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文 閆海鋒 丘立杭 黎正英 陳榮發(fā) 范業(yè)賡 羅霆 鄧宇馳 周忠鳳 吳建明
摘 要:近年種植甘蔗的成本越來越高,種蔗經濟效益日益減少,導致甘蔗種植面積連年下降,影響我國食糖的安全穩(wěn)定。推廣甘蔗間作套種技術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單位經濟效益行之有效的途徑。現甘蔗間作套種西瓜技術在全國已有大面積的推廣,本文對甘蔗間作套種西瓜的示范推廣情況、種植模式、經濟效益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tǒng)性的綜述,為今后推廣該技術及優(yōu)化栽培管理措施提供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甘蔗 間套種 西瓜 栽培模式
中圖分類號:S533?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f Planting Modes of Sugarcane Intercropping with Watermelon
ZHOU Huiwen1, YAN Haifeng1, QIU Lihang1, LI Zhengying2,
CHEN Rongfa1, FAN Yegeng1, LUO Ting1, DENG Yuchi1,
ZHOU Zhongfeng1, WU Jianming1
(1Sugarcane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Sugarcane Genetic Improvement/ Key Laboratory of Sugarcane Biotechnology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Guangxi),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 2 College of Agricultur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increasing cost and diminishing benefits of sugarcane planting has led to decrease in sugarcane-planting area, and thus has influenced the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sugar. To popularize the technology of sugarcane intercropping with watermel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benefits. At present, this technology has been extended in a large area in China.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situation of demonstration and promotion, planting mode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sugarcane intercropping with watermelon, hoping to provide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promotion of this technology and optimization of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ugarcane; intercropping; watermelon; planting modes
甘蔗是我國重要的糖料作物和能源作物[1-2],常年種植面積占我國糖料作物種植面積的85%以上,產糖量占食糖總產量的90%以上。近幾年食糖已被列為我國戰(zhàn)略儲備物資,因此甘蔗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對我們工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重要戰(zhàn)略意義。但目前甘蔗的種植普遍面臨著農資物資濫用、土地及人工成本逐漸增高的問題,這導致了種蔗單產不高,經濟效益降低,農戶種蔗積極性下降,甘蔗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因此,探討如何提高種植甘蔗經濟效益,合理利用土地面積對緩和上述矛盾,促進我國蔗糖業(yè)健康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推廣間作套種技術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單位經濟效益行之有效的方法。