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艷
(外交學院 基礎教學部,北京 100037)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公共必修課,是將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度結合的課程。講好《綱要》課,守好主陣地,首先要求授課教師對《綱要》教學的基本問題有正確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黨史、世情,增強大學生愛國主義的自覺性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新中國成立后,部分高校開設《新民主主義論》課程,并規(guī)范了該課程的講授重點。1953年6月,《新民主主義論》改為《中國革命史》。1956年,高教部對《中國革命史》的授課對象、學分、授課內容進行了調整,但隨后《中國革命史》被《馬列主義基礎》取代。1961 年 4 月,教育部出臺 《改進高等學校共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意見》,要求高校開設 《中共黨史》課程。1966年后,高校思政課或被迫停開,或處于非正常狀態(tài)。高考制度恢復后,高校重新開設《中共黨史》課程,教學內容、目標也得到了重新設定。1985 年 8 月,中共中央發(fā)出 《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之后《中共黨史》改為《中國革命史》,并對授課對象、課時、授課內容、基本目標予以規(guī)范。黨的十五大召開后,《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概論》代替《中國革命史》。
2005年,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奠定高校思政課程基本格局?!吨袊F(xiàn)代史綱要》成為高校思政課必修課程,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也于2006年開始在高校推廣。在構建高校思政課程體系同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2008年,“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高校思政課改革進入學科建設、教材建設、師資建設、領導機制建設的系統(tǒng)建設時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部署,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方案,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親自主持召開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毒V要》課程改革迎來又一個春天。在指導思想上,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在教學內容上,增加十八大以來的新情況、新目標、新階段,教材隨之升級到2018年版;在教學理念、方法技術上,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2020年12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開2020年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現(xiàn)場推進會,對推動新發(fā)展階段學校思政課高質量發(fā)展進行部署?!毒V要》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也將邁入新階段。
在基本掌握《綱要》發(fā)展歷史基礎上,要進一步明確課程的性質與功能,這直接決定著教學內容的安排與教學方法的使用。因此,為《綱要》課進行精準定位是課程教學首先面對的基本問題。從學科歸屬講,《綱要》課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從課程功能講,《綱要》課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具體來說,授課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綱要》教學中的指導性地位,在新時代、新發(fā)展階段,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習近平的歷史觀統(tǒng)領《綱要》課教學,全面貫徹落實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牢固樹立思想政治教育意識,以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和共產主義信仰;把握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主題主線,將歷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學有機結合,堅持學理性和政治性的統(tǒng)一,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針對性。
《綱要》課程在不同階段的調整變化體現(xiàn)了不同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建設任務、理論創(chuàng)新和主流思潮的變遷,但課程的性質、功能沒有發(fā)生根本性變化,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指導地位沒有變化。授課教師應當立足《綱要》課程的性質、功能,依據(jù)思政課教學基本規(guī)律和當代大學生特點,進行教學活動,如果偏離了這個中心,就抹殺了《綱要》課程設立的價值和意義。
《綱要》課程的教學目標、主題主線和教學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既體現(xiàn)著黨的思想理論和社會主義實踐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也體現(xiàn)著我們對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因此,應當在時代變遷中動態(tài)把握《綱要》課程的具體目標、主題主線與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綱要》課程的性質與功能,才能在教學實踐中做到“八個統(tǒng)一”。①
《綱要》課程教學主要幫助學生認識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以下簡稱“四個選擇”)。[1]這一教學目標明確表明,《綱要》課不是歷史專業(yè)課,不能把備課和教學的主要精力、重點放在歷史考辨上,而應當下功夫總結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經驗和教訓,闡明其發(fā)展規(guī)律,講清楚“四個選擇”,增強“四個自信”。
明確《綱要》課程教學目標的同時,還要正確把握《綱要》課教學的主題主線。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授課教師要站穩(wěn)人民立場,認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綱要”。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xiàn)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边@兩大歷史任務就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核心問題。習近平將之概括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2]P11這就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綱要”。對那些淡化、抹殺、歪曲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的歷史、特別是抹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的觀點和主張,授課教師應當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進行分析與批判,提高學生辨別歷史是非和社會發(fā)展方向的能力。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主題主線,凸顯《綱要》課政治特性,不能舍本逐末、面面俱到。當然,這不是說歷史資料、歷史考證不重要,恰恰相反,扎實的歷史功底是上好《綱要》的重要基礎,授課教師要增強善用具體歷史資料為課程目標服務的本領。
