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發(fā)生在很久以前的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是長期生活在溫軟熙攘之鄉(xiāng)的人所難以感受的經歷。如今,當我安坐在寬敞整潔的辦公室、緩步在清風習習的林蔭道,再回想起那件親身經歷的往事時,已經很有“天方夜譚”的感覺了。
1985年春,時為浙江省椒江市氣象臺預報員的我響應國家號召援藏,前往地處藏北無人區(qū)邊緣的申扎縣氣象站從事測報工作。這里海拔高達4700米(比拉薩高出1000多米),距地區(qū)所在地的那曲有千里之遙(距最近的鄰縣班戈也有500華里以上)。
當時的申扎縣幅員遼闊,面積差不多有3個浙江省大,但人煙卻非常稀少,全部人口還不到兩萬。所謂的縣城僅有五六十排平房,500余人丁。申扎縣后來一分為三,析置為申扎縣、尼瑪縣和雙湖辦事處(縣級)。
申扎縣城的西面和南面陣列著岡底斯山脈的連綿雪峰,海拔普遍在6000米左右。其中最高的那座雪峰名為“甲崗”,位于氣象站的正南方,海拔6444米,是岡底斯山東段最高峰,系藏民眼中之神山,自古以來不曾有人攀登過。
對于雪山,我總有一種莫名的向往。世人素稱西藏為雪域,我因此認為沒有見識過雪山的人算不上真正到過西藏。于是在援藏將近結束的時候,我做了一件當?shù)厝藦奈聪胱龅氖隆绞峙郎霞讔徰┥健D鞘?987年4月4日。
出于對我安全的擔心,同時也為見識一次雪山真容,同站的兩位藏族朋友扎達和羅布次仁決意陪我登山。我們提前幾天準備了些簡陋的登山裝備,如牦牛繩、長刀、鐵杖、水壺,以及照相機、望遠鏡和三腳架等,還從醫(yī)院借來一只袖珍氧氣鋼瓶。
啟程登山的前一晚,扎達的妻子阿其默默地為我們準備著干糧——油炸面餅。透過那忽明忽暗的搖曳燭光和通紅燃燒的牛糞爐火,我好像看到嫂子那雙美麗的眼睛中流露出擔憂的目光。
那天早晨,在本人居室吃過大碗湯面之后,我們3位“壯士”于北京時間7時整靜悄悄地踏著寒霜啟程了。申扎氣象站距離甲崗山北麓有近10公里的路程,中間需要穿越申扎藏布河及其兩岸的寬闊草灘。經過半小時的行軍,我們來到河邊。時值開冰季節(jié),申扎藏布河仍然殘留著岸冰,主河道上時有排排浮冰漂流而下,我們受阻于寬闊的河面和湍急、刺骨的河水。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之時,我突發(fā)奇想:何不利用大塊岸冰充當冰船渡河?于是3人費力推下兩塊約有四五平米及六七平米的冰板,羅布次仁自告奮勇率先登上較小的冰板試渡。眼看那“船”載著羅布很快越過主河道,我們正欲慶賀試航成功時,卻見冰船竟然經受不住急流沖擊而突然側翻,羅布隨之落水。所幸河水不深未遭沒頂之苦,但也使其襠部以下全濕,幾乎成為“落湯雞”了。
看過羅布次仁“現(xiàn)場直播”翻船落水的狼狽鏡頭之后,我和扎達也就不敢再試“冰船渡河”之舉了。我們循著河岸上下奔走許久,終于覓得一處較淺的河段準備涉水過河。
刺骨的寒水令我們不敢脫下鞋襪,不時下漂的浮冰也使我們不敢卷起褲腿。強忍著冰水刺痛,我們在深及大腿的湍急河流中緩緩跋涉,終于安全渡過申扎藏布,與羅布次仁會合。
