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式廓先生1957年創(chuàng)作的油畫《井岡山會師》,描繪的是毛澤東同志帶領的工農革命軍歡迎朱德同志率領的南昌起義隊伍時的情景。這幅作品有一種奪人心魄的魅力。它在構圖上,使用低視平線的方法,突出兩位領袖的偉岸身材和他們即將握手的這樣一種空間場景。朱德帶領的部隊正從山下往山上走,它實際上是有寓意的,意味著朱德的隊伍要“上山”。盡管在現(xiàn)實中,礱市是一個平地,但是藝術家想表達他“上山”,所以不惜把它變成了一個山坡。
畫面上表現(xiàn)的是朝霞,這種光線的設計,對革命的寓意也是非常清楚的。
畫面中山景占有很大空間,畫面開闊深遠,呈現(xiàn)雄偉氣魄,表現(xiàn)革命力量蓬勃發(fā)展的前景。
王式廓1911年生于山東掖縣(今萊州市),是中國近代以來畫壇重要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是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禁止作品出境的畫家之一。1938年8月,王式廓來到革命圣地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在延安,他完成了從一名文藝青年向革命者的轉變,創(chuàng)作出一批貼近延安人民生活的美術作品。
《井岡山會師》這個題材,王式廓先生先后創(chuàng)作過兩次。第一版是1951年創(chuàng)作的,畫面中兩位巨人在握手,開啟了中國革命的新航程。與1957年的第二個版本相比,它相對缺少想象力。第二版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沒有表現(xiàn)握手的場景,表現(xiàn)的是即將握手的那個瞬間,毛澤東一只手剛剛伸出來,另一只手拿著帽子,這個帽子呈現(xiàn)出一種動態(tài)。這個版本在兩個人的神態(tài)交流上,作者下了很多的功夫。
這幅畫作現(xiàn)收藏于中央檔案館。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共產黨員遭到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大規(guī)模屠殺。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在南昌城頭打響了第一槍,從此走向了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道路。
南昌起義軍在南下轉移時,最終以失敗告終。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也意識到了攻打大城市不符合中國的國情,明確了只有先占領敵方控制力薄弱的農村,然后再農村包圍城市才是勝利的關鍵。于是,經過秋收起義的部隊,在毛澤東的領導下走向井岡山,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朱德聽說這個消息后,為了保存革命力量,做出了率領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部隊奔赴井岡山與毛澤東(下轉第11頁)(上接第9頁)會師的決定。
井岡山會師是1928年4月實現(xiàn)的。在這之前幾個月,毛澤東和朱德相互關注,且彼此千方百計地尋找。毛澤東早就知道,南昌起義以后,一部分主力到了廣東海陸豐,一部分由朱德帶領在粵北和贛南“游蕩”,這支部隊是北伐軍的精銳。
毛澤東委派何長工去尋找。何長工到了韶關四處轉悠,驚喜地遇見幾個官兵在議論說,“朱德的部隊現(xiàn)在非常艱難,剛剛移居到犁鋪頭?!?/p>
從韶關到犁鋪頭有30里,何長工不顧疲勞,連夜趕到犁鋪頭見到了朱德和陳毅。朱德高興萬分,“我們正在找毛澤東。前些日子,我已經派毛澤東的弟弟毛澤覃到井岡山去和毛澤東相會,報告我們的行蹤?!敝斓聦懥艘环庥H筆信交給何長工,并給了他30塊毫洋,以便路上使用。何長工高高興興回到井岡山。聯(lián)系上了朱德,毛澤東也非常高興,期待著朱德、陳毅帶領的部隊盡快上井岡山來會合,他自己則帶著部隊一路下山迎接。朱德部隊上山,毛澤東下山,最終在礱市龍江書院實現(xiàn)了這個偉大的會師。
那一年,朱德42歲,毛澤東35歲,兩只手緊緊地握在一起。此后,他們經過了半個世紀的風雨拼搏,一直攜手前進。
井岡山會師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第一,井岡山會師增強了井岡山的武裝力量,達到了一萬余人。第二,井岡山會師加快了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進程,認識到中國的國情,決定了要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第三,井岡山會師以后,很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六月份改為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后來傳播很廣的朱毛紅軍就來源于此。第四,井岡山會師以后,培養(yǎng)和造就了一批中國革命的英才。開國的十大元帥有五位是從井岡山出來的,還有一大批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是在井岡山磨煉造就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