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茜
伴隨著青春的印跡 , 我已走過了精彩的青春年華。從緊張忙碌的高中時代到五彩繽紛的大學時代 , 從英姿勃發(fā)的青年教師成長為篤定堅守的“幼教人”,許許多多深刻的往事映入我的腦海。今天,我縣愛國衛(wèi)生七個專項活動迎接省級核查,我駕駛汽車穿過干凈整潔的街道,置身于衛(wèi)生文明的農(nóng)貿(mào)市場, 呼吸著小城里熟悉又清新的空氣,看到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個我生活了二十幾年的地方 , 承載我的童年 , 我的青春,我最美好年華的地方,這個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讓我自豪。是的, 我愛我的家鄉(xiāng) , 可我說不出來 , 也找不到最貼切最動人的詞來表達。此刻我真想成為詩人或作家 , 把一切好聽的優(yōu)美的詞句浸在自己的血液里 , 喚出我家鄉(xiāng)的俊美來,讓那些遷客騷人也能隨著我的筆去我的家鄉(xiāng)看看。
家鄉(xiāng),當我用文字輕輕地觸摸你熟悉的臉龐時,你早已佇守在我心頭的沙丘上溫情凝望。家鄉(xiāng)如我慈愛的母親,我是你久別的孩子,心中藏著一顆思念的種子落入異鄉(xiāng)里。時常在心里生根,在夢里發(fā)芽,融入你懷抱時任幸福蓬勃一懷思念之花,回想你的模樣,心中不知不覺溫暖流淌,微笑點亮,任幸福漫延一地快樂的孩童時光。我的家鄉(xiāng)在素有“荷城”之美稱的姚安。我出生在一個叫清河蓮花池的小村莊,這是一個不到三千人的小村落,和很多的同齡人一樣,在這個到處充滿回憶和憧憬的西南山城里,我度過了愉快的童年時光。
很小的時候,我總是很好奇,為什么我們村沒有荷花,會以蓮花池村命名?后來從一位老爺爺哪里得到了答案:傳說在古時候, 蓮花池在山的兩邊,方圓幾里人煙稀少,這個地方有條河,叫蜻嶺河,河里住著一對金魚頗通人性,每當干旱時節(jié)總能騰云駕霧, 帶來甘甜的雨水。這對神物主宰著這里的水泉,也主宰著當?shù)匕傩盏纳?,鄉(xiāng)親鄰里都敬畏這神物,絲毫不敢懈怠,逢年過節(jié)都會祭祀行禮,在家門口的池塘里播種香遠益清的蓮花,方能保證河里的泉水充盈清澈,生機勃勃。
童年是父親摩托車后座溫暖的晚風。農(nóng)閑時,爸爸會騎著摩托車,帶著我到城里的金荷公園玩,五角錢的門票可以讓我逛上整整一天。記憶中,金荷公園飛檐琉璃,古樸典雅。園內(nèi)種有菊、竹、梅、櫻、梧桐、月季數(shù)千株,公園最美的景致要數(shù)湖水,湖水掩映著樓臺亭榭,小橋回廊,頗有幾分蘇杭風格。陽春三月,草長鳶飛,公園里樹木蔥蘢,蜂飛蝶舞,湖面碧波蕩漾,云影交錯, 景色怡人,讓人流連忘返。兩元錢的船票承載了童年“舟行碧波上”的美夢。任憑時代的變遷,金荷公園在姚安人心中的位置仍然不可撼動,這是名副其實的“姚安公園”。
上了初中,我學會了騎自行車,自行車成了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青春期叛逆的我不在留戀溫暖的摩托車后座。在那個物質(zhì)精神文化匱乏的年代,騎上自行車,約著摯友,年少的我們繞著縣城一圈又一圈徘徊。那些金荷公園的佳話,從春日的曲徑通幽, 夏天荷花滿塘,秋天的金風玉露,冬天斷橋殘雪,圍繞金荷園開展的話題不勝枚舉。對于三十歲以后的人來說,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時光荏苒,如今的我已是而立之年,當我扎根于此,潛心鉆研幼教之際,再以一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來看金荷公園,仍覺得此處豁然開朗,芳草鮮美,更是一番“園以景勝,景因園異”的景象。這里柔美的楓楊、熠熠生輝的琉璃瓦,蒼翠的古柏、翠柳,大大的竹葉,小小的船,那一汪池水中的錦鯉更是一園之勝。當疲憊游子置身于此,亦可身臨其境感受家鄉(xiāng)的溫暖和中國山水藝術(shù)的詩情畫意。園里,樹木品種既多又有特色,例如, 櫻花,竹子,翠柳,這些看上去難以“伺候”的植物,實際上存活率都很高,養(yǎng)護容易,他們堅韌不拔,不折不撓,力求上進的精神像極了堅韌、勤勞的姚安人民。
我對金荷公園的水尤其印象深刻。據(jù)考究,它的源頭匯入的是大江大河的源泉,水源穿過境內(nèi)最高海拔三峰山,沿著最低海拔的魚泡江順流而下,匯于蜻蛉河、最終流淌的金荷之水進入金沙江水系。其中流經(jīng)縣城最主要的河流,蜻蛉河,灌溉和滋養(yǎng)著姚安近半數(shù)的土地,被譽為姚安人民的“母親河”。