過河后我們繼續(xù)趕路。寒風迅速將我們濕透的褲腿凍得梆硬,以至于走起路來吱哩咔嚓地直掉冰渣。我那雙在推“冰船”時弄濕了的棉紗手套也早被凍成冰坨,以至于兩手無法再待套中(后來也就一直裸手)。我們緊趕慢趕,總算按計劃在10時以前到達甲崗山北麓。
這里緊鄰著一個由冰川融水沖刷而成的巨大峽谷,谷口處是一個滿布巨石的大面積扇形沖刷灘。石灘中間有一條估計是被夏日洪流沖刷而成的寬大深溝,溝底有冰水潺潺流淌。
稍作休息并留下合影之后,我們于10時整開始爬山。
我與扎達沿峽谷東面的草漫坡上行,羅布次仁卻獨辟蹊徑——竟然單獨循大峽谷上行。隨著海拔的升高及山勢的變化,羅布與我們兩人的相對高差越來越大,距離也越來越遠了。眼看他的身影快要變成一個黑點了,我趕緊向谷底大聲喊叫,希望羅布加快速度上來會合。
可不曾想那峽谷的邊坡甚為陡峻,而且又滿布浮石,攀爬非常困難。羅布費了好大的勁才爬上來。經過如此一番折騰,羅布次仁的體力也就大大損耗了。
又經過一陣努力,大約上到海拔5400米左右的高度,我們進入一個礫石廣布的地帶——遍坡都是風化了的破碎石片!踩著碎石爬坡是非常吃力的,我們行不多久便氣喘如牛,并感覺肢體極度乏力——出現(xiàn)了生理極限狀態(tài)。
為盡快通過此艱苦路段,我們采取了依次循進的辦法,即:先由一人連續(xù)上行三四十米后停步休息,再由第二位連續(xù)上行并超過第一位三四十米后停步休息,再由第三位連續(xù)上行直至超過第二位三四十米后停步休息,而當?shù)谌恢共綍r,原第一位必須立即啟步行進直至超過處在最上方者三四十米……3人照此規(guī)矩依次循環(huán)上行。
好不容易通過了礫石坡,卻見前方又有一座高度風化了的危崖?lián)醯馈E恃绿U,繞道又太遠,我們左轉右鉆,終于尋得一處崖缺,翻爬而過。
再走過一片寬大平緩的卵石臺地,我們于14時前后到達海拔5800米左右的那個亂石灘。
這可是一個規(guī)模很大的石漫灘,散亂分布的粗大石塊好像是曾被大水沖刷過似的,干凈且無尖棱。然而在這個高度是決不會有大量的液態(tài)水的,估計應屬經年常刮的強風之作吧?
我們在亂石灘中找了個能夠避風的凹窩休息了半個鐘頭,各人吃了些面餅又喝了些水,并暫存了食物以及部分不太用得著的物件。至14時30分,我們繼續(xù)上行。
走在前面的扎達忽然停住腳步,并隨之抱起一坨巨物。我與羅布趕緊趨前觀看,卻見竟是一支長達七八十厘米的巨大而完整的野牦牛角——真是不可思議!這牛角何以落到此處?人類之作嗎?為什么費老大力氣帶到這個高度而又廢棄之?食肉野獸之作嗎?又有何必要帶到如此高處享用?牦牛自己所為嗎?在海拔接近6000米的高寒地方應該是沒有任何牛類食物的,它總不至于費勁地跑到這上面來尋死吧?而且周圍也不曾發(fā)現(xiàn)牦牛的其他尸骨啊。
將近15時,我們到達海拔約6000米的雪線。
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就是甲崗雪峰南坡那巨大的雪盆——哦!這就是我夢中的雪山奇景?如此貼近!如此真切!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頃刻間漫溢了我的整個身心……
這里,絕對是人跡罕至之地——極其空曠靜寂,極其潔凈清明,廣寒的空谷中不時傳來雪雞那“咕-噢、咕-噢”的叫聲,直使人感覺好像是來到了天外之地。
