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升 王春
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強訴源治理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的意見》,強調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要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加強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前端化解、關口把控,完善預防性法律制度,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
浙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fā)地,是“楓橋經驗”發(fā)源地,也是訴源治理發(fā)源地。自2018年初,浙江就開始全面探索推進訴源治理,2019年全省法院收案下降4.6%,系全國唯一收案出現負增長省區(qū),2020年收案數同比下降7.2%。在2020年國家司法文明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發(fā)布的報告中,浙江列“中國司法文明指數”第一名。全省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率不斷提升,2020年高達97.25%。
中央深改委今年首次會議專題研究浙江這一首創(chuàng)經驗,并向全國推廣。
浙江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王昌榮在接受采訪時說:“浙江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各級黨委主動將加強訴源治理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作為加強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具體化的抓手,作為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抓手,作為解決群眾反映突出問題的抓手,作為司法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的抓手,按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要求,精心謀劃,扎實推進,取得了較好成效。下一步,浙江將以中央關于加強訴源治理意見新要求為指導,進一步深化訴源治理工作,為建設平安中國、法治中國示范區(qū),爭創(chuàng)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護航添彩?!?/p>
以轉變理念為先導 ?探索開展訴源治理
浙江是經濟大省,也是訴訟大省。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大量矛盾糾紛涌入司法渠道,訴訟案件總量逐年上升。2015年,浙江省法院收案數達到134.4萬件,同比上升16.1%;2016年達到149萬件,上升11.8%;2017年達到170.9萬件,上升14.8%。
案件快速增長,導致政法干警長期超負荷工作,容易出現訴訟程序不到位、瑕疵錯誤率增多等問題,影響執(zhí)法司法公信力。
王昌榮介紹說:“我們堅持有案必立,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但并不是說讓每個老百姓碰到矛盾糾紛時都要去打官司。以轉變理念為先導,浙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從2018年初開始,以籌備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55周年暨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發(fā)展‘楓橋經驗15周年大會為契機,積極倡導‘調解優(yōu)先,訴訟斷后理念,探索開展訴源治理?!?/p>
2019年初,浙江以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的重要指示為強大動力,總結提升前期探索經驗,系統(tǒng)謀劃訴源治理的目標、原則、機制和重點任務。
2019年7月,浙江召開全省加強訴源治理工作部署會,由省委政法委會同省級政法單位出臺《關于加強訴源治理工作的意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在全省下大力氣推進。
回顧3年來的工作歷程,王昌榮列舉了浙江推進訴源治理的四項基本舉措:
一是以轉變理念為先導,明確訴源治理的工作目標,全面構建遞進式的矛盾糾紛分層過濾體系,把握訴源治理的方法方式,把訴源治理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納入法治建設、平安建設和社會治理的大格局中去部署,推動形成以黨委政法委牽頭,政法各單位為主體,其他行政機關、社會組織、基層自治組織等各方參與、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著力凝聚起工作的強大合力。
二是以縣級矛調中心建設為牽引,持續(xù)創(chuàng)新社會矛盾多元調處化解機制,推動更多矛盾糾紛以非訴方式依法化解。
三是以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為契機,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全力壓減各類刑事案件。
四是以完善醉駕案件辦理工作機制為切口,秉持謙抑、審慎、善意辦案理念,推動落實寬嚴相濟、少捕慎訴。
建設縣級矛調中心 ?多元調處化解糾紛
在推進訴源治理過程中,浙江交出一份多贏答卷,縣級矛調中心建設是這份答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春節(jié)前夕,在安吉縣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27名民工在現場領到了被拖欠的工資,個個眉開眼笑。在縣矛調中心牽頭下,經反復取證、核查,政法委、信訪局、住建、人社等部門共同努力,把33萬元工資發(fā)放到農民工手中,讓大家安心返鄉(xiāng)過年。
從2019年初開始,浙江以縣級矛調中心建設為牽引,構建“一中心四平臺一網格”基層矛盾糾紛綜合化解體系,推動更多矛盾糾紛以非訴訟方式依法化解。
浙江省委政法委牽頭分類將縣級綜治中心、人民來訪接待中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訴訟服務中心等成建制入駐,吸收法律咨詢、心理服務、行業(yè)性專業(yè)調委會等相關單位力量進駐,推動“多中心”集成為“一中心”。在試點基礎上,2019年11月省委召開全省現場推進會,由省“兩辦”印發(fā)指導意見,在全省全面推廣。
