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姑娘山下 徐曉剛 攝 快門速度2秒,有的牛很清晰、有的牛虛化,流水也被虛化。
目前有的相機電子快門模式下,最高快門速度可以達到1/32000秒。這樣的快門速度有助于在日光非常充足的白天使用最大光圈。如果沒有這樣的高速度,還要使用ND濾鏡來減光。這對于拍攝人像的朋友們來說,是個好功能。如果您的相機最高快門速度沒有這么快,也不要灰心,因為絕大多數(shù)場景下,1/8000秒已經(jīng)足夠快了。
手持拍攝照片難免會產(chǎn)生相機的抖動,抖動會帶來照片整體的模糊,不模糊的最佳方法就是保證快門速度不低于鏡頭焦距的倒數(shù),即多少分之一秒。
以全畫幅相機為例,如果您使用一只50mm的鏡頭拍攝,那么快門速度在1/50秒或者更快的情況下就能拍出銳利的照片。如果換成一只600mm鏡頭的話,那么快門速度就要不低于1/600秒。
如果您使用感光元件尺寸較小的APS-C畫幅相機的話,那么需要把等效焦距系數(shù)計算進去。如佳能APS-C畫幅相機轉(zhuǎn)換系數(shù)是1 . 6,使用一只4 0 0 m m鏡頭的話,快門速度需要達到1/640秒。
現(xiàn)在有的機身或鏡頭還有防抖功能,可以幫助我們手持用上更慢速的快門。比如4級防抖,在全畫幅相機上使用500mm鏡頭拍攝只需要1/30秒的慢速快門就可以拍到清晰畫面,要注意,圖像防抖只能修正輕微的晃動,而對大幅度震動收效甚微。還要記住,圖像防抖只對相機震動有修正作用,而畫面里物體移動因素不在修正范圍之內(nèi)。剛才所說的場景,1/30秒的快門速度下,行駛的汽車可能虛了,但整個環(huán)境是清晰的。
蒙古婚俗舞劇 徐曉剛 攝 快門速度1/15秒
凝固畫面就是沒有虛影。這首先取決于場景中移動物體的速度。比如我們拍攝一個散步的行人,只要1/60秒的快門速度就能清晰表現(xiàn)了。而拍攝一輛快速移動的自行車,大約需要1/250秒的快門速度。其次,根據(jù)被攝主體的距離決定快門速度。同樣速度的被攝主體與照相機的距離越近,快門速度也就應該越高。在安全快門速度下,可以手持。如慢于安全快門速度,要使用三腳架。
與上個問題相反,只要相對于運動物體,使用了較慢的快門速度,就能把運動物體拍出動感效果。比如,一輛飛馳的賽車,使用了1/250秒的快門速度拍攝,賽車仍然可能是有動感的虛影。再比如,天上的星星,使用了30秒每張的快門速度,已經(jīng)能拍出一小段星星的運動軌跡。如果多張連拍,堆棧在一起,就變成了好看的、更長的星軌效果。
假設一群人物在一起,怎么能既拍到實的人又拍到虛的人呢?要用到一個技術,叫“臨界速度”,也就是1/15秒。1/15秒是拍攝離我們中等距離的人物的動、靜的分水嶺。也就是說,中等距離內(nèi),1/15秒可以把運動幅度大的人拍虛,而把運動幅度小的人拍實。如《蒙古婚俗舞劇》。如果人一個動作姿態(tài)停留的時間很長,還可以再降低一擋速度凝固運動幅度小的人,這有助于拍到運動幅度大的人更虛的軌跡。如果遇到更緩慢的動體,比如牛呢,可能用2秒都能拍到實的牛,如《四姑娘山下》。更多動體的臨界速度,要自己去實驗。有虛有實,其實不難。
總之,快門速度很神奇,快門速度是相對的,用好快門速度,畫面動、靜效果皆由自己控制,有助于更好地表達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