15時整,我第一個闖進那深淺莫測的甲崗雪盆。為規(guī)避雪崩及坍陷,我們約定相互間保持20米左右的距離,后者踩著前者的腳印前進。
雪深沒膝,步履艱難,體力消耗極大。不久我看到,落在最后面的羅布次仁體力和意志均已消耗殆盡——在臥雪休息了好一陣后,緩慢地爬回了雪盆之外。而從小在藏北牧區(qū)長大的扎達則體力強勁,竟后來居上領先在前了。
大約又上了100米后,雪面逐漸硬結起來,基本上不會沒至足踝,于是走路也輕松多了。但有時,你會突然間一腳踩空直陷大腿根。足下空洞洞的——那可是深不見底的冰裂縫。幸好這里的冰隙均較狹窄,尚不能陷進整個身體。
走在前面的扎達止步在一處高大的冰崖之下,我隨之近前。但見那高達數(shù)十米的斷崖頂上正狂風大作?!皢?哇,嗚-哇”,鬼哭狼嚎般的聲音異??刹馈r而有從崖頂上落下的破碎冰塊,辟辟啪啪地掉在崖底。斷崖底部陰風慘慘,直使人產生出一種莫名的恐懼。
“好可怕哦?!痹_不由自主地叫了聲。這時我才深刻地明白:有很多的感受只能是身臨其境者才能真正領悟得到的。任何間接得到的感受總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扭曲了的。
我們繼續(xù)上行,大約在6200米高度上發(fā)現(xiàn)了一條巨大的冰裂縫——長度超百米,寬度40厘米至兩米不等。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臨淵下視,但只見那深切的裂隙底下發(fā)出藍幽幽的光,根本不知底在何處。
我們壯起膽子冒險跨過冰隙,于17時30分左右到達海拔6200多米的一塊臺地上。
突然間一陣狂風襲來(風力絕對不會低于10級),只見原先平靜的雪野剎時一片混沌,呼嘯的狂風揚起大片的雪幕,粗硬的雪粒打得人臉生痛。我們背風低低趴下,拼命把頭埋在兩膝之間,一動不動地足足貓了10分鐘之久。
狂風過后,雪野又恢復了寧靜。站在臺地上仰視甲崗雪峰,只見其周圍坡面寒光閃爍。“不能再爬了,你看這都已經是冰板了,一定滑得很。”——扎達勸我放棄登頂,到此為止了。
然而攀登雪峰乃是我存續(xù)已久的夢,我又豈能輕易放棄?我告訴扎達,不想給自己留下終身遺憾。我還要再試,直到證明確實無法攀登為止。
扎達拗不過我,只好也跟著再往上攀爬。然而他不久便連續(xù)遭遇兩次短距滑墜,被摔得暈頭轉向。他終于吃不住勁了。本來我還想再鼓勵一番的,但腦中忽然閃過他妻子阿其送行我們時那擔憂的目光,忽然想起他家中那兩個可愛的小女孩,便立即打消了這個念頭?!澳悴灰倥懒耍乙粋€人再試試,如果不行就馬上回來?!闭f完這話,我便一個人繼續(xù)上行。
我沿著陡峻的冰坡,用所攜帶的長刀挖出腳窩,再用另一根鐵管(從破折疊椅子上卸下來的)插入冰層卡住另一只腳,一步一步艱難地斜向攀登上行。
約莫18時15分,我爬到海拔6300多米的一處山脊線邊。伸手扒上裸露的巖脊——咦?怎么感到非常的尖利?好不容易撐上半個身子——天哪!眼前的景象不由得使我倒吸一口涼氣。
但見猶如刀口般尖利的山脊背面,竟然是一個壁立干仞,其深度和寬度均有五六百米的巨大U形谷。相形之下,我就像是一只螞蟻附伏在巨大的鍋沿之上。
