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風
在先秦萬邦時代,“鼎”是一個國家的重器,鼎重即權重。鼎作為上層貴族的重要禮器和食器,在商周時代已發(fā)展得十分成熟。在天下大一統(tǒng)進程中,滅國絕祀,必毀其宗廟,遷其重器。進入弱肉強食的戰(zhàn)國時代,天下還剩七個大國,即人們熟知的戰(zhàn)國七雄。然而,在燕趙夾縫中還有一個千乘之國,默默無聞地影響著戰(zhàn)國走向,它便是中山國。中山國的歷史并沒有受到史家的重視,除了《史記》中有“五國相王”一條記載,它幾乎被后世忽略。直到“中山王鐵足銅鼎”的橫空出世,被稱為戰(zhàn)國第八雄的中山國再度呈現(xiàn)在世人跟前。
中山王鐵足銅鼎是中山國祭祀宗廟的高級禮器,1977年出土于河北戰(zhàn)國中山王厝墓,是河北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由于鼎和鉞象征著一個國家或個人的權威,所以往往由一個系列形成一組,即九鼎;而中山王鐵足銅鼎,正是原九件套系列鼎器中的首鼎。該鼎通高51.5厘米,腹徑65.8厘米,重60千克,圓腹銅身,蹄形鐵足,帶覆缽形蓋,蓋頂有三環(huán)鈕,兩側配有附耳。該器造法奇特,工藝精湛,屬銅鐵合鑄之器,是戰(zhàn)國青銅時代向鐵冶時代過渡的產物。
由于戰(zhàn)爭和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大約在春秋時期,鐵被得到開發(fā)和利用,當時主要用于武器和農具。進入戰(zhàn)國,鐵器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中山王鐵足銅鼎的出現(xiàn),意味著當時鐵已進入國家重器的鑄造行列,足見當時中山國人冶鐵技術的嫻熟。
作為河北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該鼎最大的特色,便在于鼎身所鐫刻的長達469字的銘文,不僅是目前出土的戰(zhàn)國青銅器中字數最多的,且書寫字體也堪稱一絕,刀法精細,構字如行云般輕盈流暢,懸針風格濃郁,有著較高的藝術鑒賞價值,可作為很好的小篆書法模本。
經過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這段銘文記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一個被史家忽略的重要人物——司馬赒也躍然而出。史學界認為,司馬赒很有可能就是史書中記載的司馬熹。從銘文得知,司馬赒是墓主中山王厝時期的相邦,輔佐年少繼位的中山王治國理政,他借燕國內亂這個天賜良機,率軍直達燕境,奪燕國大片城池,完成了北拓疆土的偉大壯舉。
由此看來,中山王鐵足銅鼎乃是中山國曾經輝煌的見證?!拔愦蠖?,毋富而驕……”盡管銘文上告誡燕王噲,要對吳越戰(zhàn)爭中吳國的滅亡引以為戒,但后人卻對這教科書式的先例置若罔聞,以致最終難逃亡國的命運。兩千多年過去,這個城中有山、崇尚山神的國家早已不復存在,只有封存在博物館里的中山王鐵足銅鼎,永遠銘記著那段崢嶸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