間作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按一定比例分行或者分帶種植生育期相近的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其優(yōu)點是在面積不變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并能按照不同作物植株和群落的形態(tài)差異,使作物群體高矮相錯,形成波式群體結構,最大化地利用空間結構和光照條件,充分發(fā)揮作物的共生、互補和群體特性[3-6]。套種則是利用不同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在同一塊土地播種不同作物,錯開空間競爭期,充分利用空間及土地空閑時間的種植方式[7]。無論是間作還是套種,二者都是對于空間和時間的有效利用,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經濟效益的有力措施。因此近些年甘蔗間作套種其他作物的技術措施已經漸漸在各地推廣,目前甘蔗主要與花生、大豆、南瓜、西瓜、甜瓜等作物進行間作套種栽培[8]。其中甘蔗間作套種西瓜技術在廣西及全國其他地區(qū)已有較大面積的推廣應用,該技術既能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和使農戶增產增收,又能實現地膜、水、農藥、化肥等資源以及田間管理的共享,建少水肥流失,充分利用了土地及光熱資源[9]。
雖然該技術在中國由南至北有較大面積的推廣應用,但目前還未有綜述總結概括該技術的綜合推廣情況,因此本文對甘蔗間作套種西瓜的示范推廣情況、種植模式、經濟效益以及管理措施進行系統(tǒng)性的綜述,為今后推廣甘蔗間作套種西瓜與優(yōu)化栽培管理措施提供依據和參考。
1 甘蔗間套種西瓜模式分析
1.1 新植蔗間套種西瓜
據調查發(fā)現,新植蔗間套種西瓜每隔3~5行甘蔗種植一行西瓜,主要有行間種植西瓜和甘蔗種植行上種植西瓜兩種方式。甘蔗行上種植西瓜比甘蔗行間種植西瓜對于甘蔗分蘗影響比較大,進而影響到甘蔗有效莖(圖1)。新植蔗間套種西瓜時,甘蔗先下種,行距120 cm,隔3行甘蔗種植一行西瓜,中間3行甘蔗行可留出來方便日后田間的管理。西瓜株距在1.5~2 m,預留足夠的空間給西瓜蔓枝,在甘蔗種植行上直接挖定植小坑,把瓜苗定植于坑內,淋足定根水,定植后采用小拱棚覆蓋地膜,對瓜苗進行避寒保護。一般每公頃定植12000株西瓜,每公頃播11250~15000株蔗種。在云南芒市,采取寬窄行種植,12月15日同時種植甘蔗和西瓜[10],純效益可達45645元/hm2。西瓜為耐熱性作物,要求有較高的溫度[11],因此偏北方地區(qū),一般選擇在大棚內進行甘蔗套種西瓜。如安徽鳳臺縣[12]、北京昌平區(qū)溫度較南方低,因此甘蔗套種西瓜方式一般在溫室進行,此時西瓜和甘蔗皆定植于1-2月,西瓜選用適宜早春溫室種植的中小型品種,定植后澆足水并覆膜,西瓜于“五一”前后收獲,年經濟效益高達每公頃產值11.16~14.08萬元[13]。也有地區(qū)如豫東和豫南地區(qū),西瓜與甘蔗種植時期稍晚,西瓜在2-3月大棚育苗,3-4月與甘蔗一同種植,6月西瓜收獲上市,10月甘蔗成熟砍收[14-15],綜合經濟效益19.5萬元/hm2。
1.2 宿根蔗間套種西瓜
據調查發(fā)現,宿根蔗間套種西瓜,甘蔗行間粉碎(間隔2~4行),在行間挖定植小坑,把瓜苗定植于坑內,淋足定根水,定植后采用小拱棚地膜覆蓋(圖2)。一般用宿根蔗間套種西瓜時,西瓜在宿根蔗砍收后,且溫度高于10 ℃時即可栽種[16]。但近年來宿根蔗間套種西瓜效益不如新植蔗間套種,因此目前采用宿根蔗間套種西瓜模式的地區(qū)較少。
2 管理措施
2.1 合理施肥
施用化肥相對于不使用化肥更能產生明顯的增產效益。陳燕麗等[17]研究表明在進行甘蔗間套種西瓜的地塊上施肥,西瓜和甘蔗的產量均高于不施肥的地塊。黃貴琴和陳金洪[18]選取兩塊土壤肥力相同的地塊,采用“甘蔗間套種西瓜”模式進行系統(tǒng)施肥與常規(guī)施肥對比試驗。系統(tǒng)施肥的地塊依次進行了基肥、提苗肥、促蔓肥和功瓜肥等肥料的科學施用,常規(guī)施肥則按大田習慣性施肥方法施用。結果表明,經過系統(tǒng)施肥的西瓜比習慣施肥提早10 d收獲上市,并且西瓜和甘蔗每公頃平均分別增產21.7%、10.6%,純收入增加53.4%。一般來說,盡可能施用生物有機肥,對提升瓜果品質和土壤質地都有良好作用。
2.2 合理密植
甘蔗間作套種西瓜技術因地制宜,根據具體的土地和管理水平選擇定植的甘蔗和西瓜植株數目。一般來說,管理水平越高,可適宜增大種植密度,以西瓜和甘蔗不互相爭搶養(yǎng)分為前提。按照甘蔗間套種西瓜行數的不同,西瓜可定植株數在2250~12000株/hm2不等[19-20],甘蔗則按種植習慣決定具體下落芽數。
