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嘉怡路站位于嘉定區(qū)曹安公路下方,東側緊鄰嘉怡路、華江路。主體結構為地下二層單柱雙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結構島式車站。
本車站內凈總長為249.0 m,標準段凈寬19.64 米,標準段結構高度為13.24m,開挖深度17 米-19.12 米,站臺中心頂板覆土3.4m。
經本次勘察揭露,本場地地基土主要由飽和粘性土、粉性土和砂土組成,地基土自上而下為①雜填土層、②3 灰色砂質粉土層、⑤1-1 灰色粘土層、⑤1-j 灰色砂質粉土夾粉質黏土層、⑤3-1 灰色粉質粘土層、⑤3j 灰色砂質粉土夾粉質粘土層、⑦1-2 灰色砂質粉土層、⑧1 灰色粘質粉土夾粉質粘土層、⑧2-1b 灰色粉質粘土夾粘質粉土層、⑧2-2 灰色粉砂層、⑧2-3 灰色粘質粉土夾粉質粘土層。
本車站坑底坑底位于第⑤1j 層灰色砂質粉土夾粉質粘土層與⑤1-1 層灰色粘土層。地質剖面圖見圖1。
圖1 地質剖面圖
潛水:潛水一般賦存于淺部土層中,補給來源主要有大氣降水入滲及地表水徑流側向補給,其排泄方式以蒸發(fā)消耗為主。上海地區(qū)淺部土層中的潛水位埋深,一般離地表面0.3~1.5m。
微承壓水:微承壓水賦存在第⑤1j、⑤3j 層灰色砂質粉土夾粉質粘土中,呈透鏡體局部分布,車站西端狹長型分布。其中⑤1j 層微承壓水已被圍護結構隔斷,⑤3j 層未被隔斷;水位埋深5.51~5.65m。
承壓水:對本工程有影響的承壓水分布于第⑦1-2 層灰色砂質粉土層中,承壓水位埋深在3~12m。
(1)嘉怡路站南側的江橋一村距離基坑最近為18m,剛好處在一倍基坑開挖深度左右,而該排房屋建設年代很早(1986年),基礎很差(條形基礎),自身質量很差(墻面已有多處開裂、剝落),開挖前最大傾斜率已達5.63‰,且條形基坑下面就是5~15m 厚的②3 層土,地質條件極為不利,特別是西端頭井存在⑤3j 微承壓水,按照計算需降水頭5 米左右,對江橋一村保護難度很大。
(2)本基坑南側圍護地墻外側即是江橋鎮(zhèn)曹安公路G312 國道,施工期間重型車輛對基坑周邊反復碾壓,場外四周道路地下管線密集,基坑圍護、開挖施工階段須做好有效應對措施。
3.1.1 地下連續(xù)墻施工
主體基坑地下連續(xù)墻分為三個部分:標準段基坑深約16.99m,車站南側墻長深31.5m、車站北側墻長30m;西端頭井基坑深約18.88m,深34m;東端頭井基坑深約18.997m,深35.5m,厚度均為800mm。
地下連續(xù)墻共計101 幅,地下連續(xù)墻之間采用GXJ 橡膠止水帶接頭。
3.1.2 TRD 槽壁加固
嘉怡路站南側地墻采用TRD 槽壁加固,寬度為750mm,有效墻深:標準段為20m、端頭井為22 m,水泥漿液采用P.O 42.5 水泥,水灰比為1.5,水泥摻量≥20%,單位被攪拌土體中的水泥用量≥360kg/m3,每段搭接長度≥300mm。TRD 槽壁加固見圖2。
3.1.3 五軸槽壁加固
嘉怡路站北側地墻采用五軸槽壁加固,樁徑為Φ850,垂直度不大于1/300,水灰比為1.5,水泥摻量為20%,標準段樁長為20m,端頭井樁長為22m。五軸槽壁加固見圖2。
圖2 TRD 槽壁加固和五軸槽壁加固示意圖
3.1.4 鋼支撐伺服系統(tǒng)
嘉怡路站基坑共設有5 道支撐,其中第一道為混凝土支撐,其余4 道為鋼支撐,鋼支撐全部采用伺服系統(tǒng),共374 根,其中800mm 鋼支撐14 根,609mm 鋼支撐360 根,每個泵站可控制8 個支撐頭總成,可實時觀測支撐軸力變化,并及時對支撐軸力進行調整,將支撐軸力的變化控制在10%以內,從而有效減小圍護結構變形對基坑開挖的影響。
嘉怡路站均采用半蓋挖順作法施工,基坑開挖單元采用“縱向分段、豎向分層、分層分部”的方式劃分。從兩端往中間開挖,開挖分段寬度根據結構誘導縫及施工縫確定,施工分段間距20~30 米;分層厚度為各道支撐豎向軸線間距,每層間設緩沖平臺,平臺寬度6~8m;每層中按每幅墻寬度為一單元分部開挖,具體開挖方式如下:
1)斜撐區(qū)域:一般采用先中間后角部的挖土方法、先角部后中間的支撐架設順序。
2)直撐區(qū)域:直撐區(qū)域采用分塊開挖支撐時,每單元分為3 塊,先挖除中部土體,后挖除兩側。每層土方開挖平面分塊順序示意圖見圖5
根據現(xiàn)場實際情況,在基坑端頭處布置4 口疏干井,標準段處布置16 口疏干井;4 口⑤3 層降壓井,1 口⑤3 夾層觀測備用井,3 口坑外降壓觀測井。
開挖前進行降壓井抽水試驗,基坑內⑤3 夾層承壓水頭埋深3.15 m,根據試驗結果,端頭井兩口降壓井抽水,可將水位降至埋深10.64m,滿足承壓水位控制要求,考慮到本工程⑤3 夾層為局部分布且厚度較小,補給不充分,施工期間暫考慮不降壓。但基坑開挖至臨界深度以下后應密切關注承壓水動態(tài)及基坑監(jiān)測情況,發(fā)現(xiàn)立柱隆起或局部滲水等異常情況應馬上開啟降壓井抽水。
為了有效對周邊建筑物及管線進行保護,現(xiàn)場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針對性措施:
3.4.1 根據施工現(xiàn)場的挖土進度,制定疏干井開啟計劃,按照疏干井開啟計劃分層、分段降水,確保按需抽水。
3.4.2 西端頭井降壓井作為應急備用,原則上不抽取。
3.4.3 基坑開挖采用24h 不間斷施工,在開挖的過程中,要求做到挖二撐二,減少基坑無支撐暴露時間,加快墊層、底板的施工速度。
3.4.4 在變形較大區(qū)域墊層加厚(300mm 厚增至400mm 厚),提高墊層混凝土標號,原C30 墊層混凝土改成C40 早強混凝土進行澆筑,同時,在墊層中增加鋼筋網片。
3.4.5 為了減少圍護結構的變形,充分利用好伺服系統(tǒng),要求第四道鋼支撐安裝時預加軸力按250t 進行施加,開挖第五層土時,第四道鋼支撐軸力增加到280t;同樣,第五道鋼支撐安裝時預加軸力按250t 進行施加,在收底的過程中,第五道鋼支撐軸力增加到280t。
根據本工程的施工特點,基坑圍護和開挖施工為監(jiān)測工作的重點階段。參照相關規(guī)范,結合設計單位提出的相關監(jiān)測要求,施工監(jiān)測設置如下內容:
1)圍護墻體的水平位移(墻體測斜);
2)圍護墻墻頂沉降位移;
3)支撐軸力;
4)坑外地下潛水觀測;
5)基坑周圍土體地表沉降;
6)周邊地下管線及建(構)筑物監(jiān)測;
7)立柱沉降監(jiān)測;
嘉怡路站于2018年3月10日開始基坑開挖,2018年6月10日底板全部澆筑完成?;幼冃渭爸苓叚h(huán)境變形情況控制較好,未發(fā)生任何居民投訴,較好的完成了基坑開挖期間對江橋一村進行保護的初衷。
地墻測斜變形共設有30 個測斜點(CX1~CX30),開挖階段最大變形點為CX26,變形量為29.50 mm,變形率為1.7‰,大部分測斜點符合一級基坑變形控制1.4‰的要求。
周邊地表沉降,基坑底板完成后地表最大沉降點位在D4-3,為-95.55 mm,最小沉降點位在D1-1,為-1.63mm,整體處于可控狀態(tài)。
周邊房屋沉降,基坑底板完成后房屋最大沉降點位在F5-8,為-76.89mm,最小沉降點位在F1-6,為1.64mm,整體處于可控狀態(tài)。F5-8 見圖3。
圖3 周邊房屋F5-8 沉降變化曲線圖
通過對基坑圍護、加固、降水、開挖、支撐的精心施工與管理,特別是在基坑開挖階段采取了以監(jiān)測數(shù)據為指導的信息施工手段,基坑圍護變形及周邊環(huán)境變形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確保了南側老舊居民樓的安全,對以后類似項目的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