我渾身雞皮疙瘩暴起,兩條小腿隨即不由自主地打起哆嗦。同時頭腦中馬上冒出了“今日非死不可”的念頭。在六七級寒風的呼嘯聲中,我的身體隨著心臟的急搏而劇烈顫抖。
風中傳來遠處扎達的喊聲——我無法聽清,但是我知道他是要我立即返回??墒撬帜睦镏牢夷壳暗奶幘嘲。坑绖e了扎達,我的好兄長,我再也不可能回去了。我騰出一只手向他揮了揮,讓他先走——那個高度太寒冷,零下數(shù)十度的嚴寒是他不可能久待的。
望著扎達慢慢遠去的身影,我的心很沉很沉:完了,一切都結束了,我就要告別這個世界了。
在經過了片刻的恐懼和絕望之后,我的心神開始逐漸穩(wěn)定下來。我真的毫無希望了嗎?真的就這樣死了嗎?也許還有可能生還吧?只要有一絲的希望存在,我就要奮力爭取啊。
然而我目前所在的地方是無法走回頭路的——經過我剛才一番斜向攀登之后,已經使自己處在冰川懸谷之上。而且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難”,回頭下行只要一腳不穩(wěn),便會滑下險峻的冰崖而命喪谷底。我只能繼續(xù)沿脊線向極頂前進。
那可是一段令人驚恐萬狀的險路,幾乎每走一步都蘊含著極大的風險。我摘下那副影響視線的墨鏡,并將鐵杖和長刀斜插在腰帶上,而后手腳并用,在嶙峋的脊線裸巖與光滑的陡峻冰坡之間超常地發(fā)揮著自身的登山潛能——時而翻上橫亙的巖障,時而掰下松動的石塊,時而貼壁挪過冰石相接的險極之地……大約半個小時后,我終于爬出了那段險路。
時至今日,每當我回想起攀登甲崗雪山時,便會立刻聯(lián)想到爬越那段險路的經歷,并仍然會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這里,離甲崗山金字塔狀的雪頂已經很近很近了。大概還有七八十米的樣子吧。然而仰望那透著寒光的極峰,我還是感受到了甲崗雪峰那傲然的威勢。她冷冷地面對著曠古以來第一個企近的人類,她對我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東部人顯得不屑一顧。
驚魂甫定的我,面對著威勢傲然的極峰似乎也顯得有些氣餒了。在這氣勢恢宏的岡底斯雪山面前,人類的個體竟是如此的渺小。我似乎終于明白,為什么有些登山運動員會最后止步在距離峰頂咫尺之遙的地方。
攀登雪山可不僅僅是對登山者體力的考驗,更是對其意志的嚴峻挑戰(zhàn)。
就此告退嗎?我想自己也許永遠都難以承受功虧一簣的終生遺憾。無論結局如何,我都要再搏。
于是,帶著征服處女峰的勇氣和成功在望的喜悅,我集中起幾乎全部的剩余體力快速沖向極頂。公元1987年4月4日19時06分,我終于成功地登上了海拔6444米的甲崗之巔。甲崗雪峰從此留下了來自東海之濱的一個浙江人的足跡。
我在極頂歡呼,我在極頂吶喊,我拼命地揮舞著隨身攜帶的長刀和鐵杖,期待我的同伴能夠看到我征服極頂?shù)挠⒆恕?/p>
我還用相機攝下了雪峰“頭像”,以及其四野的壯觀景色。
俯視西南,我看到了如同銀蛇般連綿不絕的岡底斯山群峰;極目東望,我遙見“眾山之母”念青唐古拉山主峰昂然兀立天邊……
然而經過15分鐘的激動之后,我終于又清醒了過來。我明白自己仍然處在危險境地,仍然沒有回到人間。我還能回去嗎?我又從什么路徑回去?眼看夕陽西沉天色漸晚,扎達與羅布次仁又在何方?