2.3 品種選擇
根據具體種植生態(tài)環(huán)境選擇適宜的品種是保證經濟效益的基礎。在廣西地區(qū),可選擇高產高抗,宿根性良好,含糖量高的甘蔗品種,如“桂糖42”、“桂糖46”和“桂柳05-136”等。北方地區(qū)可選擇本地培育出的品種,比如北京地區(qū)有選用“冀蔗一號”做種[13];或從別處購買蔗種,如豫南地區(qū)從南方購買新臺糖22號作為蔗種[14]。對于大多數地區(qū),西瓜品種的選擇方向大多選擇抗旱,耐低溫,瓜形適中,高產優(yōu)質,以及早發(fā)早熟的品種,早發(fā)早熟品種可以保證提早收獲上市,不與甘蔗爭搶養(yǎng)分。各地主要選擇本地主栽,有市場競爭力的西瓜品種種植,在廣西可供選擇的西瓜品種有黑美人、小麒麟西瓜、廣西3號,桂系一號等主栽品種[21]。一般西瓜選擇嫁接苗栽培,西瓜嫁接苗可預防西瓜枯萎病,能重茬栽培,是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技術方法,選擇葫蘆、瓠子等不同作物輪換作砧木進行嫁接[21]。
2.4 其余管理措施
覆膜技術可以保濕保溫,防止雜草生長過往。已有前人對甘蔗間套種西瓜技術的覆膜方式進行研究。研究表明,采用甘蔗全膜覆蓋間套種西瓜可提質增效,比普通膜半覆蓋處理的77100 kg/hm2的甘蔗產量增產39.11%,達107250kg/hm2,每公頃地凈增產值8685元[22]。
北方地區(qū)可采用“三膜一苫”的保溫栽培技術,即是早春定植后進行地膜覆蓋,地膜可以增溫保墑、促進根系生長;搭小拱棚使用農膜覆蓋,利用農膜透光性強、增溫保濕等優(yōu)點,促進植株生長發(fā)育;再在小拱棚上外蓋草苫,達到夜間防風防寒、保濕防凍、提高棚溫等目的,苫上再加蓋一層農膜以免雨淋草苫、壓塌拱棚[15]。此外,需要根據各地的栽培情況,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收獲。對于在北方種植的甘蔗需要適時采收。在南方甘蔗可從10月采收至第二年2月,但甘蔗不耐低溫,受凍害后品質貶低失去價值,因此北方地區(qū)一般10月上旬開始采收上市,初霜期前采收完畢[12]。做好病蟲害綜合防治、西瓜整枝壓蔓,授粉坐瓜等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3 甘蔗間作套種西瓜優(yōu)勢
大多數情況下,西瓜與甘蔗定植時間非常相近,多在年初至早春時節(jié)定植。西瓜生育期較短,甘蔗僅生長到30 cm左右時,西瓜便可收獲上市,西瓜生長時甘蔗不會對西瓜造成遮擋,因此期間西瓜可充分吸收陽光和水分,西瓜收獲后也不會爭搶甘蔗養(yǎng)分對甘蔗產量造成影響,一般西瓜與甘蔗共生時間為65~70 d為宜?;诖耍收衢g套種西瓜技術值得大力推廣,結合前人研究,該技術優(yōu)點概括如下。
推廣甘蔗間套種西瓜技術可顯著提高經濟效益,使原本“一年一收”的蔗田發(fā)展成“一年兩收”;在不影響甘蔗產量的前提下多收獲西瓜,將多收獲的農作物轉化為經濟效益。一般來說,甘蔗地間套種西瓜可使每公頃地收獲西瓜22.5 t以上,按市價相當于75 t甘蔗的產值[23]。根據各地推廣情況來看,采用甘蔗間套種西瓜技術產生的經濟效益顯著高于只種植甘蔗的經濟效益。目前廣西多地已推廣該技術。河池市大石山區(qū),只種植甘蔗的蔗田純收入只有4992元/hm2,推廣甘蔗間套種西瓜技術后純收入達50469元/hm2[19]。扶綏縣山圩鎮(zhèn)推廣該技術后,農戶年增收2100元[11]。其余地方如芒市,純效益也可達約45000元/hm2。在北方推廣該技術,可獲得更高的產值和經濟效益。豫東地區(qū)甘蔗間套種西瓜綜合經濟效益達195000元/hm2[15];北京昌平區(qū)每公頃采收西瓜上萬個,采收甘蔗約80000根,西瓜和甘蔗分別按20元/個和20元/根計算,每公頃產值達1500000元[13]。此外,甘蔗間套種西瓜,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抵制了雜草的過快生長,并且可以共享病蟲害的防治措施及田間管理措施[11],從而能減少了農資、藥劑和人工的開支,因此間接也提高了經濟效益。
一直以來,為了追求甘蔗高產,甘蔗種植存在濫施化肥、農藥的現象,再加上我國蔗地普遍連作,久而久之造成了土壤鹽堿化,板結退化,理化性質下降,重金屬和有毒元素積累,對農作物品質有不良影響。甘蔗間作套種西瓜可培養(yǎng)土地肥力。西瓜生長期短,在收獲西瓜后會有瓜蔓葉片殘留于地里,這可以作為有機質肥料,改良土壤理化性質和微生物菌群,達到種地養(yǎng)地的目的[24]。李錦蓮[25]對扶綏縣甘蔗間套種西瓜的土壤地力進行了連續(xù)3年的調查,結果表明土壤有機質、速效磷、速效鉀、全氮等養(yǎng)分含量逐年提高。
甘蔗間作套種西瓜作為一種全新的栽培模式在北方地區(qū)推廣時間短,因此可以滿足采摘游客獵奇的心理,達到科普教育,滿足群眾精神文明的需求[13]。
參考文獻
[1]? ? ? Li Y R. China:an emerging sugar super power[J]. Sugar Tech, 2004, 6(4): 213-228.
