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義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國老齡化現象的加劇,減緩衰老、延長壽命和預防疾病是醫(yī)務人員和普通百姓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學習養(yǎng)生保健相關方法與知識正在成為老齡人群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尤其是近來人體微生態(tài)理論的提出,為過去一些不被西醫(yī)認可的中醫(yī)藥診療理念,提供了全新的科學解釋,并在傳統醫(yī)學和西方醫(yī)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成為中西醫(yī)結合的新契合點。
所謂人體微生態(tài)理論,是指機體不但是由十萬億個細胞組成的,實際上還附有一百萬億的微生物(腸道菌群是其最重要組成部分),人體和微生物之間是相依為命的共生狀態(tài)。目前,認為約有30%的疾病源于細胞基因的遺傳,另外70%的疾病是外界理化和生物等因素通過影響人體微生態(tài)導致疾病的發(fā)生。由此,傳統中醫(yī)藥中一些看似很“玄”的診治方法,實際上是通過腸道菌群即人體微生態(tài)發(fā)揮作用的。故東西方古人的一些養(yǎng)生保健方法,正在借助人體微生態(tài)理論,迎來“第二個春天”,且漸成燎原之勢。
預防疾病的核心問題是抗衰老或減緩衰老。過去學界關于疾病與衰老的關系一直存在爭議,到底是“先有疾病,再導致衰老?”還是“機體先衰老,才導致疾病發(fā)生?”目前比較一致認同的是“細胞衰老致病學說”,故有效抗衰老,才能預防疾病。過去認為自由基致細胞損傷,抗自由基療法成為抗衰老的主流。因此,維生素C、維生素E、人參皂甙、花青素、番茄紅素、茶多酚、白藜蘆醇等抗氧化物質被應用于抗衰老之中。
近來人體微生態(tài)的研究認為,腸道菌群的衰老退化是機體衰老的根源。某地區(qū)在百歲老人中所進行的人體微生態(tài)研究發(fā)現,當出現特定腸道菌群構成表型時,老人三個月內死亡的預測準確率達80%,即老人在死亡數月前就出現特定的“死亡”腸道菌群變化;也就是說,重置腸道菌群是抗衰老的新靶點。新近研究已經表明,道家的“斷食”“辟谷”;靈芝、石斛、海參等國人傳統補品;西方學者提出的“小麥有毒”;二甲雙胍用于抗衰老,可能都是通過調整和重置腸道菌群起作用的。食物中的一些膳食纖維成份,尤其是其中的短鏈非淀粉多糖,是滋養(yǎng)腸道菌群的食糧,有促進腸道菌群增殖的作用,有助于腸道微生物多樣化,在抗衰老、預防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是養(yǎng)生保健、抗衰老的重要方法之一。
2019年柳葉刀雜志刊登了新西蘭奧塔哥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這項綜合了全球185項前瞻性隊列研究,接近1.35億人年的隨訪數據,納入了4635名受試者參與的58項臨床試驗。研究結果顯示,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與冠心病、糖尿病、腸癌等多種疾病的風險下降有關;將每天15~19克(相對最低)的膳食纖維攝入提高到35~39克(相對最高),可使全因死亡風險下降15%,冠心病死亡風險下降31%,2型糖尿病風險下降16%,癌癥死亡風險下降13%。正如英國學者John Cummings所說:“這是膳食纖維50年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多吃膳食纖維能挽救生命,這應該被載入史冊?!?在臨床上,具有調節(jié)腸道菌群作用的膳食纖維在治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病,肥胖癥、焦慮抑郁癥、頑固性皮膚病、胃腸道炎癥、帕金森綜合征、婦科疾患和不孕不育癥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同時,膳食纖維也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人體必需的第七大營養(yǎng)素。