甲崗雪峰的四周沒有任何安全的坡面能下——全都是陡峭而光滑的冰坡。太陽漸漸西下,風一陣比一陣寒冷,在這遠離人世的雪山禁地,我感到極度的孤單。
然而我畢竟需要立即下山,除非你打算成為甲崗女神的祭品。
萬般無奈之下,我只好先循原路下到那處馬鞍形的雪脊上——也就是沖擊峰頂之前曾經停留過的接近那段險脊的地方。然而接下來卻幾乎是無路可走了。
西面是剛剛下來的極頂,南面是陡峻深廣的巨大U形谷,東面就是那曾經的險脊。好像只有北面還可以一試,但那也是坡度達五六十度,高度超過百米的險峻冰坡啊。
天色漸暗,容不得我再猶豫不決。但是如何下坡呢?我的腦海里忽然現(xiàn)出孩童時代曾經看過的連環(huán)畫《林海雪原》里登高能手姜青山利用兩把匕首攀登四方臺冰崖的畫面——對了!我今天就采用類似的辦法下山吧。
于是我迅速將長刀插入冰雪中,并隨之俯臥于冰坡上。我希望用長刀和鐵杖漸次交替插入冰雪中,以此掛住身體而慢慢下坡。
然而鐵杖畢竟不能當匕首用,其粗鈍的兩端很難插入近乎堅硬的冰板。無可奈何之下,我只好試著單刀下行了。
但那畢竟屬于長刀,顯然不同于姜青山所用的匕首啊——何況我還僅僅只有一把。就在我拔出長刀準備第二次插入的時候,身體開始滑行了。
我大驚失色,迅即用長刀拼命地猛鑿冰板,然而我似乎已經沒有更大的體力了,或許是因為那刀太長,很難使得上力。
極度危險的雪山滑墜終于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在光滑如鏡的冰坡上,我在完全失控的情況下高速下滑。這一切來得是那樣的突然,以至于我再沒有任何的補救機會。
只聽見兩耳風聲呼呼一一我不知道自己將會滑向何方,我更無法弄清自己還能再生存幾秒。世界完全變成了一片空白。我絕望地閉上了雙眼,兩手則本能地繼續(xù)緊握著長刀和鐵杖,全身呈大字形緊貼著冰面下滑、下滑……
好像是過去了很久很久,陣陣寒風漸漸喚醒了處在迷糊狀態(tài)的我——海拔6200米高度的一處積雪很深的階地截住了我,也截住了我的生命。此時,我的半個身子深陷在雪層之中。
我晃了晃腦袋,以證明自己還確鑿地活著;又動了動四肢,以確定自己還沒有殘廢。由于高速下滑時兩只拳面緊貼著冰坡,十指背面的大半表皮都被磨掉了。
我那兩只幾乎凍僵的手上糊滿了黏稠的血,還在繼續(xù)滲出的鮮血不斷地滴落在干古潔白的雪地上,如同飄落的玫瑰花瓣一樣美麗而醒目。
拾起散落在附近雪地上的照相機及望遠鏡,顧不上找回長刀和鐵杖,我搖搖晃晃地離開了那片階地。
走著走著,我漸漸地感到眼前景物模糊——可怕的雪盲癥又降臨到了我的身上。萬幸的是,我在還能分辨出物體的大致輪廓時,安全地跨過了那兩條深不見底的可怖的冰隙。
當夜幕終于降臨到甲崗雪山的時候,我的眼睛再也看不清這個寂靜的世界了。在寒冷、饑餓、乏力以及伴隨著雪盲而來的恐懼籠罩下,我跌跌撞撞地尋覓著生路。
我憑借著本能的方向感,在沒膝深的雪地上艱難地挪動著沉重的雙腿。走啊,爬啊,滾啊,也不知道過去了多久,總算下到了海拔6000米左右的大雪盆。
我已經極度虛弱,幾乎再也邁不開腳步了。我多么想就地躺倒啊。有很多次,我駐足思考著要不要再走,我似乎覺得已經完成了人生的使命,可以離開人間了。而唯一覺得可惜的是,我僅僅度過25年的光陰,好像太短暫了。
人間畢竟是美好的,我又怎能輕易舍棄呢?我想起自己過去曾遇到過的險境,最后總能安然過關,總能舒適地躺在自己溫暖的被窩里——我今晚還能躺回自己的被窩嗎?那是何等舒適美好的感覺啊!然而那凜冽的寒風真切地告訴我,在這遠離人世的高寒雪野,我?guī)缀醪粫猩€的可能。
扎達和羅布次仁,應該回到那個儲存著食物的亂石灘了,他們已經長達6小時以上未進食,沒有理由不到那里補充體能啊。
然而那個亂石灘距離大雪盆足有500米之遙。他們是不可能看到我當前處境的,因此也是不可能施救于我的——我想。
距離我當前位置大約10米的地方,是一個深切的冰川懸谷(或稱冰瀑布)——這是事后扎達和羅布次仁告訴我的。如果我的體力允許我走完這段路程,那結局也許就是粉身碎骨,如果我沒有體力走完這段路程,那便是就地凍僵而成為雪山冰尸。
吃過糌粑糊糊之后,我的全身開始出現(xiàn)篩糠般的顫抖。也許這屬于恢復性的反應吧?我的體力好像有了一點恢復,于是由羅布扶著我前往那老牧民的家。牧屋內正燒著牛糞爐,整個房子暖洋洋的,令我非常舒服。坐在爐邊的卡墊上,一種從未有過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啊,我終于回到了人間!
