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渤海海域油氣勘探歷程與啟示

      2021-05-31 05:53:20郝婧張厚和李春榮張文昭李凡異嚴寒徐慶梅
      新疆石油地質 2021年3期
      關鍵詞:渤中潛山渤海

      郝婧,張厚和,李春榮,張文昭,李凡異,嚴寒,徐慶梅

      (中海油研究總院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28)

      渤海海域是中國海域最早開始油氣勘探的地區(qū),自1965 年正式開展油氣勘探以來,油氣儲量、產量不斷躍上新臺階。2010 年以來,渤海油田年產量穩(wěn)定在3 000×104t油當量以上,成為渤海灣盆地最大的產油區(qū),也是中國近海最大的原油生產基地。本文在全面回顧渤海海域油氣勘探歷程的基礎上,系統(tǒng)總結前期取得的油氣地質理論認識和重大勘探突破,以期對未來的油氣勘探工作有所裨益。

      1 勘探概況

      渤海灣盆地是發(fā)育在華北克拉通上的新生代斷陷盆地,油氣資源豐富。渤海灣盆地海域平均水深18 m,面積約8.0×104km2,可供油氣勘探面積約5.8×104km2,海域礦區(qū)面積約4.3×104km2。

      截至2019 年底,渤海海域累計采集二維地震24.86×104km,二維地震測線密度5.80 km/km2,累計采集三維地震6.47×104km2,基本實現(xiàn)海域礦區(qū)滿覆蓋,局部多次覆蓋。累計鉆探井1 194口,包括自營探井1 024 口、合作探井170 口,累計鉆井進尺304.38×104m。就勘探程度而言,渤海海域已進入成熟階段。

      隨著勘探工作量的增加,持續(xù)不斷發(fā)現(xiàn)大規(guī)模油氣藏,截至2019 年底,渤海海域共發(fā)現(xiàn)油氣田及含油氣構造84 個(圖1),累計探明石油(含凝析油)儲量39.54×108t,天然氣(含溶解氣)儲量4 113.89×108m3。從1971 年發(fā)現(xiàn)歧口17-3 油田以來,渤海海域石油儲量保持穩(wěn)步增長,1995 年開始的新近系大發(fā)現(xiàn)引領了第一次儲量增長高峰,到1999 年達到峰值,當年新增探明儲量1.52×108t 油當量,2004 年渤海油田年產量突破1 000×104t油當量。2005年以來,在活動斷裂帶油氣差異富集理論指導下,獲得了第二次儲量增長高峰,推動了渤海油田產量快速增長,到2010 年突破3 000×104t 油當量。截至2019 年底,渤海海域在生產油氣田47 個,累計生產油氣4.36×108t油當量。

      圖1 渤海海域油氣田分布Fig.1.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fields in Bohai Sea

      2 勘探歷程

      渤海海域的油氣勘探歷經50 余年,從早期借鑒陸上油區(qū)勘探經驗為主,到逐漸認識到海域石油地質條件的特殊性,再到提出海域油氣勘探的新思路,是一個艱難的探索歷程,也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的發(fā)展過程。綜合考慮油氣勘探領域突破、儲量增長、作業(yè)經營模式等因素,大致可將渤海海域的油氣勘探歷程劃分為5 個階段(圖2):以凸起潛山為主的早期探索階段(1965—1979 年)、以古近系為主的對外合作階段(1980—1994 年)、以新近系為主的自營帶動合作階段(1995—2005 年)、多層系立體勘探階段(2006—2015 年)和精細勘探階段(2016 年至今)。

      圖2 渤海海域三級儲量發(fā)現(xiàn)情況與勘探階段劃分Fig.2.Discovery of 3P reserves and division of exploration stages in Bohai Sea

      2.1 以凸起潛山為主的早期探索階段(1965—1979年)

      1965 年1 月,石油工業(yè)部發(fā)出“上山、下海、大戰(zhàn)平原”的號召,華北石油勘探指揮部籌建海洋地質調查一大隊,在渤海海域開展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從而拉開了中國近海油氣勘探的序幕。這一時期,勘探技術落后,資料匱乏,只能依靠有限的二維地震資料開展工作,對渤海海域的地質認識不清,以借鑒陸地勘探經驗為主。

