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評價人的品性,有個常用詞是“厚道”。所謂“厚道”,很重要的一點是愿意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問題、處理事情,努力不讓他人不適、不安、不滿。
最近,一則新聞頗使人感慨。鄭州一位奶奶生性勤勞,雖已96歲高齡,依然堅持每晚11點準時出攤賣菜饃,早晨5點收攤,且始終平價,每個只賣6元。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三十年。豈料最近這位奶奶意外走紅,之后每天都有數(shù)十個網(wǎng)絡主播圍著她,“刷一波火箭”“禮物刷起來”“老鐵們,點擊關(guān)注我”……吆喝聲此起彼伏,閃光燈咔嚓不停,老奶奶“不高興”,卻一點辦法也沒有,以至好心人不得不幫她報警。
對這些網(wǎng)絡主播的做法我深不以為然。人要生活,固然得想點法子掙錢,不過,如果謀利是以騷擾高齡老人為前提,怎么說也超出了人性底線,很不厚道。
仔細想來,厚道應該有兩種層次,高的叫不計較,低的叫體諒。別人無意中說了傷害你的話,干了有損你利益的事,你裝作不知道,這是不計較。別人安靜做一件事,你不去幫倒忙;別人有了不痛快,你不去再添堵,此之謂體諒。
不計較與大格局之類的概念融在一起,體諒則有點像將心比心、換位思考,這需要善良。彼時,林徽因患了重病,她估計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想看看已逝的徐志摩的后代情況如何。張幼儀不但應允,還將徐積楷帶進了病房,這一做法至今都被傳為佳話。
我們對自己總是容易生出好感。世間不難看到這樣一種人,他做的事已經(jīng)非常離譜,但自己卻全然意識不到。我們要體諒別人,先得放棄這種自以為是。認真想想一個問題:別人的事,沒有我如何,有了我怎樣,如果“有了我”不如“沒有我”,我們就該老老實實走開。不自以為是,愿意尊重別人的想法和生活,體諒也就在其中。
世界是一個復雜體,利益這東西常常使人抓狂。一個社會大概很難要求每個人都在遭受意外之“傷”后不計較,但我們完全可以自我提醒,在利益沒有受損的情況下體諒別人。體諒是最低的厚道,也是我們進入社會的第一條跑道。
適用話題:換位思考、同理心、體諒
(唐可可薦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