我雙眼的雪盲癥狀依然沒有好轉,我還是看不清身邊的任何人以及房中的任何東西。休息過一陣后羅布扶我走到門外,雖然高原的陽光十分燦爛,但我還是只能看到白茫茫大霧一片。
此地已經遠離縣城近30公里。沒有車輛,我不可能當天回站。但為了盡快消除縣上、站里以及家人們的牽掛,扎達決定先自回站。羅布則看護著我,繼續(xù)滯留老牧民的家。
幸好扎達及時趕回縣上,否則事情也許會變得很糟。當發(fā)現(xiàn)我們徹夜未歸后,阿其大清早便跑到草灘上眺望,然而她眼巴巴地期待了幾個小時都沒有看見我們回歸的影子,只好向縣里報告??h人大主任布才迅速組織大量人馬,分7組(每組七八人)準備上山尋找我們。當扎達走到我們昨日涉渡的河邊時,剛好就遇上了正在渡河的救援隊伍(少部分先遣人員甚至已開始登山了)。
又經過了漫長的一夜。當高原上的燦爛陽光再次照亮甲崗雪山的時候,我的體力和視力也有效地恢復了。
走出簡陋的土壘小牧屋,我站在甲崗東麓回望曾經博命的雪峰,但見她是如此的寧靜平和,竟然找不到絲毫的猙獰之處。也許這才是雪山的真正魅力——寧靜中蘊含著暴戾,平和中深藏著兇險。
回眸東望,不遠處見有一眼冒著騰騰熱氣的溫泉;更遠的地方,明亮陽光照耀下的申扎藏布草灘上,我還看見了清亮的河流、悠閑的羊群和彌漫著縷縷炊煙的牧民帳房……世界是多么的美好?。∥艺鎽c幸自己還能繼續(xù)生活在這個美好的世界上。
遠處忽然出現(xiàn)了一股塵龍,且其前端還在不斷快速地伸展?!捌?!”我興奮地大聲喊叫。我看清了,這是縣上派來接我回家的汽車。
告別老牧夫婦(不曾想這一別竟是永遠——當我十年后重訪故地時,老牧民卻已去世),我在羅布的攙扶下走近河對岸停車的地方。前來接我的人都是站里的老同事,搞后勤的才加背我涉過申扎藏布。
那輛東風卡車停在一戶牧民的帳蓬邊,我們進入帳房稍息。藏族同事與牧民們正用藏語談論著我們攀爬甲崗雪山的事。羅布翻譯給我說,他們都認為我非常勇敢,但是觸犯了甲崗女神危險很大,可能還難以平安地活下去。
當天下午,我終于回到了縣城??h醫(yī)院的醫(yī)生捏了捏我那10個被凍得硬梆梆且已變色的手指,告訴我可能會雙手殘廢。醫(yī)院里也沒有抗凍傷的藥物,醫(yī)生只是用消炎藥涂抹后再裹以滿手的紗布。這樣,我的兩手便都變成了熊掌的模樣。
數(shù)天之后,隨著層層紗布的揭開,我看見幾乎所有的手指都腫脹得很厲害,如同蒸熟了的紫茄一樣難看。再過了若干天,我大部分手指那層厚厚的外皮如同蛻皮般地剝落了。隨同指皮剝落的還有指甲——幾乎所有的指甲。
曾經有人告訴我:你將不會再有指甲了——因為甲根都已凍壞。然而我那頑強的生命力終使我重生了所有的指甲,現(xiàn)在除了十指的背面以及部分指甲的根部還遺留下難于磨滅的傷痕之外,我的兩手幾乎完全恢復了常態(tài)。
