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念群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根據真實故事改編。1968年美國大選,共和黨決定6月底在芝加哥舉行代表大會,并選出他們的總統(tǒng)候選人。當時美國民權運動的領頭羊之一霍夫曼認為是個宣傳“異皮士”運動的好機會,于是率眾奔赴芝加哥,最終爆發(fā)沖突。《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講的就是這場沖突的后遺癥故事。具體說來,是以霍夫曼為代表的七位反越戰(zhàn)和平聚會組織者,在沖突中被逮捕并接受審判的故事。影片早早交代了美國上層建筑的陰暗心理——他們恨不得不經審判就把這些人關進監(jiān)獄,史稱“芝加哥七君子審判”。
半世紀過去,說長不長,說短不短,2020年又是一個美國大選年,這個發(fā)生在所謂民主美國的老故事顯得特別有弦外之音。當年七君子和平抗議的申請一再被拒,他們占領了芝加哥城市公園,并最終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沖突。天道輪回,52年后的美國大選,又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集體散步”事件,這一次特朗普的支持者們直接沖進了國會,新一輪審判在所難免,只不過后者與“君子”無關,倒是和“小人”有斬不斷理還亂的關聯(lián)。
都說美國國會騷亂事件,撕掉了美國最后一塊遮羞布。看過《芝加哥七君子審判》的人,或說了解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如果非要談論美國民主的遮羞布,早在52年前的那場審判就被上層建筑撕成了一地雞毛。不僅公訴人被上司下了死命令,大法官毫無法治社會的公義可言,連陪審團也是被精心設計過的。審判的結局基本提前寫好,審判過程只剩下“七君子”發(fā)揮他們“奇葩說”之能事,懟天懟地懟法官。為期數月的審判,就像是一系列“異皮士”的脫口秀表演。
說是“七君子審判”,其實還有第八位,即黑人組織“黑豹黨”創(chuàng)始人西爾一同受審,法官甚至連律師出庭的機會都沒給他,還一度毆打、捆綁、使他堵嘴出庭。法庭多少還給足了白人“七君子”基本的體面,但對黑人民權代表的“黑豹黨”領袖,卻是毫無民主、人權和法治可言。半個世紀前美國法庭對黑人的態(tài)度,一直照進了2020年美國舉國動蕩,可惜當年沒有人喊出“黑人的命也是命”,而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也在“七君子審判”那年被害。
冷戰(zhàn)背景下的60年代,仿佛全世界都突然進入了青春叛逆期,美國的嬉皮士運動,法國的五月風暴,捷克斯洛伐克的學生運動……尤其美國,嬉皮士、異皮士、新左派、黑人民權、搖滾樂隊等齊聚芝加哥,最終以暴亂和審判為拐點,美國民運土崩瓦解,資本家和政治家躲進民主的虛殼中,成為橫行霸道的寄居蟹。再看現在的美國,只有偉大的混亂,沒有偉大的民主,美軍所到之處,留下的是貧窮和戰(zhàn)爭。艾倫·索金和他的幕后推手此時推出這么一部影片,不知可否算是好萊塢的一個忠告或警告。
薩莎·拜倫·科恩在片中飾演男配角,對位的角色正是霍夫曼。巧的是,由薩莎·拜倫·科恩編劇并主演的《波拉特2》也公映了。15年前的2006年,他主演的《波拉特》上映,影片講述了一位叫波拉特的哈薩克斯坦節(jié)目主持人赴美拍攝風光片,一路上洋相盡出的故事——本片有一個高級的反轉,觀眾在影片最后才恍然大悟,出洋相的其實是美國人。當年有不少資深影迷提出,波拉特的做派,滿滿當當都是霍夫曼的影子,沒想到15年后,薩莎·拜倫·科恩真的在《芝加哥七君子審判》中化身為霍夫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