《綱要》課程教學使用全國統(tǒng)一教材。2018版教材共29萬字,全書分為“導言”“上編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前夜”(1840~1919年,包含:綜述“風云變幻的八十年”、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以及“中編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1919~1949年,包含:綜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下編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包含:綜述“輝煌的歷史進程”、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如此長的歷史跨度、如此豐富的內容要求授課教師熟悉教材內容,把握其中的邏輯結構,圍繞主題主線設計教案。從課程的政治功能看,授課教師不僅要完成教材規(guī)定的教學章節(jié),還應當有意識地補充十九大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將黨和國家的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有機納入課堂教學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后,如何在《綱要》課堂宣傳會議精神,是需要教師進行深入研究的新課題。
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學課時少,授課任務重,課程邊界不清,教師自身能力不足等因素,教學中常常出現(xiàn)“頭重腳輕”的現(xiàn)象,具體指只講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或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3]對下編其他內容略講、串講,甚至不講?!邦^重腳輕”式的教學人為割裂了革命、建設和改革歷史進程的完整性,破壞了中國共產黨人理論創(chuàng)新的連續(xù)性,打破了教材的內在邏輯性,根本無法完成教學規(guī)定的內容和目標。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頭重腳輕”的問題。
2018年,《綱要》教材重新修訂后,特別提出教學重點后移的建議,要求著重講好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歷史進程、巨大成就以及深刻啟示,特別是濃墨重彩地講好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成就。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授課教師,在于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授課教師要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不斷提升歷史學術修養(yǎng)和思想政治教育本領。一方面,要吃透教材,刻苦鉆研教學,完成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增強課程教學的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tǒng)一;另一方面,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特點與學習需求,增強課程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為此,授課教師應積極參加專業(yè)學習和業(yè)務培訓,多與同行進行交流學習,探索具有地域特色、學校特色、專業(yè)特色的教學模式,探索更有效的、更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打造具有“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即‘兩性一度’的高質量”[4]《綱要》課程。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目標。這對于指導《綱要》課程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程性質、功能不變,授課目標、內容相對穩(wěn)定的條件下,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的改革創(chuàng)新尤為重要。
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認真探索專題講授、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之后《綱要》課程逐步采用專題講授的教學方法。據(jù)統(tǒng)計,采用專題教學的高校從 2014 年的 86.67%增加到 95%,專題教學正在成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主流。[5]目前《綱要》課程專題的教學模式已經比較成熟。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是“基于問題”或“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也被翻譯為“項目制學習”,是世界范圍內最受歡迎的教學方法之一。相較于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PBL教學法優(yōu)勢十分明顯,更注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調動,引導學生提出與現(xiàn)實世界相關問題,并以團隊為單位自主解決問題。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參考圖1的操作模式。[6]從國內高校進行PBL教學法進行《綱要》課教學創(chuàng)新的案例反饋看,學生的滿意度還是很高的,教學實際效果也是比較理想的。
圖1
近些年思政課程教學改革中,一些教師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教學資源,賦予課堂教學的鮮活的個性。對《綱要》課教學來說,將地方資源引入課堂,如歷史遺跡、紀念館、博物館、歷史人物等,或有條件的情況下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能夠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引起學生共鳴,提高學習興趣。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能手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龍兵教授結合歷史節(jié)點、歷史事件和熱點問題,深度挖掘湖南大學和當?shù)亟虒W資源,打造的“移動思政課堂”深受學生喜愛。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普及,“互聯(lián)網+思政課”或“線上+線下混合課堂”逐漸成為思政課教學教法革新的新動態(tài)。一些思政課教師積極探索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xiàn)與課堂授課同步的師生互動、班級管理,增強了思政課程的實效性,為思政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機遇。特別是2020年疫情之下,如何利用網絡資源和網絡科技進行授課是每位思政課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必修內容。
在具體授課環(huán)節(jié)中,還可以采用講故事、案例教學等方法,使抽象的歷史理論、歷史問題更加生動、更加形象;在作業(yè)布置環(huán)節(jié),可以采用有趣的、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業(yè)形式,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歷史經典著作的讀書匯報、歷史情景劇表演、革命詩歌朗誦錄音等;在不同院校不同專業(yè)的教學安排中,可以結合學校的特色和歷史,結合學生專業(yè)特點,進行教案設計。
進入新時代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碩果累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課程定位更加明確、教學管理更加嚴格、教材使用更加規(guī)范、教學成效更加顯著。與此同時,也應當看到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水平參差不齊,依然存在著“一套教案用到底”“創(chuàng)新過度”“填鴨式教學”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思政課教師要以“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7]P330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好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守好高校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
[注釋]
①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時提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堅持“八個統(tǒng)一”,即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tǒng)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相統(tǒng)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