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吉縣矛調中心調研時強調,要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把黨員、干部下訪和群眾上訪結合起來,把群眾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工作規(guī)范起來,讓老百姓遇到問題能有地方“找個說法”,切實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化解在基層。安吉縣的做法值得推廣。
深入學習貫徹這一重要指示精神,浙江在縣級矛調中心全覆蓋基礎上,加快規(guī)范提升,出臺建設指引、質效評價體系等文件,完善領導干部下訪接訪等機制,有力提升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zhèn)、矛盾不上交”能力。
隨著社會治理全鏈條延伸,訴源治理成效不斷凸顯,縣級矛調中心已成為解決矛盾糾紛“終點站”。
一座新型綠色石化城正在舟山魚山島崛起,一幢掛有“岱山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藍色大字的二層活動板房,在繁忙的工地上特別醒目。岱山縣主動將縣級矛調中心延伸到石化基地,自中心成立以來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率達到100%,涉綠色石化基地的投訴舉報及到縣上訪量同比下降30%,全力打造國家戰(zhàn)略項目社會事務集成治理升級版。
2020年以來,浙江省縣級矛調中心共接待群眾134.9萬人次,受理矛盾糾紛66.2萬件,化解成功率94.9%,群眾來信、走訪總量同比分別下降8.4%、38.3%。
浙江把調解工作作為訴源治理的基礎工程,系統(tǒng)謀劃推進,全方位織密調解網絡,深入打造特色調解品牌,系統(tǒng)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調解工作體系。全省已成立28個銀行業(yè)“訴調對接”工作室,調解成功463筆,涉及金額1.66億元。
浙江創(chuàng)新建立行政爭議調解中心,加強法院與政府協作,實現省、市、縣三級行政爭議調解中心全覆蓋,協調化解近30%的行政案件,協調化解率列全國第一。2020年,全省行政訴訟案件同比下降27.2%,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上升11.2%,敗訴率下降2%。
數字賦能,是推進訴源治理的有效路徑。從2018年初開始,浙江在全國率先建設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ODR),全面開展網上矛盾糾紛化解,目前已進駐調解員4.6萬名,調解機構5684個,在線調解成功82萬余件。
浙江在全國率先開展道路交通糾紛“網上數據一體化處理”,使該項糾紛訴訟收案大幅下降。各地創(chuàng)新運用“大數據+調解”模式,長興、濱江、桐鄉(xiāng)、三門等地涌現出了解紛碼、云平臺等品牌。
健全治安防控體系 ?全力壓減刑事案件
訴源治理不只關注矛盾糾紛化解,更重要的是將治理環(huán)節(jié)向前端和末端延伸,從根源上有效減少矛盾糾紛產生。
浙江以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為契機,深入開展大案攻堅、“打財斷血”、“打傘破網”、專項整治、綜合治理、基層組織建設等工作,并以此為牽引,打造信息化、立體化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全力壓減各類刑事案件。
依法懲治黃賭毒等違法犯罪活動,持續(xù)推進治安重點地區(qū)和治安突出問題排查整治,有效鏟除了滋生各種刑事案件的土壤。全省刑事立案數從2017年的38.04萬起下降到2020年的24.19萬起,下降36.41%。2020年全省刑事立案數同比下降10.06%。
集中打擊多發(fā)性違法犯罪,開展新型涉網犯罪專項整治,研究出臺防范打擊“套路貸”案件規(guī)范性意見,組織開展集中打擊行動。2019年,全省共打掉“套路貸”犯罪團伙766個,抓獲犯罪嫌疑人6780人,查破案件2.12萬余起,查扣涉案資產76.3億元,實現“套路貸”案件“斷崖式”下降。
持續(xù)開展民間借貸協同治理行動,依法嚴厲打擊與民間借貸相關的刑事犯罪,有力遏制了此類案件高發(fā)勢頭。全省法院受理民間借貸案件數,由2017年的同比上升25.5%,到2018年的同比下降5.6%,再到2019年的同比下降29.5%。
探索建立濫用訴權人員名單制度,將虛假訴訟行為人納入“五類主體公共信用評價體系”名單,發(fā)布典型案例,加大失信懲戒力度,有效解決虛假訴訟甄別難、處罰難等問題。2019年以來,全省法院共處置虛假訴訟案件4396件,以虛假訴訟罪、詐騙罪等定罪案件555件。
完善類案辦理機制 ?寬嚴相濟少捕慎訴
醉駕入刑以來,浙江此類案件高發(fā),查處總量居全國首位。以完善醉駕案件辦理工作機制為切口,浙江省委政法委牽頭組織調研,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探索多發(fā)易發(fā)輕微刑事犯罪案件非罪化處理機制,一方面保持對酒駕、醉駕嚴打高壓態(tài)勢,對不得判處緩刑的8種從重情節(jié)等進行明確;另一方面對輕微違法行為探索行政管理手段,縮小刑事打擊面,最大限度預防減少醉駕犯罪。
近日,紹興嵊州市檢察院依法提起公訴的趙某等13人黑社會性質組織案涉及7個罪名60多起犯罪事實、110多冊案卷,因全案認罪認罰,法院以“程序從簡、實體從寬”為原則,僅用一天時間順利完成庭審,極大提高了訴訟效率。
浙江全面實施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完善分流、調解快審及律師值班、量刑建議等機制,推動更多符合條件的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率從2019年初的45%左右逐月上升,到2020年達到84.8%。
浙江還探索建立刑拘直訴工作機制,擴大刑拘直訴案件范圍,將適用刑拘直訴的范圍從危險駕駛案逐步向故意傷害、盜竊搶奪、詐騙、賭博等常見多發(fā)案件拓展。目前,全省快辦案件數量約占刑事案件總數的10%。
浙江工商大學校長、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郁建興認為,“中國傳統(tǒng)‘無訟文化與現代法治精神有機融合,是古為今用的一種治理創(chuàng)新。在社會矛盾高發(fā)期、頻發(fā)期、突發(fā)期,對黨政、司法資源進行重構,源頭預防化解社會矛盾,浙江訴源治理這一新探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法治價值?!?/p>
清華大學智庫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蘇竣評價說:“浙江訴源治理經驗,是基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救濟權利、救濟方式的多元化需求,提供豐富快捷的糾紛解決渠道和高品質服務,讓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幸福。”? ? ? 轉自《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