      1975 年,任丘元古宇碳酸鹽巖潛山大油田發(fā)現(xiàn)后,渤海油田也掀起了“潛山熱”,形成了“占山頭,打高點”的主導思想,在“源控論”指導下,以沙壘田凸起淺層和石臼坨凸起潛山油氣藏為重點,進行了2 次集中勘探,均告失敗[1]。10 多年間,僅在歧口凹陷、埕北低凸起和石臼坨凸起兩翼發(fā)現(xiàn)了5 個小油田,累計探明石油儲量不足3.10×108t。

      盡管該階段油氣發(fā)現(xiàn)較少,但是通過梳理油氣地質條件,基本明確了渤海海域的構造格局、主要生油層系、含油層系和儲集巖類型,初步證實了渤海海域具有較好的勘探潛力,為日后開展海上勘探積累了寶貴經驗。

      2.2 以古近系為主的對外合作階段(1980—1994年)

      進入20 世紀80 年代,渤海海域周邊陸上油氣勘探相繼在古近系獲得重大發(fā)現(xiàn),海域勘探結合陸地勘探的經驗,積極轉變勘探思路,以“復式油氣成藏理論”為指導,將勘探的主攻方向轉向古近系。這一時期,整個渤海海域的油氣勘探以對外合作為主,僅在遼東灣地區(qū)(包括遼西凹陷、遼西凸起、遼中凹陷、遼東凸起和遼東凹陷)和歧口凹陷繼續(xù)開展自營勘探。

      1980 年,渤海海域開始對外合作勘探,累計采集二維地震44 147 km、三維地震365 km2,累計鉆井58口。大規(guī)模的勘探投入未能取得重大油氣發(fā)現(xiàn),合作勘探效果不佳。普遍認為渤海海域是高風險油氣勘探區(qū),勘探前景不樂觀。

      在開展對外合作的同時,遼東灣地區(qū)的自營勘探蓬勃發(fā)展。在全區(qū)地震解釋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認識到研究區(qū)漸新統(tǒng)東營組發(fā)育大型三角洲沉積,儲蓋組合配置良好,遼西凸起上的大型披覆背斜是最有利的聚烴圈閉[2]。根據(jù)這一新認識部署探井,相繼發(fā)現(xiàn)了錦州20-2、綏中36-1 和錦州9-3 大中型油氣田,同時證實了遼中凹陷是一個富烴凹陷。其中,1984 年發(fā)現(xiàn)的錦州20-2 油氣田,儲集層包括始新統(tǒng)—漸新統(tǒng)沙河街組碎屑巖、中生界火山巖和太古宇花崗巖,探明天然氣儲量144.00×108m3,是當時渤海海域最大的天然氣田,也是中國海域最早投產的凝析氣田;1987年發(fā)現(xiàn)的綏中36-1油田,位于遼西潛山帶中—北段的披覆背斜,以東營組的三角洲相砂巖為儲集層,油層物性好、厚度大,探明石油儲量3.02×108t,是渤海海域第一個億噸級大油田。

      通過對外合作,完成了大量地震、鉆井工作,二維地震測網覆蓋大部分海域,重點地區(qū)實現(xiàn)三維覆蓋,取得了豐富的地質資料,為日后的油氣發(fā)現(xiàn)奠定了扎實的資料基礎。與此同時,自營勘探在遼西凸起取得了海域油氣勘探的第一次重大突破,并相繼在歧口凹陷、渤南低凸起及黃河口凹陷獲得勘探發(fā)現(xiàn),累計探明石油儲量7.10×108t。

      2.3 以新近系為主的自營帶動合作階段(1995—2005年)

      1995 年開始,通過反復研究,逐漸認識到渤海海域的石油地質條件有別于周邊陸上油區(qū):渤海海域是渤海灣盆地古近系—新近系的持續(xù)沉降和沉積中心,不僅發(fā)育沙河街組烴源巖,還發(fā)育東營組烴源巖;新近系發(fā)育湖相泥巖蓋層,儲蓋組合配置好;斷層發(fā)育且晚期活動強烈,有利于淺層油氣成藏。開始形成以新近系為主要目的層,以富烴凹陷及周圍凸起為勘探對象的海域油氣勘探新思路。

