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暑假,學校組織了一次游學。這是她第一次出國,坐在飛機上,天高云闊,她動了去國外讀書的心。
她跟爸媽說的時候,爸媽沒有當場答應也沒有當場拒絕,只說:“我們再商量一下?!?/p>
這讓她隱隱不安,也有一種很深的委屈感:不是你們從小鼓勵我去勇敢追求的嗎?
也許是看出了她的真誠,爸媽很快就配合了她的步伐。上課之外,她每天都去機構補習英語。
漸漸地,周圍親戚都知道她要出國讀書了,好多人會向她爸媽問長問短:“一個女兒你們也舍得呀?”“你們不怕她不回來嗎?”
每一次聽到人家說“養(yǎng)兒防老”,爸媽都會第一時間反駁,表達對這種觀點的不認可。
她很感激,也隱隱地感到內(nèi)疚。她想起央視那些公益廣告,想起那些青燈下苦等的身影、放冷的飯菜。再到培訓班下課后,她竟然不敢看爸爸的臉——是的,鬢邊隱現(xiàn)的銀絲,像淚光。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fā)生了:從小很疼她的外婆被查出直腸癌。整個天都像要翻了過來。媽媽為了外婆的病情奔波,毅然把外企的高薪工作辭了,找了份離家近的工作以便照顧外婆;爸爸工作之余承擔了所有家務,還要照顧她,每天送她去補習,像是瞬間就憔悴了下來。
她仿佛看到了爸媽的未來:等他們老了之后,她也有了自己的家庭,陪伴不了他們,萬一哪天他們像外婆一樣暈倒……
我終于“嗤”一聲笑了出來,揶揄她:“想象力真豐富?!?/p>
為什么劇情這么悲催,父母不是在苦等,就是突然生病了呢?他們是行動不便的老人嗎?是心智未開的孩子嗎?為什么不可能是你去外地、外國讀大學,他們一下子就自由了:不用做飯了,周末可以安排活動了。又或許,父母以前也像你一樣憧憬遠方,幻想著生活在別處。能在其他的城市、國家一年小住幾個月,再回自己家待著,是多么美好的事兒。
關于地理距離,是一代比一代縮短了。
冰心遠渡重洋留學的時候,要先坐2天2夜的火車到上海,等了12天才等到船期,海船先到日本,再到美國,一走半個月……但這條路我們現(xiàn)在只需要花12小時。
“父母在,不遠游”,那是因為在古代,你可能嫁到另一個村子,就一生一世沒有與父母相見的機會。到了現(xiàn)代,什么是“遠”,需要重新衡量。
何況“不遠游”后還跟了一句“游必有方”,你不是順水漂流,你是去求學,將來還可能工作、戀愛、結婚、生子,這就是你的“方針”。
容我再大膽說一句:父母,不是也不應該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人際關系。
父母、子女、子女的子女……像流淌向前的河流,每一代人的終點是下一代人的起點,跨越山川,灌溉沃野,奔騰入海。
如果為了父母而不遠游,不遠學,不遠嫁,就像果實落地,總在母樹旁邊——那么,哪里還有位置來給新的小樹長大呢?
我從來不迷信什么“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我認為發(fā)展的可能性、生活便利、醫(yī)療進步等,才對人有意義。很多都是聳人聽聞,說多少空巢老人在豪華的養(yǎng)老院里哭。難道一家數(shù)口在破舊的老屋里陪著一起哭,眼淚就因此變甜嗎?
退一萬步講,你也想得太早了。你的父母才40多歲。到他們需要你陪,還有30年時間。
而30年后,你不知道自己有多么美好的未來,國家會發(fā)展到什么程度,而醫(yī)療技術又將取得怎樣的進步……
需要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嗎?
我一個朋友講給我的,他說他當年離開農(nóng)村到城里,他母親哇哇大哭,擔心以后地沒人種了。后來,他在城里立下腳,把父母接過去養(yǎng)老。
他的女兒大學畢業(yè)后留在上海,他的老婆不愿意,怕她在外地受欺負,覺得老家也很好。后來他老婆病了,當?shù)蒯t(yī)院對那病束手無策,女兒把她接過去,在上海治好了。
到現(xiàn)在,他的外孫女兒想留洋——他們?nèi)胰水惪谕暎喝ァ?/p>
他們愿意放飛兒女如白隼,看白隼漸漸地消失于青天之上。
你真的不一定會回來。
那永遠在父母身邊乞求庇護的,是麻雀——你的父母,一定不會望子女成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