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惠麗
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延續(xù)百年印社金石精神,西泠拍賣秉持“真乃居先,誠為業(yè)本”的創(chuàng)業(yè)宗旨,以“誠信、創(chuàng)新、堅持”六字經(jīng)營方針,以中國書畫為核心,廣及中外名人信札手稿、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名家篆刻及印石、珍品田黃、歷代名硯、文房瓷雜、明清家具、紫砂及茶道具、造像藝術(shù)、中國歷代錢幣、油畫雕塑、攝影及電影藝術(shù)、名家漫畫插圖連環(huán)畫、古代玉器、當代名家玉雕、和田玉籽料原石、西洋古董、珠寶首飾和中外陳年名酒等門類,為藏家梳理具有文人情懷及生活雅趣的收藏脈絡。
西泠印社2021年秋季拍賣會將于12月23至25日預展,12月25日至27日拍賣。記者日前從西泠印社拍賣公司古籍部獲悉,在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中,北宋拓本《唐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將重磅現(xiàn)身。
《唐懷仁集王圣教序》,全稱《唐懷仁集晉右軍王羲之書大唐三藏圣教序(附心經(jīng))》。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立于長安大慈恩寺,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塊集字碑刻,有“三絕碑”“干金碑”之盛名。此碑碑文由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敕答、太子李治《述三藏圣記》、箋答及玄奘所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組成,書體由長安弘福寺沙門懷仁從唐內(nèi)府所藏王羲之墨跡中所集,傾注25年心力收集而成。
價值:珍稀宋拓,印跡累累
清代學者王澍曾言此碑有唐拓,但未見流傳。碑石宋以后中斷,隨著捶拓日久,筆劃漸細,后曾洗剜,歷代摹刻頗多。據(jù)查,現(xiàn)存?zhèn)魇浪瓮赜心时?,現(xiàn)藏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明代劉正宗藏本,現(xiàn)藏陜西博物館;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縫間發(fā)現(xiàn)整幅宋拓本;其他還有郭尚先藏本等。這些版本均有影印本行世。
據(jù)了解,此次西泠秋拍上拍本即為《唐懷仁集王圣教序》北宋拓本,1冊29開,紙本,32厘米×19厘米。鑒藏印有韓逢禧書畫?。ㄖ欤?、韓逢禧?。ò祝⑽葜郏ㄖ欤?、耕夫?qū)彾ǎㄖ欤?、項士端印(朱)、項士端?。ò祝?、國衡氏(朱)、程廷鏡?。ò祝㈨検慷擞。ò祝?、榮屏所藏(白)、項應庚?。ò祝?、元白父(朱)、擥秀廔(朱)、赤泉楊氏圖書(朱)、吳未央?。ò祝?、布衣楊賓(白)、可師(朱)、祀竃生(朱)、梅卿(朱)、馥(朱)、鹿山(朱)、景劍泉鑒賞之章(朱)、劍泉過眼(白)、蓉屏所藏(白)。
明清兩代經(jīng)韓逢禧、項士端、姜實節(jié)、李明古、李馥、陸鍾輝、程廷鏡、景劍泉等遞藏。楊賓、方亨咸、李馥、陳汝楫、先著、方世舉、許世英七家題跋。許寶馴、王壯弘等編,《書法自學叢帖·行草上》147至196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出版。著錄為王壯弘撰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藝林雜談》83頁。
碑文選自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懷、將、風、朗、是、崇、幽、托、為、攬、時、集等字皆取自《蘭亭序》。由于懷仁對于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態(tài)度,致使此碑點畫氣勢、起落轉(zhuǎn)側(cè),纖微克肖,充分地體現(xiàn)了王書的特點與韻味,達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簡靜的境界。