雖然攀登甲崗雪山的事已經過去了很多很多年,但是在我的記憶中它始終十分清晰。甲崗山以及申扎及至西藏,我把她當作自己的重生之地,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當作自己永遠珍愛的土地。
自此,在每年的4月4日,我必定會寫信或打電話向扎達和羅布次仁致意,我永遠都不能忘記他們。
甲崗雪山探險的經歷給了我一份很寶貴的財富,從此我開始看淡物欲,自然保持平常心。對于塵世間的諸般身外之物,不再患得患失——我已經重新獲得本該失去的生命,還要奢望更多嗎?
為踐10年之約,1997年春天我遠行萬里又回到雪域西藏,重歸申扎故地。4月3日,也就是我們攀登甲崗雪山10周年的前一天,我與扎達和羅布又回到甲崗山下,重訪了那個位于甲崗山東峽雪水匯入申扎藏布的地方——現(xiàn)已淪為廢墟的老牧土屋……
戶外探險:2007年,北大山鷹社登頂了甲崗峰,并且是以“首登”的名義。您后來是否有看過山鷹社的攀登報告,確定你們說的是同一座甲崗峰嗎?
雪域游俠、北大山鷹社甲崗峰攀登照片對比。
雪域游俠:是同一座。其實這篇文章我寫了很久了,記得是2000年初寫在QQ上的,已經20年前的事了。當時我想了想把這個事情給記錄下來,那么多年都快忘了。我看了山鷹社上面是寫的是他們首登,后來2007年的時候我也在他們的帖子上面寫了一段話的。我說,20年前我去登過,不過沒有在中國登山協(xié)會備案。當時也有人問,你如何證明去爬過?我就發(fā)了一些照片。山鷹社有些人就說“疑似”。就這么一次交流,很短暫的。
戶外探險:您看山鷹社發(fā)的圖片,確認和您爬的同是一座主峰?
雪域游俠:絕對是一個。整個過程包括登山的路線,其實跟我選的路線很相近。
戶外探險:當時用了什么攀登裝備?您文中說帶的鐵杖是什么?
雪域游俠:就是折疊椅的一條腿。我把折疊椅給拆下來了,可能一米長,中空的小鐵管。其實也有一個好處,它口子比較尖銳,插一下雪就能插進去。衣服就是老棉衣,實際上跟當年勞?;蜍姺锩娴拿抟掠悬c像。褲子就是比較厚的那種。其實沒有裝備。主要問題是手套沒有。當時我只有個勞動手套,就是棉紗手套。過河的時候已經凍了,凍上后手指伸進去受不了,里面太冰。我放在懷里想給它暖化,結果一直沒化。我在爬的時候,都是拿手在爬的,活動起來的時候還沒關系,到最后就不行了。太凍了。最后勞保手套其實也戴上了,只不過凍得很厲害而已。
戶外探險:后來我也跟一些專業(yè)攀登者論證過。大家都比較好奇的一點是,看您文中描述有很多亮冰區(qū),以及有些坡度的雪坡。當時您又沒穿冰爪,是怎么上去的?
