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錢慧珍,楊美嬌,李聰,張君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大連醫(yī)院病理科,遼寧 大連330000)
T淋巴瘤侵襲轉移誘導基因1(Tiam1)是一種在正常人腦組織和睪丸中具有高表達的基因,但對于惡性腫瘤患者,Tiam1可參與腫瘤細胞遷移、侵襲、浸潤的過程,在癌細胞擴散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1]。子宮頸癌是一種發(fā)病率及病死率較高的常見婦科惡性腫瘤,且其發(fā)病趨于年輕化,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2]。但臨床關于Tiam1基因和蛋白與子宮頸癌的研究較少,對其在子宮頸癌中的作用機制尚不明確。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Tiam1基因和蛋白在子宮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與預后的關系,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行子宮頸組織手術切除的158例患者,根據(jù)留取組織不同分為正常宮頸組織組(n=46)、宮頸上皮瘤變組(n=52)、子宮頸癌組(n=60)。正常宮頸組織組年齡31~64歲,平均年齡(40.31±7.42)歲。宮頸上皮瘤變組年齡30~60歲,平均年齡(39.64±7.17)歲;分級:Ⅰ級18例,Ⅱ級24例,Ⅲ級10例。子宮頸癌組年齡34~69歲,平均年齡(41.23±7.89)歲;分型:鱗癌41例,腺癌19例。3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設備及試劑 實時熒光定量PCR儀(美國ABI)、光學顯微鏡(日本Olympus)、總RNA提取試劑盒(美國Invitrogen)、逆轉錄和PCR試劑盒(日本Takara)、Tiam1和內參引物(上海生工公司)、SP免疫組織化學試劑盒和DAB試劑及PBS(北京中杉金橋公司)、兔抗人Tiam1多克隆抗體(美國Santa Cruz)。
1.3 方法3組患者均采集2份標本,一份置于-80℃保存,一份制備成石蠟切片。①Tiam1 mRNA表達:取各組標本組織研磨,加入細胞裂解液,采用總RNA提取試劑盒提取各組的總RNA,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其純度,合格標準為A260/A280≥1.8。將總RNA逆轉錄為模板單鏈cDNA并用PCR試劑盒擴增,引物序列依次為Tiam1引物、β-actin引物,同時,PCR反應條件依次為:94℃預變性30 s;92℃變性30 s,56℃退火30 s,72℃延伸30 s,循環(huán)36次。對每份組織設置3個平行反應孔,獲取其中Tiam1基因的相對表達量。②Tiam1蛋白表達:將各組的石蠟標本切片、脫蠟和水化,置于濃度為3%的過氧化氫-甲醇在37℃下孵育30 min,并用PBS洗滌3次,置入檸檬酸緩沖液中煮沸10 min,冷卻后,再用PBS沖洗3次。常溫下滴入10%濃度的山羊血清,密閉存儲20 min,滴入一抗兔抗人Tiam1多克隆抗體(1:500),置入4℃冰箱中孵育過夜,取出后用PBS沖洗3次,以同型的IgG作為對照,加入增強劑,37℃孵育30 min,PBS沖洗3次,加入HRP標記二抗,37℃孵育30 min,PBS沖洗3次,加入DAB顯色并用蘇木素復染,中性樹脂封片,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由2位高經驗的病理科醫(yī)師獨立評判,若細胞質內出現(xiàn)黃色、棕黃色或黃褐色染色即為陽性,并對其評分。顏色評分:0分(不染色)、1分(淡黃色)、2分(棕黃色)、3分(棕褐色);陽性細胞比例評分:0分(≤5%)、1分(6%~25%)、2分(26%~75%)、3分(>75%);總評分=顏色評分×陽性細胞比例評分。依據(jù)總評分將Tiam1蛋白表達換分為:陰性(0分)、弱陽性(1~3分)、中等陽性(4~6分)、強陽性(7~9分)。
1.4 觀察指標 檢測3組中Tiam1 mRNA相對表達量和蛋白陽性表達率,并分析與預后的關系。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Tiam1基因表達 正常宮頸組織組、宮頸上皮瘤變組、子宮頸癌組Tiam1 mRNA相對表達量分別為(1.26±0.17)、(1.76±0.23)、(2.06±0.18),子宮頸癌組Tiam1 mRNA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宮頸組織組和宮頸上皮瘤變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Tiam1蛋白表達 子宮頸癌組Tiam1蛋白陽性率高于正常宮頸組織組和宮頸上皮瘤變組,且宮頸上皮瘤變組陽性率高于正常宮頸組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Tiam1蛋白陽性率比較[n(%)]
2.3 子宮頸癌組織中Tiam1表達與預后關系 以P25為Tiam mRNA為臨界值將子宮頸癌組分為高表達組(n=39)和低表達組(n=21),高表達組復發(fā)率為76.92%(30/39),明顯高于低表達組的42.86%(9/2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963,P=0.008);子宮頸癌組Tiam1蛋白陰性表達患者復發(fā)率為18.18%(2/11),明顯低于陽性表達患者的71.43%(35/4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640,P=0.001)。
子宮頸癌細胞具有極強的轉移能力,因此,在行手術切除后仍有較高的復發(fā)率,而有學者認為Tiam1與癌細胞轉移與子宮頸癌復發(fā)密切相關,因此,從分子水平探討Tiam1在子宮頸癌組織內的表達,分析其對癌細胞遷移、侵襲的相關機制,有助于及早提高基因治療靶位,改善患者預后[3-4]。
本研究結果顯示,子宮頸癌組Tiam1 mRNA相對表達高于正常宮頸組織組和宮頸上皮瘤變組,Tiam1蛋白陽性表達率高于正常宮頸組織組和宮頸上皮瘤變組,且Tiam1 mRNA高表達者復發(fā)率較高,Tiam1蛋白陽性表達者復發(fā)率較高,表明Tiam1基因和蛋白與子宮頸癌密切相關,且其表達越高,患者預后越差。分析原因為,Tiam1是普遍存在的二磷酸鳥嘌呤核苷酸(GDP)與三磷酸鳥嘌呤核苷酸(GTP)的轉換因子,較少出現(xiàn)在腦和睪丸以外的組織,已被研究證實在胃癌、食管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種惡性腫瘤組織中呈高表達[5-6]。Tiam1作用于子宮頸癌的主要機制是通過作用于Rac1上游,其結構內的相關域同Ras產生相互作用,促進GDP和GTP相互轉換,從而活化Rac1,促使細胞表面的整合素甲組遷移至細胞頭部,并調節(jié)信號通路促進細胞骨架的活性和形態(tài)學改變和細胞運動,促進片狀偽足和膜多極化,從而導致癌細胞侵襲浸潤并發(fā)生轉移[7-8]。另外,有研究表明,Tiam1刺激活化的Rac1可誘導MMPs活化,可活化多種外基質結構蛋白的活性,從而誘導腫瘤血管生成,為惡性腫瘤生長提供營養(yǎng),同時,為癌細胞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提供通道[9-11]。因此,Tiam1和惡性腫瘤的發(fā)展與預后密切相關,可為臨床靶點治療和預后評估提供依據(jù)。
綜上所述,Tiam1基因在子宮頸癌組織中呈高表達,Tiam1蛋白在子宮頸癌組織中呈較高的陽性表達率,可參與子宮頸癌細胞的擴散,二者高表達將導致患者不良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