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猛
日前,在與某位外資展覽公司原高管的交流中聽到這樣一個觀點:國外展覽同行并不羨慕國內會展業(yè)能在疫情常態(tài)化下迅速重啟,因為這說明中國會展業(yè)國際化程度不高,不依賴于國際展商和買家。言談之中,頗有對歐美展會的自得之意。不能否認,我國展會普遍不及歐美展會國際化程度高,但這不能成為歐美展會傲視中國展會的理由。對于國際化,我們應該有更全面的解讀。
歐美展會之所以國際化程度高,固然因為展會歷史悠久、發(fā)展成熟,品牌效應突出,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歐美展會之所以國際化程度高是因為歐美國家普遍市場容量小,無法以單獨一國市場撐起一場大型展會。而中國完全可以不依賴其他國家獨立舉辦一場全球性展覽會。在2018年世界十大經(jīng)濟體中,中國的GDP數(shù)量比前十名中的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5個歐美國家GDP總和還要多。無論是生產(chǎn)商還是消費者,中國市場都足夠大,具備內循環(huán)的基礎條件。換句話說,中國可以不需要這樣的國際化,而歐美國家則必須要國際化。歐洲國家眾多,但面積小、人口少,往往一個國家僅相當于國內一個省份的體量,一場數(shù)十萬平米的展會需要調動數(shù)個國家的產(chǎn)業(yè)鏈參與。此外,歐洲展會國際化程度高也得益于歐洲國家一體化程度高,跨國參展便利性不是中國可以比擬的。起跑線不同,便不具備比較的基礎。
中國展會參與的境外展商不如歐美展會多,并不意味著中國展會國際化水平就低。長期以來,我們都以國際客商的數(shù)量和比例來衡量展會的國際化程度,這種算法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中國的品牌展會,尤其是幾個國家級平臺項目,參與國家和境外企業(yè)數(shù)量并不少,而在一些展會上,雖然沒有太多外國面孔,但是國外參展品牌卻并不少見。許多國際品牌都在華設立分公司開拓中國市場,這說明中國市場本身就是一個高度開放、高度國際化的市場,國際品牌在華機構參展一樣反映了中國展會的國際吸引力,怎么能說國際化水平低?
以國際化為靶子嘲笑中國展會還反映了東西方意識形態(tài)中的傲慢與偏見。東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是長期存在的,這種對立并不局限在政治層面,它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盡管在21世紀的今天,信息傳播迅速、全球溝通便捷,東西方在頻繁交流中已經(jīng)建立了足夠的了解,但骨子里的偏見導致的認知錯位并不可能完全被消除。國內普遍認為我國會展業(yè)能夠迅速重啟,主要得益于政府控制疫情得力,而國外部分同行業(yè)則認為這是因為我們的會展業(yè)國際化水平低,絲毫也沒有往疫情控制方面想,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只見他人短不見他人好”的偏見。人們只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同樣的,我們也會選擇性地看到國外因為疫情防控不利導致社會混亂、展會無法舉辦,滿心做著彎道超車的美夢,而忽視了一兩年內超越西方會展業(yè)百余年積累的可能性并不高。立場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自然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
高低來源于比較,國外同行認為我國展會國際化水平低,必然是有參照標準的。就行業(yè)平均水平而言,我國會展業(yè)國際化水平的確要低于歐美等國,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xiàn)實是我國展會數(shù)量遠高于大多歐美國家甚至超過海外若干個國家展會數(shù)量總和。在這么大的體量下取平均數(shù),中國展會國際化水平自然是要被拉低的。但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中國頭部展覽會的國際化水平早已不輸于歐美。廣交會、進博會、義烏小商品博覽會等綜合貿易展早已實現(xiàn)“買全球賣全球”,每年匯聚的國外買家與展商并不少于歐美展會。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在上海、廣州、深圳等沿海大都市,大量本土品牌展覽會的國際化水平已然達到甚至超過國際水準。如果還以老眼光看待中國會展業(yè),只能貽笑大方!
疫情還在全球蔓延,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地區(qū),都難以獨善其身。后疫情時代的會展業(yè)國際交往將更加頻繁,只有摒棄成見,加強合作,才是大家共同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