實際上,目前疾病預防的重點應該是癌癥的預防,因為多數癌癥的治療效果有限,及其高發(fā)病率,使之成為健康管理和養(yǎng)生保健的重點問題。值得慶幸的是,與人體微生態(tài)理論伴生的三種治療方法,可能具有一定的預防癌癥作用。
首先是二甲雙胍,作為一種降糖藥物,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糖尿病治療長達50余年。近年來發(fā)現它是一種多效藥物,可調節(jié)腸道菌群,具心血管保護作用,降低膽結石發(fā)病率等。觀察性數據則提示,使用二甲雙胍可降低癌癥發(fā)病率;可能機制是通過阻止癌細胞代謝葡萄糖,實現抗癌目標;或通過激活一種能夠感知細胞內能量狀態(tài)并調控新陳代謝的酶——AMP活化蛋白激酶,實現對腫瘤生長的抑制。
其次是阿司匹林,在上世紀70年代,發(fā)現阿司匹林能抗血小板聚集,于是它立刻被賦予了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神圣使命。近來有研究證明,阿司匹林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顯著降低消化道癌癥的發(fā)生風險(包括腸道、胃以及食管的癌癥),可減少死于這些疾病的風險。還有的研究數據證明,服用阿司匹林10年的人可以減少約35%腸癌發(fā)病,并減少約40%的相關死亡;食道癌癥和胃癌的發(fā)病率也可減少30%,相關死亡可減少35%~50%。2018年《柳葉刀腫瘤學》刊登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卵巢癌癥患病風險的研究結果表明,每日低劑量(約81毫克)服用阿司匹林的女性,比未服用者患卵巢癌癥的風險低10%。
第三種預防癌癥的方法是具有調整腸道菌群作用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能顯著降低大腸癌、直腸癌、結腸癌、乳腺癌、胃癌、食管癌、宮頸癌、胰腺癌、口腔及咽癌腫瘤發(fā)生率。其機制是降低大腸中致癌物的濃度,縮短腸腔內毒物通過的時間,減少致癌物和組織間的接觸時間,影響某些致癌或前致癌物的產生,以及調節(jié)內分泌系統等。
延長壽命也是養(yǎng)生保健的重要內容??顾ダ虾脱訅凼莾蓚€概念,抗衰老的藥物最多只能使人活到平均壽命,但不能延長壽命;即“長壽藥”與“延壽藥”是不同的。在動物試驗研究中,實驗組平均壽命高于對照組,是長壽藥;而只有實驗組平均壽命高于對照組中活得最長的10%部分的平均壽命,才是延壽藥。
目前,西方醫(yī)學證實能延長小鼠壽命的藥只有一個雷帕霉素, 是抗腫瘤藥物。在動物實驗中證明,它能延長小鼠壽命,但遺憾的是長期應用毒性太大,無法應用于人類。還有一個候補的藥物,就是二甲雙胍。多數學者認為,二甲雙胍可能是最有希望能延壽的藥物。近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也批準了“用二甲雙胍延緩衰老”的臨床試驗,希望能延長機體的壽命。其次,新近研究表明,斷食,可“激活”身體長壽機制。發(fā)表在《細胞·代謝》雜志上的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的研究,揭示了兩種不同的斷食模式延長壽命的關鍵代謝靶點。研究人員將小鼠分為隨意進食、熱量限制和只吃一頓3組,分別采用2種不同的飲食方案(A方案是高蛋白高膳食纖維,低脂低糖,而B方案則正相反。2種方案的碳水化合物比例都是60%),喂養(yǎng)20個月。結果發(fā)現“每天一頓”和“熱量限制”這兩種斷食方式都可延長壽命。其機制是通過激活絲氨酸-甘氨酸-蘇氨酸代謝軸。研究人員不僅在小鼠中確定了這條通路,還在猴子模型中也進行了驗證。從進化上來說,這個機制是保守的,因為在人類中,研究人員大概率也能夠成功復制這個結果。也就是說,“二甲雙胍”和“少吃”可能有助于壽命的延長。這和國人坊間流傳的“人一輩子吃多少是有定數的,早吃完早死,晚吃完晚死”,可謂是異曲同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西方醫(yī)學基礎研究的進展,及人體微生態(tài)理論的深入,使祖國傳統中醫(yī)藥的理論與實踐與西方醫(yī)學正在進行完美的對接。中醫(yī)與西醫(yī)由過去的背道而馳,正在轉變?yōu)橄嘞蚨校B(yǎng)生保健理論也將隨之發(fā)生重大轉變。這必將對疾病預防、延緩衰老和健康管理等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