      在新認識的指導下,通過自營勘探在石臼坨凸起相繼發(fā)現(xiàn)了秦皇島32-6、南堡35-2等新近系大油田,揭開了新近系大油氣田群發(fā)現(xiàn)的序幕。同時在凹陷區(qū)走滑斷裂帶的勘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黃河口凹陷中部南北向羽狀斷裂帶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渤中28-2S、渤中26-3、渤中29-4、渤中34-1S、渤中34-1N 等新近系油氣田。

      自營勘探在新近系的重大突破帶動合作方把勘探目的層由古近系和古潛山轉移到新近系,相繼發(fā)現(xiàn)了中國近海最大的油田——蓬萊19-3 油田,以及曹妃甸11-1、曹妃甸12-1、蓬萊9-1等大中型油田。

      這一階段自營勘探的另一重大進展是在遼東灣地區(qū)潛山和古近系獲得新一輪油氣大發(fā)現(xiàn):在遼西凸起發(fā)現(xiàn)當時渤海灣盆地最大的太古宇混合花崗巖油氣藏——錦州25-1S 油田;在遼中凹陷走滑斷裂帶上發(fā)現(xiàn)金縣1-1斷塊油田。

      該階段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斷層-砂體油氣運移“中轉站”成藏模式、臨界蓋層控制新近系成藏、凹陷-凸起油氣聚集的差異性規(guī)律等重要地質認識,發(fā)展了海域油氣成藏理論,有效指導了海域油氣勘探,累計發(fā)現(xiàn)7個大油田、17個中型油田,三級儲量近24.00×108t油當量(稠油為主),奠定了渤海油田上產3 000×104t的儲量基礎。

      2.4 多層系立體勘探階段(2006—2015年)

      隨著勘探程度增大,凸起上的淺層目標越來越少,勘探難度逐漸增大,新近系勘探陷入低谷??偨Y渤海海域的油氣成藏規(guī)律及勘探經驗,及時轉變勘探策略,以尋找規(guī)模優(yōu)質油氣田為指導思想,將勘探領域從凸起穩(wěn)定區(qū)轉向活動斷裂帶及凹陷區(qū),加強區(qū)域研究和整體解剖,開展多層系立體勘探,在盆地邊緣凹陷油氣、中深層輕質高產油氣、淺層重質油、潛山油氣勘探等多個地區(qū)和領域實現(xiàn)了新的突破[3]。

      通過建立古近系斷裂轉換帶油氣藏差異成藏模式,實現(xiàn)了渤中凹陷及其周圍區(qū)域中深層輕質油氣勘探突破,發(fā)現(xiàn)了秦皇島29-2 億噸級輕質高產油氣田群,展現(xiàn)了渤海中部海域油氣勘探向中深層轉變的良好前景。提出渤海海域具有波狀不規(guī)則油水界面和特稠油油藏模式,成功評價了旅大5-2N超重質油田,并建立特稠油熱采測試技術組合,實現(xiàn)產能新突破的同時,推動了一大批稠油油藏評價開發(fā)進程。2012年重新成功評價了蓬萊9-1 油田,首次在渤海海域發(fā)現(xiàn)中生界花崗巖潛山大型油田,是渤海海域潛山油氣勘探獲得新一輪重大突破的典型代表[3]。

      該階段強化了自營勘探力度,堅持以尋找優(yōu)質沉積體系、優(yōu)質儲集層和多目的層系相結合的立體勘探思路,提出了活動斷裂帶油氣差異富集理論、源-匯時空耦合控砂原理、花崗巖潛山優(yōu)質儲集層發(fā)育機理等重要認識,有效地指導了渤海海域的油氣勘探,發(fā)現(xiàn)了一批中等規(guī)模的優(yōu)質高產油氣藏。自營勘探儲量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歷史新高,累計新增探明石油儲量近12.00×108t。新發(fā)現(xiàn)的油田原油品質高,中—輕質油儲量增加,改變了渤海油田以稠油為主的儲量結構。2010年,渤海油田成功上產3 000×104t,為建成中國“海上大慶”做出了重要貢獻。

      2.5 精細勘探階段(2016年至今)

      隨著渤海油田勘探程度不斷提高,勘探新區(qū)持續(xù)減少,構造圈閉數(shù)量和規(guī)模持續(xù)下降,巖性地層圈閉和復合圈閉比例不斷增加,油氣勘探面臨日趨復雜的地質條件,勢必向中深層潛山、邊緣凹陷、巖性-地層油氣藏等領域拓展,精細勘探勢在必行。