雪域游俠:我穿的就是一雙布鞋。我當時用的方式是在雪坡上打洞。打一個洞腳伸進去,然后再打另一只腳的洞。我用鐵管插一兩次,插下去以后,另外一只腳就能卡住,往前邁一步,再騰出手來往前再挖一個洞。就是這樣上的。
戶外探險:這種鐵管打雪洞、一步一個腳印的方式,大概持續(xù)了多久、多長距離?
雪域游俠:這段距離應該幾十米,反正100米應該是不到的。我沒有帶海拔表,只能是一個估算。大概應該在海拔6200米到6300米左右。后來我斜著上去,打了一段時間的雪洞,上到一個比較尖銳的山脊位置。上面這一段很裸露就不用再打雪洞了。但是后來沿著裸露的山脊,刀刃一樣的地形,往上走到一小段地方還需要打雪洞,因為它的交界處很滑很危險,后來就沒打這個洞了。這種基本上就這一小段的。當然跟季節(jié)有一點關系,我那時候是4月份,可能到了夏天是不是這樣我不清楚。
戶外探險:看到照片里有一些裂縫,您當時冰裂縫是怎么過去的?是直接跳過去還是繞過去的?
雪域游俠:跳過去的。裂縫有的比較寬,沒辦法我就跳過去。裂縫的邊上比較危險,可能不安全,我是離開一段距離再跳過去的,一跳過去馬上用鐵管插在對面的雪地上。窄的裂縫不到半米寬,就找了個地方跳過去。
戶外探險:登頂后如何下撤?
雪域游俠:我沒有原路返回。我下來就雪盲了。我本來是戴著墨鏡上去的,但是過很危險的路段,我不習慣戴墨鏡,容易產生視覺誤差,眼睛看不清楚。比較危險的時候,我的墨鏡就摘掉了。摘掉以后就忘了重新戴上去。后來盡管到了傍晚,但是時間太長了,視力已經開始越來越糊。還好,比較危險的冰裂縫我是已經過了。到雪峰上面,眼睛越來越紅,一片模糊的,看不清東西,哪條是原路就不知道了?;旧暇褪沁B滾帶爬。我偏離原路太多了,回不到原路。
戶外探險:我看照片里有3個人,另外兩個朋友是誰?
雪域游俠:另外兩個都是當時的藏族同事。一個叫扎達,當時是氣象站里的負責人。他也從來沒考察過雪山,就是去看看。另外一個是日喀則的,叫羅布。現(xiàn)在他們兩個都退休好多年了。羅布也是日喀什那邊農區(qū)的,人比較胖。扎達是牧區(qū)長大的,對于高海拔地區(qū)的適應l生特別強。羅布往上爬,他實在爬不動到了雪線就跑了。扎達能爬動,但是他腳穿的運動鞋,我穿的是布鞋。我發(fā)現(xiàn)布鞋摩擦力還蠻大的,但是運動鞋根本不行。扎達后來到了6200米以上的時候,比較亮冰的區(qū)域,上去幾步就滑下來,滑了兩次又一次滑下來,滑了一二十米。所以他沒辦法上到頂。
戶外探險:這些照片是誰拍的?
雪域游俠:1987年上雪山的照片,基本上我們自己拍的。有幾個地方大家3個在一起就自拍。我也有個三腳架,丟在雪山上了。所以我在峰頂就沒辦法拍了。相機是當時甘肅產的135,我們叫甘光135。
戶外探險:“雪域游俠”這個名字很浪漫主義,是您給自己起的嗎?
雪域游俠:雪域游俠的名字,是我當年上QQ第一天用的名字,后來微信名就沒改過。因為西藏對我來說比較特殊,甲崗峰是很特別的一個回憶,對人生來說都很特別。微信號也是用我的名字首字母大寫以及甲崗峰的海拔高度“6444”。我現(xiàn)在微信的頭像其實是自己專門設計的,下面這個藍色的是河流。中間是3個T,組成一個三角。實際上是我人生中最關注的3件事情:西藏Tibet,旅行Travel,臺風Typhoon,因為在臺風方面本身也是我專業(y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