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宇晴
精英教育既與錢有關,也與錢無關。這里面有孩子的天賦、父母的智慧、財力和見識、家族兩代人共同的教育目標……如何有效地執(zhí)行,是否具備堅持的魄力,經(jīng)驗和運氣,缺一不可。
如今,內卷成為教育熱詞,中產精英們用學區(qū)房、興趣特長作為加分項,為孩子能進入頂級公立學校擠得頭破血流,富豪們則是豪擲重金,通過身份規(guī)劃,將孩子送入心儀的公立學校國際部、私立學?;蛘邍H學校。雙減政策出臺之后,因為招生和辦學都不受政策影響,北京、上海、香港等一線城市的頂尖國際學校更是成為了富人家族的首選。
由于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所帶來的附加圈層價值,縱使學費再貴,家族依然會毫不猶豫地給孩子選擇最理想的學校,讓其從小接受國際化教育,最終進入“哈麻牛劍”這樣的世界頂級名校。
“為什么身份規(guī)劃對于家族的教育很重要?以北京、上海最頂尖的國際學校為例,孩子必須全部是外籍,有的甚至要求父母一方也必須是外籍。如果是內地想來香港上中學的孩子,首要條件是拿到香港身份證。很多優(yōu)秀的孩子,因為沒有提前規(guī)劃外籍身份而錯過最佳申請年齡?!毕愀圪Y深移民顧問Mickey告訴《家族辦公室》,在她處理的移民案例中,一半以上的家族都是源于為二代的教育鋪路。
被催生的頂級家教和家族管理
從孩子出生就開始的“雞娃”,對教育資源的激烈爭奪并不分中產精英還是富人家族。家族通常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保持住自己的地位。面對有限的名校資源,金錢\家族實力、個人學術和綜合素質同等重要。
《三聯(lián)生活周刊》的一篇長文對中產階級雞娃的描述同樣適用于富人家庭。“上最好的小學,以增加上最好的初中的概率;上最好的初中,以增加上最好的高中的概率;上最好的高中,以增加上最好的大學的概率;上最好的大學,以增加找到“最好”的工作的概率——一條“雞娃”戰(zhàn)線由此形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絲毫不容懈怠。
看不見的硝煙往往在課外,家族成員會到處給下一代尋找最好的家教。而優(yōu)質家教資源往往以熟人介紹的形式流動。
《紐約時報》報導,補習班在亞洲最為常見,學生們希望在入學考試取得好成績,以便進入最好的大學。香港是一個最鮮活的例子。香港補習班教師們像明星一樣受歡迎,他們的面孔和廣告出現(xiàn)在各類看板\巴士和計程車兩側,以及地鐵站的大幅廣告牌里。不是明星,卻有和明星一樣的光環(huán)和收入,即使在經(jīng)濟蕭條的香港,也一樣賺得盆滿缽滿。
據(jù)香港政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超過一半的中小學生都在進行課外補習,且每年人數(shù)都在不斷增長。據(jù)保守估計,香港補習業(yè)每年的產值至少有三十六億美元。補習以小時為單位,費用從每小時數(shù)百元到數(shù)千元不等。費用是隨著年齡呈階梯式增長的,在即將申請大學的高中階段,國際教育課程如AP、A-Level、IB的輔導甚至能高達每小時4000港幣。而在北京和上海,每小時2000人民幣左右的補習費用也屢見不鮮。崇尚精英教育的家族都希望孩子會走路到上幼兒園再到上大學,都有頂級家教的助力,確保成長路上披荊斬棘,獲取珍貴學籍,取得成功。
取得成功的秘訣不止是學術,送孩子學各種運動項目也是必可不少。在美國,精英家庭都在下血本讓孩子進行體育訓練,去頂尖的機構訓練,聘請私人教練,參加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例如游泳、網(wǎng)球、帆船、擊劍、跆拳道、橄欖球、高爾夫等。
家族行政事務也關乎著教育的成敗?!癗annyand Butler”(保姆和男仆)是家總部位于英國的國際性機構,從高學歷全能保姆到保鏢,專門負責家族的人工安排。通常,雇主對于保姆、管家和司機的要求也十分苛刻,有文化,背景好、有愛心這些都是基本的要求。畢竟,這些人和家族成員朝夕相處,身上的特質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精英教育的焦慮和魅力
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在教育上的投射是,很多家族二代、三代因為一出生就擁有比普通孩子更優(yōu)的物質生活,所有東西都唾手可得,這很容易澆滅孩子心中渴望成功的火焰。通常,什么都不缺的生活,反而會讓人逃避生活。
與歐美老錢家族相比,對于亞洲和中國這一代父母來說,很多都是家族一代,靠著智慧和大腦一路打拼的高智商人群。他們深知,比金錢更能帶來愉悅的,是把天賦發(fā)揮出最大的可能性,是事業(yè)成功帶來的成就感。
一位家族企業(yè)掌門人告訴《家族辦公室》,他理想的教育,是培養(yǎng)孩子敏銳的洞察力和完整的人格,同時能對世界有彈性和深度的思考。
很多家族愿意用財力、人脈以及智慧來規(guī)劃著下一代的人生。他們鼓勵孩子找到熱愛,同時又希望他們去學最有價值的專業(yè)。因為學校不僅是學知識的地方,同時也是下一代的人脈圈。
富人們也越來越樂于分享自己的教育之道。以一位活躍在社交媒體的,網(wǎng)名為“ABCD媽”的大V為例,家中有四個孩子,其父親來自韓國財閥家族成員。畢業(yè)于哈佛的她被封為抖音最狠貴婦,通過一系列的短視頻完整展現(xiàn)了四個孩子的學習生活,入讀上海頂尖的國際學校,學術上毫不懈怠,孩子們所有課余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當當。父母根據(jù)四個孩子的不同特點,從小正確引導和培養(yǎng)興趣愛好,激發(fā)出孩子的可能性。同時也會帶著孩子做慈善,讓孩子們從小看到他人生存的不易,塑造他們的人格和世界觀。
從高中就去英國留學,畢業(yè)于劍橋的一位富二代告訴《家族辦公室》,“努力地進入好學校、努力地考取各種獎項是我證明自己的一種方式,如果我一無所獲,家族企業(yè)里就沒人把我當回事”。
在這個優(yōu)質資源更容易獲取的時代,普通人也能取得更高的成就,精英家族子女的身份反而讓他們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焦慮。
精英教育是個復雜又漫長的過程,既與錢有關,也與錢無關。這里面有孩子的天賦,父母的智慧、財力和見識,家族兩代人共同的教育目標,如何有效地執(zhí)行,是否具備堅持的魄力,經(jīng)驗和運氣,缺一不可。有句猶太諺語說,沒有資本并不是問題,沒有創(chuàng)造性才是問題。這句話放在家族精英教育上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