      渤海油田從2016 年進入精細勘探階段以來,以尋找大—中型油氣田為目標,深入貫徹“價值勘探”理念,積極優(yōu)化勘探思路,對儲量增長和效益提升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2 個方面[4]:①在勘探成熟區(qū)以差異成藏分析指導重點靶區(qū)優(yōu)選和勘探層系調整,重視非主力層系,進而在遼東灣地區(qū)新近系發(fā)現(xiàn)了以錦州23-2 為代表的大中型油氣田,以一體化勘探帶動油田周邊拓展和油田內部挖潛,大幅提升油田經濟效益;②在勘探新區(qū)新領域加強邊緣凹陷研究,重視邊緣凹陷優(yōu)質烴源巖形成機理與分布預測,加強理論技術創(chuàng)新,保證勘探空間拓展,形成了隱性走滑斷層識別、中深層優(yōu)質儲集層形成機理與分布預測、斷-砂耦合控藏分析等多項適用于渤海海域復雜地質條件的勘探技術,并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3 勘探啟示

      20 世紀90 年代以前,受認識水平和技術條件等方面限制,渤海海域油氣勘探發(fā)現(xiàn)較少;1995 年之后,認識到渤海海域有別于陸上油區(qū)的獨特石油地質特征,提出一系列適用于渤海海域油氣勘探的地質認識,引領了渤海海域多輪次勘探突破。這些地質認識為渤海油田油氣的持續(xù)發(fā)現(xiàn)提供了理論指導,同時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油氣勘探理論,具有很好的推廣借鑒意義。

      3.1 淺層油氣運聚理論與新近系大型油氣田發(fā)現(xiàn)

      渤海海域新近系具有理想的儲蓋配置,是主要的儲集層系。由于新近系不能生烴且遠離油源,運聚條件是油氣成藏的核心因素。

      經過多年的勘探實踐,在對渤海海域大量成功與失利探井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斷層-砂體油氣運移“中轉站”模式運移油氣能力強、小斷層及走滑斷層運移油氣能力弱、地層-斷層組合關系控制油氣富集部位、臨界蓋層控制斷裂活動帶油氣田形成、圈閉匯油面積大小決定油氣田規(guī)模、主力油氣田展布可分為凸起與凹陷富集型和小凸起上的披覆背斜利于形成大油氣田7 項淺層油氣運聚認識,構成了淺層油氣運聚理論[5]。該理論體系對提高渤海海域淺層油氣勘探效果具有指導價值,并在勘探實踐中得到了驗證,助推渤海海域新近系勘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斷層-砂體油氣運移“中轉站”模式是淺層油氣運聚理論中最早(1995 年)提出的,也是最具里程碑意義的觀點。其核心內涵是斷層作為油氣運移的通道,除了與斷層自身特點有關外,還與斷層相配置的烴源巖內部砂體密切相關[6],大斷層只有與烴源巖內的砂體接觸,才能成為油氣運移的良好通道[7](圖3)。渤海海域經過20 多年的勘探實踐證明了該理論的科學性,相繼發(fā)現(xiàn)了渤中25-1S、渤中28-2S、渤中34-1、渤中19-4 等凹陷內新近系大油田。隨著中國東部裂陷盆地油氣勘探的深入,尤其是巖性-地層油氣藏勘探的發(fā)展,必將進一步證明其科學性和實用性。

      圖3 斷層-砂體油氣運移“中轉站”模式(據(jù)文獻[5])Fig.3.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transfer station”pattern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through fault-sand body(according to Reference[5])

      3.2 源-匯時空耦合控砂原理與古近系勘探突破

      儲集層預測難度大是制約渤海海域古近系中深層油氣勘探的主要問題,傳統(tǒng)單因素富砂理論儲集層預測在渤海海域勘探實踐中應用效果不佳,2004 年之前,因對該地區(qū)古近系優(yōu)質儲集層分布認識不明確,導致鉆探失利比例高達60%。

      2004 年以來,在渤海海域大量構造地質學、層序地層學和沉積體系研究的基礎上,認識到渤海海域活動斷裂帶的沉積作用受碎屑物質從源到匯整個過程的影響,提出了陸相斷陷盆地源-匯時空耦合控砂原理[8]。具體而言,物源區(qū)風化剝蝕產生的碎屑物質經過一系列的輸砂通道搬運后,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沉積下來,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源-匯時空耦合控砂體系[8]。一個完整的陸相斷陷盆地源-匯系統(tǒng)包括山地、溝谷、坡折和湖盆4大地貌要素的相互作用。