集字成書此為首創(chuàng),此碑摹刻王羲之書法極精,且自真跡出,故為世所重,歷代皆為習王書之首選范本。明趙崡《石墨鐫華》云“此碑為百代書法楷模,今時尤重”,清初楊大瓢謂“右軍筆法猶可想見者,唯西安府學圣教一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云:“此碑自刻成為世所重,捶拓無虛日?!北置婷沧运我詠沓鋈腩H大,故世以碑未斷之前宋拓本為重,又北宋更罕。
版本:歷經(jīng)捶拓,兩宋迥異
據(jù)介紹,碑文十五行末“故知圣慈所被”之“慈”字僅左上至右下有斜裂紋,南宋本右上損連一片,然“慈”字久負盛名,故存世南宋拓本“慈”多填描;廿一行“久植勝緣”之“緣”字左下未與石花泐連,尚有余石;此兩字為區(qū)分《集王圣教序》北、南宋拓本之重要考據(jù)。
除此之外,首行“圣教”之“圣”“壬”部首筆與豎筆筆畫連接處,北宋完好,南宋本泐粗;三行首“蓋聞二儀有像”之“蓋”字上部,北宋完好,南宋筆畫漫漶,“潛寒暑以化物”之“潛”字,右部左上“無”莫筆南宋已泐為一橫,“賢哲罕窮其數(shù)”之“窮”字,上點的牽絲北宋完好,南宋泐連。
四行“在智猶迷”之“迷”字,“米”部與“辶”部間北宋未連,南宋泐連(此處南宋拓本亦多有填描,然字口多不潔凈),“舉威靈而無上”之“上”字,豎筆與橫劃之間,北宋完好,南宋泐連;五行“民仰德而知遵”之“而”字撇筆,北宋完好,南宋泐粗。
七行“有玄奘法師者”之“師”字,右半北宋完好,南宋兩豎筆間有泐痕;十一行“將日月而無窮”之“月”字,中二橫筆北宋完好,南宋與右豎泐并;十三行“謬承褒贊”之“褒”字,衣部左撇筆,北宋完好,南宋泐粗。
十七行“轉(zhuǎn)雙輪于鹿菀”之“鹿”字,中部北宋完好,南宋泐連;十八行“澤及昆蟲”之“昆”字,左下匕部北宋完好,南宋損;廿四行“波羅密多心經(jīng)”之“密”字“必”部北宋完好,南宋泐連;廿七行“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多羅”之上一“多”字,上夕部北宋完好,南宋泐連。
以上以此本校南宋本,均合。另以此北宋拓《集王圣教序》較之南宋拓本,不特點劃爽利精潔,其紙墨之厚重古樸亦遠過之。
題跋:名家遞藏,流傳有緒
翁方綱跋張應召舊藏《懷仁集王圣教序》云:“圣教宋拓極舊者,每苦墨濃而畫易昏。此本拓舊而畫極分明,深可寶也?!奔殞徫縻銮锱谋?,墨光蕭然蒼古,筆劃提按勾連處皆鋒棱可見,捶拓甚精,與翁跋所云“拓舊而畫極分明”不謀而合,拓工堪比上海圖書館所藏張應召本,更遠勝南宋以后拓本。
此本為明末著名收藏家韓逢禧舊藏,明、清兩代迭經(jīng)韓逢禧、項士端、姜實節(jié)、李明古、李馥、陸鐘輝(環(huán)溪)等名家收藏,朱鈐滿幅,流傳有緒,內(nèi)可見前人朱筆圈點考據(jù)。冊后有方亨咸、楊賓(大瓢)、李馥、陳汝楫、方世舉、先著、許世英七家題跋,方亨咸跋云“世傳不斷本有之,此則生平所僅見”,楊大瓢稱“(圣教)吳中宋拓本凡九,無有出此之右者”,陳汝楫許為“生平所見為第一,瘦削處精采煥發(fā),宋本無疑”,皆贊嘆不已。
其中尤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楊賓題跋為精,其所撰《大瓢偶筆》卷四曾詳列早年間所見經(jīng)眼未斷本八種,并于拓本斷代及斷碑考定皆有己見。此暮年題跋不僅詳述此本流傳,且稱所見:“宋拓本凡九,無有出此之右者”,當足可信。故此唐刻北宋拓留存至今,古香滿紙,精妙勝常,堪稱至寶。
楊賓(1650—1720),字可師,號耕夫,別號大瓢山人,浙江山陰人。父戍寧古塔,請代不許,赴闕訴冤,得旨至柳條邊迎父歸,而父已卒,憤而作《柳邊紀略》。塞外人稱楊夫子。工書,八歲能作擘窠大字,精鑒碑版??滴跏吣辏?678)僑居吳門。著有《金石源流》《唏發(fā)堂集》。
此本經(jīng)王壯弘先生選印入其所編《書法自學叢帖》行草卷,先生《藝林雜談》臚列此本,定為北宋拓本。
此次北宋拓本《唐懷仁集王圣教序》亮相,引起古籍碑帖收藏界的強烈關(guān)注,這件唐刻宋拓也是此次西泠秋拍中重量級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