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正武
前不久,我通過一部《大漠瀚海育蒼生》紀錄片,被一種名叫梭梭的植物在浩瀚的沙漠中涅槃而生的生命堅守所深深的震撼,并對生命不息者有了異樣的敬畏。
新疆準格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集酷熱、極寒、干旱、鹽堿于一體,在浩瀚的沙海中眾多植物因干旱已消聲滅跡,唯有一種名叫梭梭的植物卻在這里涅槃而生,逆生在這里,成片的梭梭固住了沙丘,構筑了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
為了揭開梭梭極地生存的密碼,專家團隊和攝制組決定對一株 50 年的梭梭地下根系進行全方位的解剖,試圖從中找出它在沙漠中是如何汲取水分和營養(yǎng)的。為了最大限度地確保梭梭根脈分布的完整性,科考隊組織了 60 多個工人日夜刨土,歷時 2 個月挖掘完成了一個直徑 15 米的沙塘,沙土褪去根脈得于完整展現。這珠樹冠直徑 2.5 米的梭梭主根竟然達到 7.8 米,根脈橫向延伸直徑為15 米;主根竟然是樹冠的 3.5 倍……現場解剖的根脈分布圖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梭梭的生存策略就是努力,盡最大努力的扎根……梭梭努力長根的生存策略在大沙漠的生態(tài)變遷中獨傲然屹立,片片沙海筑牢了沙漠綠洲的生態(tài)屏障。
無獨有偶,被譽為叢林中身高“冠軍”的毛竹在南方隨處可見,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煙筒及竹具家居用品多取材于它,它們有一種奇怪的逆生長現象:栽種后的五年內幾乎看不到它們的生長,直到第六年每天卻以半米多的速度向上猛竄,一個半月后竟可以長到 20 多米高,有的可以到達 40 米,成為了叢林身高“ 冠軍”。經科研跟蹤調查證實, 毛竹前五年不是沒有生長,只是以一種不易被人察覺的方式在生長——向地下生根。經過五年的“地下工作”,根系向地下扎下了近 5 米,側根向周圍擴展了十多米,形成了龐大的根系,扎根工作完成后,一遇到雨季它就能夠幾乎以資源壟斷的方式瘋長。
梭梭傲立沙海,毛竹冠木以林,功在扎根,人也亦然。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每個優(yōu)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卻得不到結果的日子,我們把它叫做扎根”。生命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成長是一個日積月累的扎根過程。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為自己的人生埋下“ 伏筆”。梭梭、毛竹的精神是令人欽佩的,我們要做一夜竄入云霄的毛竹和屹立沙海的梭梭,就要立足長遠, 干在當下。我想一個人只要耐得住寂寞,俯下身子、站穩(wěn)腳步,蓄積能量、厚積薄發(fā), 就會活出閃光的人生。
樹的一生好比人的一生,只有歷經千錘百煉才能鑄就堅強鐵肩;只有歷經千磨萬擊方能顯堅韌本色。楊善洲踐行“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的”諾言,卷起鋪蓋扎進大亮山 22 年,把 5.6 萬畝荒山變成綠洲,并將價值超過 3 億元的林場無償交給了國家, 扎根深山扎出了共產黨員革命到腳伸眼閉的黨員豐碑!那年,我站在楊善洲開山時住過的大窩棚前,聽著耳邊嘯嘯的山風,看著林海中溝壑縱橫的陡峭,一位耄耋老人揮鋤拓土的畫面瞬間注到腦海,突然感到自己前所未有的渺小……
提到屠呦呦,人們都知道她是世界聞名的青蒿素發(fā)現者。39 歲的屠呦呦臨危受命成為僅有她 1 人的研究組組長,開啟了青蒿素的研究之旅,沒有藥廠配合,沒有專業(yè)設備,課題組在“土法上馬”中艱難求索,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三無”科學家扎根實驗室 50 年,開創(chuàng)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于瘧疾治療,成為了中國第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并入圍“20 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人物與愛因斯坦并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人須在事上磨,歷事才能練心,只有在事上磨礪,所有知識才能轉化為能力,只有擁有梭梭和毛竹一樣的扎根精神,才能避免成為“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式的干部。有一則寓言故事為須在事上磨作了全新的詮釋:在大山深處有一座佛像,是用精美的漢白玉石雕刻而成,每天都有許多人進山向佛朝拜。佛像的腳下,是用同樣的漢白玉石頭鋪就的臺階。有一天,石階終于忍不住了,向佛像發(fā)出質問:我們出身一樣,為什么你可以高高在上每天接受朝拜,而我們卻要被人們踩在腳下?佛像聞之淡淡地答到:你只經過了四刀磨刻就到了現在的位置,而我是經過了千刀 萬剮,方才成佛的。石階聽后愕然默然……
在一路追求成功的路上,我們可以和所有人分享快樂,分享收獲,但唯一不能分享的是別人學進肚里的知識和已內化轉化的能力。正如魯迅所說:哪里有天才, 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寫作上罷了。真正的榮譽和成就不是爭來的,也不是拉拉扯扯換來的,只要耕耘才有收獲;陽光、雨露、沃土不會虧待任何一位辛勤耕耘者。假若你是一株樹,陽光充足時,你就舒展枝葉,汲取陽光綻放枝桿;陰雨寒水時,那就深扎所有的根系,在寂寞中增加你的深度,定能不負春光,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