      應用源-匯時空耦合控砂原理提出砂體預測新思路,活動斷裂帶內只要存在源-匯時空耦合控砂體系,就發(fā)育砂巖富集區(qū)。在大量區(qū)域研究基礎上,系統(tǒng)總結并建立了渤海海域陸相斷陷盆地8 種富砂型源-匯體系[8-9](圖4),有效指導了渤海油田中深層勘探實踐,古近系儲集層預測成功率由40%提高至85%,發(fā)現(xiàn)了秦皇島35-2(盆緣斷裂墻角式源-匯體系)、錦州25-1(盆緣斷裂同向消減式源-匯體系)、秦皇島29-2E(盆緣斷裂走向斜坡式源-匯體系)、墾利10-1(盆緣斷裂溝谷式源-匯體系)、旅大6-2(盆緣走滑斷裂源-匯體系)等大中型優(yōu)質油氣田,支撐了渤海油田的持續(xù)高效勘探。

      圖4 渤海海域8種富砂型源-匯體系發(fā)育模式(據(jù)文獻[8])Fig.4.Eight models for sand-rich source-sink system in Bohai Sea(according to Reference[8])

      源-匯時空耦合控砂原理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陸相斷陷盆地沉積儲集層預測理論和技術體系,提高了渤海油田中深層油氣勘探的成功率,在中國近海乃至整個中國東部陸相斷陷盆地都具有很好的推廣應用價值。

      3.3 疊合走滑斷裂帶油氣成藏機理與郯廬斷裂帶油氣大發(fā)現(xiàn)

      郯廬斷裂帶是渤海海域重要的油氣富集帶,該斷裂帶發(fā)現(xiàn)的石油儲量占渤海海域總石油儲量的60%以上[10]。渤海油田圍繞郯廬斷裂帶進行的多輪次勘探表明,不同構造油氣貧化與富集差異特征明顯,油氣成藏主控因素尚不明確?;趯Σ澈:S虔B合走滑斷裂帶的系統(tǒng)分析,開展深入研究,形成以下3 項重要認識,有效指導了渤海海域走滑斷裂帶油氣勘探。

      芥菜:芥菜葉黃素和維生素K含量極高,另外也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B族、維生素C和維生素D、胡蘿卜素和膳食纖維。

      (1)提出大型疊合走滑斷裂帶油氣藏形成機理及其控藏機制,指明郯廬斷裂帶大—中型油田勘探方向。通過開展多應力疊合效應下走滑斷裂構造類型與演化特征研究,提出穩(wěn)定克拉通裂陷背景下雙動力控制的大型疊合走滑斷裂體系概念,建立多期、多向、多應力疊合走滑斷裂發(fā)育模式,根據(jù)斷裂的優(yōu)勢展布特征及走滑作用強弱,將渤海海域劃分為5 大疊合走滑區(qū),突破了渤海海域“西部伸展、東部走滑”的傳統(tǒng)認識。在多年勘探實踐基礎上,對走滑轉換帶的類型、分級、動力學機制進行分析,提出復雜疊合走滑斷裂帶“增壓轉換控圈閉、斷-砂耦合控運移、壓扭斷裂控保存”的控藏機制[11]。根據(jù)走滑斷裂轉換帶內的應力狀態(tài)可將其分為增壓型轉換帶和釋壓型轉換帶,其中增壓型轉換帶對大—中型油氣田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具體而言,增壓型轉換帶的局部應力狀態(tài)表現(xiàn)為擠壓收斂,易形成背斜類大型圈閉;主走滑斷裂附近發(fā)育一系列調節(jié)斷裂控制轉換帶內油氣運移,斷層-砂體耦合程度控制油氣充注強度;主走滑斷裂具有擠壓性或壓扭性特點,能夠起到側向封堵作用,轉換帶壓扭強度控制了油氣富集程度[12]。應用該控藏機理成功指導,并發(fā)現(xiàn)了復雜走滑斷裂帶增壓型轉換帶發(fā)育的的旅大21-2、旅大6-2、墾利9-1 等大中型油田,證實增壓型轉換帶是郯廬斷裂帶大中型油氣田形成的主要場所[11](圖5),復雜走滑斷裂帶勘探成功率由22%提高到54%。

