性。通過商學課程下鄉(xiāng),將有共同培訓訴求的受訓學員集中在一起,培訓講師和主辦方提供知識的同時也能提供相關的市場信息,幫助脫貧農戶增加“熟人”、擴大熟人關系網絡。因此加強商學課程培訓中學員間、學員與講師、學員與主辦方間的有效互動,做好市場資源分享,能有助于提升對農戶可持續(xù)生計的實現(xiàn)效果。
商學課程掌握對農戶可持續(xù)生計的間接影響稍弱,但對生計資本的提升和生計環(huán)境的改善作用明顯。針對享受扶貧小額信貸貼息的脫貧農戶開展的商學課程,內容涉及市場營銷學、經濟學、金融學、企業(yè)經營管理等學科的知識,培訓知識的掌握情況對生計資本提升的直接影響達到0.48。對商學課程內容的較好掌握也激發(fā)和提高了受訓學員選擇和改變生計環(huán)境的意識和能力。因此通過優(yōu)化課程設計、打造一批商學教育師資隊伍、豐富商學課程培訓方式,可提高受訓農戶課程掌握度。但是不管是商學課程掌握度還是課程參與度,與生計策略的直接關系系數都較低,說明商學課程沒有對受訓農戶的生計策略產生較明顯的影響。其原因在于商學課程難以改變受訓學員及其家庭的生計策略,并不能直接幫助農戶提高經營性收入。
參考文獻:
[1]許源源.后扶貧時代的貧困治理:趨勢、挑戰(zhàn)與思路[J].國家治理,2020(1):18-21.
[2]唐震.將商學教育嵌入社會經濟發(fā)展--對話河海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唐震[J].經理人,2020(8):50-52.
[3]魏江.以“商學+”解答傳統(tǒng)商學院“終極之問”[N].中國科學報,2020-04-07(007).
[4]MARK N. Business Educ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proceedings of the Managing in the New World Order: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 Development[C].Sur College of Applied Sciences,2010:85-95.
[5]AMESI J. Business Educ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J].Unizik Orient Journal, 2020,5(1):57-62.
[6]MUTTALIB A A, et al. The Effect Of Enterpreneurship On Poverty Reduction:proceedings of 82nd The II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N]. Bandar Seri Begawan, Brunei,2016:102-105.
[7]OKORIE J U.Developing Nigeria Workforce[M]. Calabar:Macnky Environs Publisher,2020:74-76.
[8]AIA S N. Constrains to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al Basic Education(UBE) Programme in Ebonyi Junior Secondary Schools[J]. Ebonyi Technolog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2020(1):12-25.
[9]EZEJI H A, et al. Business Education: A Tool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nugu State[J].Ame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2015(5):601-609.
[10]秦雨.國內外可持續(xù)生計文獻量化分析[J].廣西農業(yè)機械化,2020(1):87-92.
[11]張愛平.鄉(xiāng)村旅游地可持續(xù)生計研究進展與啟示[J].揚州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1):68-76.
[12]孫晗霖,劉芮伶,劉新智.鄉(xiāng)村建設對精準脫貧戶生計可持續(xù)的影響——基于貧困地區(qū)2660個脫貧家庭的數據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9):56-67.
[13]斯曉夫,嚴雨姍,傅穎.創(chuàng)業(yè)減貧前沿理論研究與未來方向[J].管理世界,2020(11):194-207.
[14]趙雪雁,劉江華,王偉軍,蘭海霞,馬平易,杜昱璇.貧困山區(qū)脫貧農戶的生計可持續(xù)性及生計干預——以隴南山區(qū)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20(6):982-999.
[15]郭來喜,姜德華.中國貧困地區(qū)環(huán)境類型研究[J].地理研究,1995(6):1-7.
[16][17][18]楊倫,劉某承,閔慶文,何思源,焦雯珺.農戶生計策略轉型及對環(huán)境的影響研究綜述[J].生態(tài)學報,2019(11):8172-8182.
The Impact of "Business Courses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on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Poor Farmers Out of Poverty: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LIU Chao
(Dal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116052, China)
Abstract: Improving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capacity of poor farmers out of poverty is to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achieve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the "Business Courses to the Countryside" project implemented by College A from 2018 to 2019, using livelihood capital, livelihood strategies and livelihood environment as variable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business courses on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poor farmer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good mastery and participation in business courses can increase livelihood capital,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poor farmers to reshape and choose their livelihood environment,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for farmers.
Key Words:Business Courses; Poor Farmers Out of Poverty;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Empirical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