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胡海洋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敢于嘗試、樂于創(chuàng)新;他們心懷理想、無所畏懼;他們綜合素質(zhì)高,在企業(yè)建設發(fā)展的過程中不遺余力,充分展現(xiàn)著年輕人特有的活力和熱血;他們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希望通過努力和創(chuàng)造,實現(xiàn)人生夢想。他們就是青年員工。
從初入職場的“小白”到成為《河南電力》雜志的聘任記者,我經(jīng)歷了四年的筆耕不輟。四年間,我可以不懼烈日寒風,和一線員工一起爬鐵塔、吃大鍋飯,親身體驗他們的艱辛和奉獻;也可以起早貪黑,為了寫出一篇新聞稿反復斟酌字句。
也許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我的文字,了解我到底寫了多少稿子,但身邊朋友可以發(fā)現(xiàn),我本就不白的臉上逐漸有了太陽曬過的印記,也可以感受到,起初不愛跟人打交道的我,慢慢變成了“自來熟”,跟誰都能談笑風生。只有我清楚,采訪中,最怕采訪對象沒話說,甚至說“沒啥好說的,就是普通人、普通工作”。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發(fā)前,我都會做好充足的準備,了解事情概況,列好采訪提綱,采訪過程中找各種話題,給采訪對象充分的說話空間,以拉近與他們的距離,在閑談之中獲取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把散亂的線索組織成能打動人的故事。
青年員工何超。
記者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份責任,而我作為記者有責任記錄下電網(wǎng)發(fā)展建設過程中的每一個感動瞬間。還記得剛成為記者的那一年夏天,一場特大暴雨突襲濮陽,國網(wǎng)濮陽供電公司各部門嚴陣以待。若在以前,我已收拾東西準備下班,而當時,作為記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我毫不猶豫地跟隨輸電運檢專業(yè)人員開始巡線保電。
為了不耽誤巡線人員的工作,我謝絕了他們的幫助,也不愿待在巡視車內(nèi)等候,執(zhí)拗地跟在他們身后,肆虐的狂風吹得我竟有些走不穩(wěn),密集的雨點打在臉上,本就近視的我視線更加模糊。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此刻我的心里不是在想什么時候可以回去,而是祈禱線路千萬別跳閘。
腳下有多少泥土,筆下就有多少深情。有過這樣一次經(jīng)歷后,我更深切地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于是,憑借這股勁兒,從普通記者到獲評優(yōu)秀記者稱號,我只用了一年時間。
如今,周圍的記者、通訊員大多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再從事新聞宣傳工作,而我依然堅守著這方陣地。也曾憂慮焦躁,也曾困惑迷茫,但我從未想過放棄,因為當下從事的正是自己所熱愛的,更因為青春有無限的可能性,只要勇敢地向前走,一切都會隨之而來。雖然過程辛苦,盡管道路艱難,但我仍滿懷希冀向著遠方那個光亮從容前行,不疾不徐,只求一步一個腳印,讓明天的自己不會后悔今天的所作所為。
“年輕人學習能力強,隨著企業(yè)發(fā)展,我們調(diào)控專業(yè)要學習許多新知識,年輕人掌握得非??臁!眹W(wǎng)范縣供電公司調(diào)控中心副主任張孟兆這樣評價自己的“愛將”毛紅丹。當初,為了吸納青年人才,征得毛紅丹本人同意后,他親自往返于各個部門為她簽轉崗手續(xù),生怕被其他部門搶先“奪愛”。
許多時候,人們習慣用幼稚、任性、浮躁等詞來形容年輕人,但是,在各個崗位上,有許多像毛紅丹這樣充滿青春力量的85后、90后,他們堅韌樂觀、創(chuàng)新進取,用行動為自己和青年代言。何超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是何超入職的第12個年頭,他的工作歷程就是典型的當代年輕人奮斗的歷程。12年間,他“轉”遍了營銷專業(yè)各個崗位,從計量中心到供電服務指揮中心,從用電檢查班專責到負責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大多數(shù)指標均有明顯提升,甚至全省領先。
“與客戶打交道,指標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我覺得只要真誠待人,用心溝通,一定會實現(xiàn)雙贏?!北兄活w熱心,何超將國網(wǎng)范縣供電公司營銷專業(yè)帶上了新臺階。
吃得了苦,加得了班,完成上級交辦的各項任務,帶動每個班組成員,何超是當之無愧的“活性劑”。人人都說何超年輕能干,卻不知道他辦公室的燈往往最早亮起最晚熄滅。
“年輕人就得拉得出、頂?shù)米 ⒋虻泌A。”這是何超的工作態(tài)度,也是廣大青年員工的工作態(tài)度。他們穿梭在每個供電搶修的現(xiàn)場,駐守在電網(wǎng)建設的工地,往返于巡視的變電站和線路,用身體力行托起電網(wǎng)的脊梁。曾經(jīng),他們是不起眼的螢火,但努力的每一天都在為自己加勁,在企業(yè)提供的平臺上,終成照耀天際的璀璨星光。
胸中有澎湃熱血,身后是萬家燈火,奮斗著的每一秒都是進行時。新征程,以青春的名義,再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