      圖5 渤海海域走滑轉換帶與主要大中型油氣田分布(據(jù)文獻[11])Fig.5.Strike-slip transition zones and main large-middle oil and gas fields in Bohai Sea(according to Reference[11])

      (2)建立疊合走滑斷裂帶中生界花崗巖“早期左旋成山—中期右旋成儲—晚期快速成藏”的潛山成藏機制,發(fā)現(xiàn)中國最大中生界花崗巖潛山油田。中國東部走滑斷裂帶廣泛分布中生界花崗巖,但是其“成山—成儲—成藏”機制不明確,長期以來油氣勘探無重大突破。通過開展復雜走滑斷裂帶中生界花崗巖成藏機制研究,創(chuàng)建了中生代左旋走滑斷裂控制下的巖漿同構造侵位成巖模式,發(fā)現(xiàn)了渤海海域單體規(guī)模最大的花崗巖侵入體蓬萊9-1,面積達110 km2。提出新生代右旋走滑斷裂改造下的潛山“巖性-斷裂-古地貌”復合控儲機制,建立花崗巖儲集層垂向分帶模式,發(fā)現(xiàn)了潛山鞍部大規(guī)?;◢弾r儲集層。建立了疊合走滑斷裂帶潛山晚期快速成藏機制,明確了受儲集層分帶控制的似層狀油藏模式[12-13](圖6)。上述認識成功指導了蓬萊9-1 油田的高效勘探評價,探明石油儲量超過2.00×108t,成為中國最大的中生界花崗巖潛山油田,打破了外國石油公司歷經15 年研究認為沒有商業(yè)價值的論斷;同時也豐富了潛山石油地質理論,對類似地區(qū)的花崗巖潛山勘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圖6 蓬萊9-1中生界花崗巖潛山油田油藏模式(剖面位置見圖1,據(jù)文獻[12])Fig.6.Reservoir model of Penglai 9-1 Mesozoic granite buried hill oilfield(profile location is shown in Fig.1 and according to Reference[12])

      (3)傳統(tǒng)認為,渤海海域盆緣殘留凹陷面積小,其烴源巖埋藏淺且剝蝕強,難以大規(guī)模生烴,勘探潛力有限。疊合走滑斷裂帶控制的盆緣凹陷分布面積在渤海海域占比38%,資源量僅占2%[14],極大限制了渤海海域油氣勘探的拓展。在深化湖盆生烴機制與潛力研究的基礎上,開展復雜走滑斷裂帶對盆緣殘留凹陷控型—控烴雙重作用研究,提出“湖盆咸化—地殼減薄—走滑改造”3 個因素聯(lián)合控制的淺盆成烴新認識,重新評估結果顯示盆緣凹陷資源量大幅增長約5.7倍[14]。經過勘探實踐,在秦南凹陷、廟西凹陷、萊州灣凹陷、遼西凹陷等邊緣凹陷都獲得了包括秦皇島29-2、蓬萊15-2等油田在內的億噸級發(fā)現(xiàn),展現(xiàn)了盆緣凹陷巨大的勘探潛力,有效拓展了渤海海域勘探新領域。

      3.4 “兩高一優(yōu)”深層天然氣富集機理與渤中19-6潛山重大突破

      渤海灣盆地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典型的油型盆地,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氣田均為中小型氣田,能否形成大型氣田存在較大疑問。從天然氣成藏動力、蓋層和儲集層發(fā)育條件等方面展開研究認為,渤中凹陷深層具備形成大型氣田的基礎條件[15],提出渤中凹陷“兩高一優(yōu)”深層天然氣富集機理:烴源巖晚期快速成熟高強度生氣是基礎,區(qū)域性巨厚超壓泥巖蓋層高效保存是保障,大規(guī)模優(yōu)質儲集體發(fā)育是關鍵。

      渤中凹陷是渤海海域現(xiàn)今埋深最大、地溫最高的區(qū)域,基于烴源巖地球化學特征研究和熱模擬實驗,提出了渤中凹陷湖相烴源巖高熟生氣機理。渤中凹陷深層天然氣以干酪根裂解氣為主,湖相Ⅰ—Ⅱ型干酪根生氣潛力可達烴源巖生烴潛力的38%,天然氣資源量提高顯著,具備形成大型氣田的資源基礎[16]。

