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蕊
相傳在春秋時代,鄭國有位王子只有5歲,體質嬌弱,卻天資聰穎,能辨忠奸,國君有意傳位于他,于是遍求補益之藥,并懸以重賞。一時間,各地獻寶之人絡繹不絕,可是王子服后都不見效。一日,一位老者獻藥,聲稱非為懸賞,實為王子貴體、國家大計而來。國君對老者說:如藥不靈驗,定取你項上人頭。老者呵呵笑道:王子貴體稚嫩,豈能承受峻補之藥,需循序漸進、緩緩圖之,吾有一藥,服百日必能見效。于是王子服此藥百日,果見形體豐健,不染疾病。國君大喜,晉封其為太子,再尋賞老者,已難覓其蹤。“太子參”的美名從此逐漸傳開。
太子參出自《本草從新》:“太子參,雖甚細如參條,短緊結實,而有蘆紋,其力不下大參。”太子參性平,味甘、微苦,有補益脾肺、益氣生津的功效。其與人參相近,但藥力較之薄弱,以“清補”見長。與黨參相比,補氣作用較弱,但生津養(yǎng)陰之力比黨參強,有時可用它代西洋參使用。太子參具有以下特點:益氣但不升提,生津而不助濕,扶正卻不戀邪,補虛又不峻猛,用于某些確需補益而又不宜使用人參的病證。因此,它是老少皆宜的清補藥品。太子參主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倦怠無力、氣陰兩傷、干咳痰少的肺虛咳嗽,心悸自汗氣短,以及溫病后期氣虛津傷、內熱口渴,或神經衰弱、心悸失眠、頭昏健忘等癥。
臨床單用太子參較少,多配藥應用。因太子參藥性平和而入肺、脾經,脾胃虛弱而不受補者,常與黃芪、白術等同用,增強補脾益氣功效。脾胃虛弱又倦怠乏力者,可與山藥、扁豆、谷芽、荷葉等同用,以健脾助運。治療病后氣血兩虧,可與黃芪、當歸、大棗、五味子,煎服同飲。
咽干咳用太子參百合銀耳煮湯能有效緩解。銀耳50克,太子參15克,百合15克,冰糖適量。將銀耳泡發(fā)洗凈,與太子參、百合一同放入砂鍋,加水適量,用文火燉熟,加冰糖,即可飲用。早晚空腹溫熱服用。具有補氣潤肺、保健美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