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璐
在繁花似錦的紅七月,中國共產黨迎來了百歲華誕。悠悠百年,不過歷史滄海中的一滴,卻融盡了共產黨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南湖之畔的小小紅船,承載民族的希望與重托,揚起民族崛起的風帆,開天辟地,敢為人先。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從《共產黨宣言》到第一面黨旗升起、從南昌起義到建國偉業(yè)、從中共一大到十九大……諸多的歷史點滴,是每一個共產黨人的浴血奮戰(zhàn),亦是初心的見證。零星之火,燎原中華大地——這百年,中國共產黨走過雪山草地,踏過硝煙彌漫。這百年,中國共產黨帶領著人民走出黑暗的舊時代,走向偉大的新時代。即使風雨滔滔,我們在黨的帶領下,依舊能披荊斬棘,行歌萬里。
縱觀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奮斗史,而那徐徐展開的黨史長卷,仍舊在新中國的大地上不斷書寫著新的傳奇,在國家建設中不斷取得輝煌成就。面對當下這個百年未有之變局,面對洶洶疫情,不管哪個領域,都是共產黨員沖在第一線,以中國方式展現中國速度、創(chuàng)造中國奇跡。如果說每一個共產黨員是一顆星,那中國一定是群星閃耀,璀璨星河……
我成長在悠悠渭水之畔,這里傳承著艱苦樸素的精神,更有那歷久彌堅的紅色記憶。革命星火,代代相傳:當渭華起義的烽火燃燒渭河沿岸,革命的火種從這里傳播。年幼時我常聽父親講起過去的故事。我的爺爺是一名地下黨員,曾參與過李先念巧行關中的護送工作。新中國成立后,省城工作的爺爺主動要求回家鄉(xiāng)服務,擔任飲食公司經理的他,廢寢忘食地工作,和同志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好幾次累倒在運輸菜品的路上,從自行車上掉落下來。不顧身體狀況的爺爺一直堅持工作,帶領公司扭虧為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爺爺家教甚嚴,教育孩子要誠實、擔當、務實。在這樣的家風影響下,1977年恢復高考后,當時還年少的二爸和爸爸先后考進了心儀的大學。爺爺在我很小的時候就不在了,我只能從爸爸的講述中了解爺爺,了解關中密道那段驚心動魄的地下交通史,以及他是如何繼承爺爺的遺志,成長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小學時作為范文標兵的我,便在《渭南日報》發(fā)表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文章。中學時代,我跟隨老師的腳步,和同學們一起給烈士們掃墓,在渭華起義紀念館的悠悠歷史中收獲成長,那由鄧小平同志題寫的“渭華起義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銘刻在高聳入云的紀念碑上熠熠生輝,也深深印刻在我年少而火熱的心上。再后來,我成長為一名青年作家,有幸被渭南市委組織部選為《火炬照亮北方——論渭華起義的信仰精神與歷史地位》的編纂作者,重溫往昔崢嶸歲月,共同參與了那段歷史的書寫。
當馬克思主義的種子在中國大地上悄然萌芽時,這片熱土就孕育了一大批有革命覺悟的初級軍官和黨政工作者,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聲,也成為后來起義的重要骨干力量。他們深入農村,教導農民,組織農民,武裝農民,樹起一面秦東的赤紅鮮明的革命旗幟?!八囊欢狈锤锩咨植乐?,危難存亡之際,1928年5月,劉志丹、唐澍等共產黨人毅然率領西北軍新編第三旅(許權中旅)以及陜東赤衛(wèi)隊和革命群眾發(fā)動渭華起義,短時間內形成了以渭南塔山、華縣高塘為中心,縱橫200平方公里,擁有數十萬人口的紅色武裝割據區(qū)域,成為土地革命時期共產黨在西北領導的規(guī)模最大的武裝起義。
后來起義遭到反動當局的大舉進攻,軍民同仇敵愾,最后與數十倍之敵進行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敵眾我寡,最終血雨腥風籠罩了整片渭華大地。而在那棵蔥郁的古槐之下,撤往陜北的重大決定,為成功創(chuàng)建西北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渭華起義似一把尖刀有力地刺向敵人,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也像一把火炬,燃燒在秦東大地,照亮了西北人民的革命道路。這段歷史,是革命先輩們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不朽篇章,而渭華起義的精神,仍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為理想,為信念,進行生生不息的奮斗。
我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尤其不能忘記我們黨的歷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回望我國五千年文明史不難發(fā)現,文化興盛始終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條件。我們看到,從舊中國到新中國——從“五四運動”那莘莘學子“反帝反封建”的吶喊,到抗日戰(zhàn)爭鐵血男兒奮勇殺敵的怒吼;從“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豪邁宣言,到“堅持改革開放絕不動搖”的鏗鏘之聲,這中華民族奮勇向前的進行曲,這凝心聚力的大合唱,是讓人激情飛揚的文化自信的最強音!
堅定文化自信,是對歷史的冷靜反思,是夸父追日的堅持,也是大禹治水的執(zhí)著,是融于骨血的根脈和同一張文明藍圖的繪制,是無數仁人志士用血肉鑄就的數不清的傳奇故事,是可歌可泣的歷史,是歲月沉淀的國民共同記憶,是根植在華夏兒女血脈里的天然自覺和擔當,也是流淌于血液里的驕傲和自豪。代代相傳的文化之脈,鑄就中華民族之魂,是我們精神的原鄉(xiāng),信仰的燈塔。
我作為陜西省文化館的業(yè)務干部,不僅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工作導向,以一顆赤子之心懷抱文學理想,不斷出精品力作的同時,更要緊密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找準文藝工作的切入點、結合點,永葆文藝創(chuàng)作活力,創(chuàng)新開拓,積極進取,用矢志不渝的奮斗精神書寫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華章。在時代風云際會變化萬千的歷史節(jié)點,勇于擔當文藝工作者的重任,不負時代不負韶華,更不負人民的重托和期望,把作品寫在大地上,講好陜西故事,用心用情用功用力。
正如習總書記所說:“當代青年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負重任。廣大青年更是要愛國愛民,從黨史學習中激發(fā)信仰、獲得啟發(fā)、汲取力量?!币淮忠淮嗄耆硕加兄煌氖姑蛽?,唯望我輩之青年人,銘記歷史不忘初心,在平凡的日子里刻畫不平凡,在追夢的路上領航未來鑄就輝煌,我們共同從黨史中汲取青春奮進的動力,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做新時代的弄潮兒和追夢人。站在歷史交匯點上,只有堅守共產主義的信仰和信念,才能筑牢黨的根基不動搖。當代青年,更是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堅守自己的位置,腳踏實地走在新時代的每一個當下,我們也必將擁抱中國的崛起和復興的光明未來!
(陜西省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