      天然氣分子小、重量輕、極易運移和逸散的特點決定其對蓋層的要求更為嚴苛。渤海海域天然氣成藏“被子”模式認為,渤中凹陷東營組和沙河街組廣泛分布的大套湖相超壓泥巖蓋層像“被子”一樣蓋在富生烴凹陷之上,控制天然氣在其下運聚成藏[14](圖7)。

      圖7 渤中19-6凝析氣田高效保存體系(剖面位置見圖1)Fig.7.Efficient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 system of Bozhong 19-6 condensate gas field(profile location is shown in Fig.1)

      優(yōu)質儲集體是大型氣田形成的關鍵。渤中凹陷東營組超壓蓋層埋深較大,一般超過3 000 m,其下伏儲集體包括沙河街組陸相碎屑巖、基巖潛山等[17-19]。潛山儲集性能受埋深影響較小,在巖石類型、應力改造和流體溶蝕的控制下,潛山風化殼及內幕裂縫大量發(fā)育[20],形成大型優(yōu)質儲集體,為深層天然氣富集成藏提供了儲集條件。

      新認識推動渤海海域天然氣勘探轉向深層,發(fā)現(xiàn)了渤中19-6 大型花崗巖潛山凝析氣田,探明儲量3.00×108t 油當量,其中天然氣超過1.00×1012m3。渤中19-6 大型凝析氣田的發(fā)現(xiàn),證實渤中凹陷深層天然氣資源豐富,奠定了渤海海域天然氣戰(zhàn)略接替地位,同時也為環(huán)渤中凹陷深層天然氣勘探提供了理論指導,對傳統(tǒng)油型盆地尋找大型氣田具有借鑒意義。

      4 結論

      (1)渤海海域油氣勘探主要經歷了5 個階段:以凸起潛山為主的早期探索階段(1965—1979 年)、以古近系為主的對外合作階段(1980—1994 年)、以新近系為主的自營帶動合作階段(1995—2005 年)、多層系立體勘探階段(2006—2015 年)和精細勘探階段(2016年至今)。

      (2)渤海海域深層天然氣資源潛力巨大,渤中19-6 大型凝析氣田的發(fā)現(xiàn)是渤海海域深層天然氣勘探的重大突破,開辟了渤海海域天然氣勘探新局面。

      (3)50 多年來,渤海油田的勘探實踐證實,地質認識的創(chuàng)新是油氣高效持續(xù)發(fā)現(xiàn)的保障。淺層油氣運聚理論、源-匯時空耦合控砂原理、疊合走滑斷裂帶油氣成藏機理、“兩高一優(yōu)”深層天然氣富集機理等認識,為渤海油田多輪次勘探突破提供了理論指導,同時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油氣勘探理論,具有很好的推廣借鑒意義。

      猜你喜歡
      渤中潛山渤海
      渤海大學作品精選
      聲屏世界(2022年17期)2022-12-18 01:42:44
      安徽潛山:“田管家”授技術
      古皖之源,“皖”美潛山
      云南畫報(2020年12期)2021-01-18 07:19:24
      渤海灣盆地渤中凹陷探明全球最大的變質巖凝析氣田
      礦產勘查(2020年5期)2020-12-19 18:25:11
      渤中34-9油田古近系火山巖巖相特征與分布預測
      渤中26-3油田擴建項目主電站選型設計
      中國修船(2020年3期)2020-07-09 10:45:56
      “烈焰”,在渤海邊燃燒
      渤中X油田沙一段生物碎屑白云巖井場識別方法
      錄井工程(2017年4期)2017-03-16 06:10:28
      遼代“斡魯朵”內的渤海人移民
      烏馬營潛山石炭-二疊系油氣成藏條件研究
      仁怀市| 绥阳县| 蒙自县| 泰宁县| 濮阳市| 梅河口市| 栾川县| 淮阳县| 沧源| 井陉县| 贵德县| 永安市| 庆云县| 文水县| 三江| 科技| 河东区| 洛南县| 富顺县| 合山市| 阜平县| 宁海县| 宝坻区| 奇台县| 邓州市| 栖霞市| 诏安县| 安仁县| 南汇区| 北安市| 虹口区| 鄂伦春自治旗| 綦江县| 永善县| 九龙坡区| 阜城县| 呼和浩特市| 龙山县| 建湖县| 周至县| 潞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