[2]? ? ?李楊瑞,楊麗濤.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甘蔗產業(yè)和科技的新發(fā)展[J].西南農業(yè)學報,2009,22(5): 1469-1476.
[3]? ? ?藺芳,劉曉靜,童長春,等.間作對不同類型飼料作物光能利用特征及生產能力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9,30(10):3452-3462.
[4]? ? ?艾鵬睿,馬英杰,馬亮.干旱區(qū)滴灌棗棉間作模式下棗樹棵間蒸發(fā)的變化規(guī)律[J].生態(tài)學報,2018, 38(13):4761-4769.
[5]? ? ? Liu T D, Song F B. Maize photosynthesis and microclimate within the canopies at grain-filling stage in response to narrow-wide row planting patterns. Photosynthetica, 2012, 50: 215-222.
[6]? ? ?張建華,馬義勇,王振南,等.間作系統(tǒng)中玉米光合作用指標改善的研究[J]. 玉米科學,
2006,14(4):104-106.
[7]? ? ?肖衛(wèi)華,羅友興,李自衛(wèi),等.玉米套種蘇子模式的優(yōu)點及栽培技術[J]. 現代農業(yè)科技,
2011(1):86.
[8]? ? ?何洪良,唐利球,廖韋衛(wèi),等.我國甘蔗間套種花生研究進展[J]. 中國熱帶農業(yè),2020(1):
72-74.
[9]? ? ?唐紅琴,汪淼,方鋒學,等.我國甘蔗間種不同作物的研究進展[J]. 中國糖料,2012(4):
65-69+78.
[10]? ?李成寬,李朝正,孟愛寶,等.甘蔗間套種試驗效益分析[J]. 中國糖料,2016,38(3):24-
25.
[11]? ?梁萬堅.甘蔗間種西瓜栽培技術[J].農家之友(理論版),2009(5):24-25.
[12]? ? 田學飛.大棚西瓜套種甘蔗種植技術[J].河南農業(yè),2018(20):17-18.
[13]? ? 陳明遠,齊長紅,陳加和,等.北京地區(qū)甘蔗套種西瓜種植模式[J].蔬菜,2019(9):50-51.
[14]? ? 劉亞偉.豫南地區(qū)西瓜甘蔗套種技術[J].河南農業(yè),2013(3):42.
[15]? ? 軒青霞.豫東地區(qū)早熟西瓜與甘蔗間作套種技術[J].河南農業(yè),2019(13):53.
[16]? ? 黃艷紅,梁善恒,陳錦朝,等.甘蔗——西瓜間套種技術[J].農技服務,2014,31(10):50.
[17]? ? 陳燕麗,蘇天明,蘇利榮,等.甘蔗套種西瓜、大豆的效益[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7, 45
(7): 133-135.
[18]? ?黃貴琴,陳金洪.甘蔗套種西瓜施肥對比試驗[J].廣西農業(yè)科學,2006(4):412-413.
[19]? ?韋目闊,岑東亮,韋健,等.春西瓜套種甘蔗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2009(5):39-40.
[20]? ?李琛.甘蔗套種西瓜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熱帶農業(yè),2009(3):61-62.
[21]? ?梁莉. 扶綏縣甘蔗間種西瓜高效栽培技術[J].南方園藝,2011,22(2):39-40.
[22]? ?張慧娟,唐照峰.甘蔗與西瓜間套作全膜覆蓋雙壟溝種植效應及配套技術[J]. 廣西農學
報, 2010, 25(6): 29-31.
[23]? ?黃福先.甘蔗地間種西瓜效益高[J].科學種養(yǎng),2010(6):18.
[24]? ?朱秋珍,劉曉燕.甘蔗套種春西瓜的效益及其配套栽培技術[J]. 中國糖料,2012(4):40-
42.
[25]? ?李錦蓮. 扶綏縣甘蔗間種西瓜生產發(fā)展策略探討[J]. 廣西農業(yè)科學,2010,41(9):1022-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