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整個中國就是一座被圍困的城堡。那時的一些留學生“深造”后回國,受到尊重便自認學富五車,殊不知自己漂洋過海,也只是空學了一堆文化糟粕。紈绔子弟一副優(yōu)柔寡斷、不諳世事又玩世不恭的浮華相,社會上人們則是一副或崇洋媚外,或頑固不化、迂腐不堪的末世臉,再加上當時那灰蒙蒙、陰沉沉的天,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亟待沖破的圍城。
《圍城》成功塑造了方鴻漸這一復雜的人物形象。他看不起博士學位,留學期間荒廢學業(yè),但最后還是買了一張文憑回國,這足可以看出他對待圍城的不甘和高傲背后的軟弱與妥協(xié)。大學期間,他因為妄想自由戀愛,被父親咒罵威脅,只得打消念頭,這又可以看出圍城的堅固與束縛。方鴻漸既想沖破舊制的條條框框、追求幸福生活,又膽小怯懦,最終屈服于舊社會的壓迫,這正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圍城里左沖右撞的真實寫照??墒窍啾缺砝锊灰?、老奸巨猾的高松年,阿諛奉承、見解淺薄的陸子瀟,外表呆滯無害而內(nèi)心險惡的假洋博士韓學愈,在政界失了地位后來到學校混日子的汪處厚,方鴻漸明顯“單純善良”“富有良知”。他的性格形成,有他自身精神世界的影響,也有中西社會激烈沖突的原因。他周圍的人物、思想、世界,包括愛情,就是他的圍城。正是在這些形形色色的圍城中,方鴻漸這個人物才顯得更加真實,他的經(jīng)歷才更加鮮明,讀者也才能真正體會到那個年代的特殊性,感受到人物在這個看不見、突不破的圍城中的掙扎與無奈。
在當時的大背景下,主人公方鴻漸一次又一次進入各種圍城,發(fā)現(xiàn)無法順從本心、無法應對,又想盡辦法逃出它們的束縛。正如楊絳先生評價:“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yè)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狈进櫇u與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等人草率的不了了之的愛戀,到了三閭大學面對生活的壓力又心有不甘,都讓我們感受到身處圍城的糾結;后與孫柔嘉在返回上海的途中結婚,婚后又進入新的圍城,甚而讓我們感受到主人公身處圍城的某些溫柔和甜蜜。最終,主人公逐漸適應了圍城里的生活,結局對與孫柔嘉愛情過往的反思、未來的憧憬,這些看似突然的轉變,其實既是作者巧妙文思的必然,也是人生千變?nèi)f化卻難逃包圍的精彩注解。
讀罷方鴻漸的遭遇,掩卷而思其理,不禁慨然,繼之豁然:只要有社會、有生活,那無形的圍城就一定存在,乃至相伴相生。對待圍城的態(tài)度,雖有“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的精妙注解,但仍然需要我們懷著對生活的熱愛,認真地對待內(nèi)心的每一次火熱、每一次追求、每一次收獲、每一次失望,以及失望后的無奈和掙扎。順從本心,不必糾結,能否活出人生精彩,要看你是否進得去圍城,甚至還要看你是否能夠從城里沖出來。
懷揣希望,積極面對,是對待人生的正確態(tài)度,也是對待圍城的正確態(tài)度。
圍城猶存,何必糾結進退?希望仍在,人生始終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