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荒田
袁枚所著的《隨園詩話》里有一則,道及他自己如何從“村童牧豎,一言一笑” 中吸取作詩的靈感,舉了兩個例子。一是:聽到隨園里的挑糞工,十月中,在梅樹下喜滋滋地說:“有一身花矣?!弊髁藘删湓姡骸霸掠持癯汕€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绷硪粋€是:他二月出門,送行的野僧說:“可惜園中梅花盛開,公帶不去!”他也作了兩句詩:“只憐香雪梅千樹,不得隨身帶上船。”挑糞工和野僧不會寫詩,但出其不意的發(fā)現令才子傾倒。
從十月嚴霜里滿樹的梅花到春天浩瀚的梅花信,都不能“隨身帶”,實在是亙古之憾。最大限度地縮小范圍倒是可行的。陸凱的名作《贈范曄》:“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闭垡恢昝坊?,托古色古香的快遞哥送給故人。江南和位于隴西的隴頭,兩地距離遙遠,彼時的保鮮技術未必過關,充其量是梅枝插在盛水的瓶子里,或以濕潤物裹枝,一路小心保護,運抵時沒枯死已算了不起,指望它展現江南春日漫山遍野的爛漫,則失之于無知。所以,只宜高來高去地品味詩意,而不膠著于技術細節(jié)。
還能隨身帶什么呢?
想起清人俞樾的《茶香室叢鈔》有一則:余姚的楊某,帶三四口大甕,進四明山的過云巖,在云深處,一個勁用手把云往甕里塞,滿了就用紙密封,帶到山下。和朋友喝酒時,把大甕搬出,以針刺破封紙,一縷白云如線透出,裊裊而上,“須臾繞梁棟,已而蒸騰坐間,郁勃撲人面,無不引滿大呼,謂絕奇也?!辈贿^,這故事是作者從《紹興府志》引來的,并非親歷。揆諸常識,溫度和濕度一旦有變,云就消失。如果真的可行,追求環(huán)?;蜓湃さ囊淮嗽缇桶阉龀纱笃髽I(yè)。
想來想去,較為成功的“隨身帶”發(fā)生在劉邦的父母身上。兒子當皇帝以后,老兩口搬進宮殿,享受頂級榮華富貴,但他們很不快樂。兒子問根由,原來他們舍不得從前一起生活的村民。于是皇帝在皇城里造了一模一樣的村莊,有房舍、井臺和槐樹。父母日夕想念的全體鄉(xiāng)親父老也遷入,從此,父母過上從前的日子。這未嘗不算釜底抽薪地解決,但人已老去,從前的拍肩膀換為跪拜,關系從本質上變了。親密不可能存在了。最后,只剩下形式。
那么,能隨身帶什么呢?圖像可以,直接的有現場寫生,更加大量的是拍照,間接的有文字描寫。不是沒有遺憾,再逼真、再精美的照片,都難以曲盡其靈動的風韻,傳遞鮮活的現場感。二者的區(qū)別,一如塑料花和真花。文字則相反,多夸大其好處,讓人羨慕不已,親身領略之后卻大為失望。
原來,人生的許多體驗無從復制,更不能原封不動地“隨身帶”。
(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