我們一家人是從原來的村子搬出來的。曾經(jīng)的蓮花池村子里還有一些云南獨特的傳統(tǒng)民居,現(xiàn)在姚安許多村落里的傳統(tǒng)民居已經(jīng)慢慢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在我們安居樂業(yè)的期望面前,如果讓我去尋找村里建筑的記憶, 我便會說:“ 首先,云南傳統(tǒng)民居建筑,它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融合干欄式的建筑結(jié)構(gòu),為了節(jié)省木料,普遍增加建筑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都采用傳統(tǒng)的榫卯固定,外墻實用厚重的夯土層層壓制而成, 有防火,隔熱,抗震,保溫的多重效果。這種民居每家每戶都有院子,冬暖夏涼,適宜居住。然而, 今天的年輕人都向往大城市, 優(yōu)良的工作環(huán)境,高高的寫字樓,繁華的商業(yè)街,便捷的交通,更好的醫(yī)療設施和教育環(huán)境。隨著時代的變遷讓這一切不可避免地衰落,城鎮(zhèn)化又導致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于是,人去樓空無人打理的老宅,任由時光摧殘、湮滅。百年村落正在逐漸消失。
當我游歷姚安的山水之間,偶爾遇見那粉墻黛瓦,成百上千幢傳統(tǒng)的民居建筑,我們才會愕然記起它從來都應該屬于這片土地,屬于這里故人的鄉(xiāng)愁。在一些村里,房前屋后,有的街巷依然留有“手工木制工藝”和明清時期建筑的的縮影。正是因為在這樣的濃厚的文化底蘊下,這里孕育了一批心靈手巧的的工匠,他們默默勞作,為姚安古建文化留下了歷史的腳印。
在我記憶深處,村里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井。每天清晨都能聽到打水的轆轤聲,還有那一張張因辛勤勞作布滿鄒紋卻溫柔可親的臉龐。記得小時候,每天清晨,爸媽養(yǎng)的大公雞揚起它的頭冠高聲啼叫喚醒了沉睡的村莊,整個村便沸騰起來了。它的啼叫聲也成為了我每日起早上學時的鬧鐘。背起書包, 走在村里的小路上,一會兒,路上便響起了車輪轉(zhuǎn)動的咔嚓聲,村民們推著車,挑著菜, 背著籮筐, 拿著手電筒陸續(xù)往城里趕, 怕錯過了熱鬧的市集,用忙碌了三五個月種植的蔬菜換回一個好的價錢。充滿煙火味的趕早集是村里一處情味濃濃的人文景觀,勤勞的村民們都會種各種類型的蔬菜換取生活必需品。那個時候,村民們?nèi)粘龆?,日落而息,在貧瘠的土地上日復一日的勞作,簡單而踏實?/p>
放眼望去,姚安的這片廣闊的土地是美的化身。百果園剛收割完的稻稈被回收利用捆扎起來放在田埂上做成了稻草人和藝術(shù)品,除了荷城藕粉還有捉不完的稻花魚。隨著我的成長和工作的需要,我們一家也搬離了蓮花池村,住進距離村 10 多公里的小區(qū)的電梯樓里,家對面雖然住著多戶人家,但鮮少會碰見,既是碰面最多也只是打個招呼。原本住在小村莊里,鄰里之間熟悉,經(jīng)?;ハ嚓P(guān)照,老人們聚在一起聊聊天,一起到農(nóng)田里幫忙,一起串門,孩子們到處和伙伴們找樂子玩,歡樂舒適的的場景時常溜進我的夢鄉(xiāng)。記憶里,那個靠回收舊物品的小販踏著單車從村里來,叫賣著“收高跟壓模塑料底,薄膜酒瓶紙板,聽到的同志請您找出來”……后來還有了“買大豬,賣土豆,炸爆米花”的聲音……每當這時,村里的小伙伴不約而同聚在村口,分享著“百家飯”:一把酸梅,一塊瘦肉,一瓶難得的飲料……這樣的氛圍隨著城市的發(fā)展,人們與鄰居的距離越來越遠。每人都捧著一個手機和電腦, 在互聯(lián)網(wǎng)豐富的世界里遨游,卻忘記了身邊的人。每當有這樣的感慨之時,我多想像小時候一樣有個小院子,在門口的荷塘種滿荷花,看著荷葉從綠油一片變成滿池殘荷,待到寒冬臘月, 殘荷消逝, 在冰下冬眠蓮藕, 在馥郁的鄉(xiāng)土里做著春天的夢。
身為姚安人,我是驕傲的。作為一名人民的教師,每次我想到鄉(xiāng)村,看到土地就有一種激動的感情,真是要流下熱淚,抱著大地母親哭泣,這是我對家鄉(xiāng)土地的真情告白。作為一名幼師,我時常教導我們的小朋友要愛護花草樹木和自然環(huán)境,保護好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聽黨的話,做新時代的陽光兒童。于我們每一個人而言,順應自然、時代的變遷,將“保護環(huán)境就是保護自己”作為終生追求?!G水青山,終將變成我們真正的金山銀山。
當你抒寫著要回到故鄉(xiāng)的誓言,你并不是真的愿意放棄城市中的生活,回歸故里, 你只是在緬懷往日,紀念那些永遠回不去的時光,那些人,那些事,那一片熱土。家鄉(xiāng)可能衰草寒煙,可能平常無趣,但它需要被捍衛(wèi),需要被賦予一種超過自身價值以外的美好。
作為扎根家鄉(xiāng)的一名教師,我深深為家鄉(xiāng)近三十年取得的豐碩成果感到自豪和驕傲,但同時我也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我將為家鄉(xiāng)的這片土地奉獻我畢生的熾熱和光芒。我沒有理由不贊美家鄉(xiāng)的古道熱腸 , 我沒有理由不贊美家鄉(xiāng)的姹紫嫣紅,我沒有理由不描繪家鄉(xiāng)山水的靈秀。愿我的家鄉(xiāng)美德常在 , 愿我的家鄉(xiāng)的靈氣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