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姜峰林 ②尹學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簡稱慢阻肺)是呼吸系統(tǒng)常見病,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在全球疾病死亡原因中,慢阻肺位居第三。
慢阻肺以持續(xù)性呼吸系統(tǒng)癥狀和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一般與吸煙、慢性支氣管炎、小氣道阻塞及肺氣腫有關。2018年王辰院士開展的“中國肺健康研究”調查結果顯示,40歲以上人群肺功能檢查確診的發(fā)病率達13.7%。
肺功能檢查有兩個指標最重要。一個是FEV1,指最大吸氣后第一秒呼出的氣量容積。正常不吸煙男子30歲后,每年FEV1減少30毫升。FEV1<2升(正常值50%)時出現呼吸困難,降到1升時呼吸困難嚴重。另一個指標是用力肺活量(FVC),正常情況下FEV1/FVC>0.7,減低表示氣道阻塞。
慢阻肺通常與心血管疾病相關,如肺動脈高壓、缺血性心臟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如肝膽相照一樣,心肺是難兄難弟。因此,對于慢阻肺患者,醫(yī)生通常都會建議做心臟彩超檢查,以便及時發(fā)現心臟問題。
慢阻肺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代表了兩種具有共同病因特征的全球負擔日益增加的疾病。調查顯示,在北美,有11%~52%慢阻肺患者合并心力衰竭;而在歐洲,則為9%~41%。大約64%的慢阻肺患者伴隨心血管疾病,約1/3的慢阻肺患者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
慢阻肺和心臟射血分數降低的心力衰竭常在臨床實踐中共存。射血分數(EF%)由超聲心動圖測量。射血分數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慢阻肺的患病率為20%~32%;同時,超過20%的慢阻肺患者中存在射血分數降低。隨著人口老齡化,慢阻肺和射血分數降低共存的患者數量正在增加。
資料顯示,約30%的心力衰竭患者同時存在慢阻肺。慢阻肺患者大都有左心室舒張功能不全,其左心室舒張功能指數(E/e′)和高E/e′患者比例(E/e′≥15)顯著增高。E/e′與殘余肺容量/總肺容量之比顯著相關。此外,慢阻肺與高頻率的心律失常有關。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并導致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慢阻肺也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
高血壓是慢阻肺患者中最常見的共患疾病。由于許多抗高血壓藥物可以影響氣道,因此慢阻肺患者的高血壓治療很復雜。高血壓引起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與慢阻肺的惡化相關。左心室肥厚定義為左心室質量指數(LVMI)>95克/米2(女性)和>115克/米2(男性),相對壁厚用于將左心室肥厚分類為同心(>0.42)或偏心(<0.42)。
肺動脈高壓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引發(fā)肺動脈高壓患者數量最多的前7位疾病,分別是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慢阻肺、結締組織相關性疾病、心臟瓣膜病、特發(fā)性肺動脈高壓、肺栓塞。
慢阻肺最終演變?yōu)槁苑卧葱孕呐K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支氣管一肺組織、胸廓、肺血管病變導致肺血管阻力增加,產生肺動脈高壓,繼而右心室結構或和功能改變的疾病。多達三分之一的慢阻肺病人可能有肺動脈高壓,這是與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相關的重要危險因素。肺動脈高壓是超聲心動圖獲得的肺動脈收縮壓超過50毫米汞柱(三尖瓣反流流速≥3.4米/秒)或在心臟導管插入術時獲得的平均肺動脈壓力超過25毫米汞柱。60歲或以上,運動氧飽和度降低>3%,FEV1 1秒用力呼氣量(預測%)<50%,6分鐘步行距離<350米,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動脈高壓的危險因素。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超聲心動圖的診斷標準:(1)右心室流出道內徑≥30毫米;(2)右心室內徑≥20毫米;(3)右心室前壁厚度≥5毫米或前壁搏動幅度增強;(4)左、右心室內徑比值<2;(5)右肺動脈內徑≥18毫米或肺動脈干支≥20毫米;(6)右室流出道/左房內徑>1.4;(7)肺動脈瓣曲線出現肺動脈高壓征象(α波低平或<2毫米,或有收縮中期關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