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
在電子閱讀充斥著人們眼球的今天,你有多久沒有去過實體書店感受紙質書籍的質感了?甚至說,你知道你家附近有實體書店嗎,離你家有多遠?
當線上購物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的今天,線下買書已經成為一種奢侈。正如《遇見一家書店》中的作者們一樣,他們在物質生活極端匱乏的年代,去書店買書也是一種奢侈,大家更多的時候是蹭書看。他們把書店作為補充精神食糧的重要手段,餓著肚子不要緊,只要有書看,內心總是快樂的,對前景也總是充滿希望的。
《遇見一家書店》是一部關于書店、時光、記憶的故事隨筆集:有童年在書店如饑似渴的閱讀記憶,有藏書愛好者淘書撿漏的故事,有與沉默寡言的書店老板的相識,有書店老板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著名作家王蒙特別為本書題字。書中收錄了88個人與書店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當代書店的現狀、書店營業(yè)者對書店的堅守,還有人們對書本的熱愛。它用接地氣、貼人心的方式記錄著88個人與書店的故事,除了趣味性還有很大的紀念意義,因為是首都北京舉辦的征文活動,大多的故事都是圍繞北京書店。字句之間,一眼就能看出作者們對紙質書籍的鐘愛和遨游書海的暢快。
作者之中,不乏年逾古稀的老者。透過他們的文字,似乎我也能看到時光機里,作者與魯迅先生曾經的近距離接觸;似乎我也感受到他們和書店那奇妙緣分的溫度;買書、讀書、品書、抄書、借書、贈書、藏書、賣書、選書、理書……似乎我也能聞到書香氤氳的曼妙。
聽別人的泡書經,看別家書店的運營模式,遇見讓心靈得以安寧的各種愛書人與書店的故事,是不常有的欣喜體驗。
《老夫子的書攤》一文,那個只租不賣的書攤,鎮(zhèn)上出的第一個大學生——并不老的老夫子躍然紙上。“如果有錢,會開一家免費的書店,讀者看書、借書都不要錢,還可以在里面邊看書邊喝茶,甚至吃飯。”不管老夫子曾經的夢想是否實現,他的書攤,曾經讓一個孩子不瘋野,塑造了一個人的思想和美好趣味。
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的六樓,“書非借不能讀也”的標語和大膽,吸引著遠在千里之外的我,時時想去瞧瞧藏著一家圖書館的書店的廬山真面目。
《揭秘故宮深處最美書店》一文,描述到的6家故宮書店,更是讓人心向往之。讓人們?yōu)樗臍v史淵源和厚重文化感到自豪。
無名書店的怪老板,曾有那么多幻想,在歲月的消磨中逐一破滅了,唯一未被奪去的,是對讀書的愛好。前輩們都有一肚子的淘書故事,而藏書者對書籍的愛慕,更讓人愿意相信,上天喜歡犒勞那些熱愛書籍的人。
這些關于讀書人的一個個故事,很平凡,不造作,真實又感人。
此外,《遇見一家書店》還給我們分享了很多地方的書店、讀書館、淘書的市集等,紅墻內熏染著情懷的故宮書店、潘家園的書攤大集、以收藏和經營連環(huán)畫為主的老馬書屋、八一路旁的又合書舍、地安門外的百年書店、能夠曬太陽欣賞星光的南鑼書店等等。希望未來有一日,自己也能去那些書店看一看,在一家家書店穿梭,觸碰每一本書,感受它們的溫度,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在星河點綴的夜晚中,安靜地飲一杯茶,在這樣的書店里,看一本好書。
有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今天我與88個不同世界和經歷的讀者在書的海洋相遇。體會農村書攤的艱辛,但是物質的匱乏沒有讓他們失去對讀書的熱愛,我也見證了故宮博物館的宏偉莊嚴,了解了北京各大書店。他們是圖書館、他們是無名書店、他們是某書局、他們是新華書店。它們在每一個熱愛讀書的人心中建起一座愛的燈塔,為每一個人指明未來的方向。我們每一個人都與眾不同,我們卻不約而同喜歡書店,喜歡讀書。我們在不同的緯度,不同的崗位,共同以自己的方式熱愛著讀書。
如果非要討論書店與圖書在大多數人的生活中的價值,面對一壁書籍,撣撣灰塵,順手抽翻一本,覺得心滿意足的每一個人,或許都能說出不同的答案,且附贈一個不一樣的遇見一家書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