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光福
(珠海勵聯(lián)紡織染工業(yè)有限公司,廣東珠海,519050)
目前紡織行業(yè)融合新纖維、功能化、綠色健康的產品,更能贏得用戶的關注和市場消費者的青睞。生物基石墨烯以天然綠色植物秸稈為原料,采用基于基團配位組裝析碳原理的熱裂解法制備而成,除了具有石墨烯良好的熱學、抗菌抑菌特性外,生產過程無化學污染,天然環(huán)保[1]。根據(jù)市場需求以及紡織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以生物基石墨烯改性莫代爾纖維(以下簡稱石墨烯纖維)、柔軟吸濕的棉纖維、輕柔而有彈性的羊毛為原料,選擇合適的紡紗設備,并優(yōu)化工藝流程及紡紗參數(shù),設計開發(fā)石墨烯纖維與棉、羊毛混紡的功能性針織紗線。
3種纖維主要性能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原料主要性能指標
其中,石墨烯纖維購于山東圣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纖維細度1.33 dtex;棉纖維采用浙江吉祥鳥紡織有限公司的229精梳棉條,纖維細度1.55 dtex;為使面料手感光滑,羊毛采用張家港揚子精梳毛條有限公司的絲光羊毛條,纖維細度19.40μm。
石墨烯改性纖維一般是將石墨烯粉末顆粒加入紡絲液復合制造而成,石墨烯本身價格較高,且由于石墨烯顆粒加入紡絲液中會破壞纖維原有的結晶區(qū)結構,從而影響纖維的單纖維強力和斷裂伸長率[2]。因此,為了減少對纖維物理指標的影響,并考慮生產成本控制的因素,目前市場上石墨烯改性纖維中石墨烯含量通常不超過3%,但石墨烯含量直接影響纖維的熱學和抗菌性能。石墨烯含量越高時,其優(yōu)良性能越容易表現(xiàn)出來,所以石墨烯改性纖維中石墨烯含量是紗線開發(fā)中重點考慮的指標。山東圣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石墨烯纖維內含質量分數(shù)2.5%的生物基石墨烯,為保障成品面料的功能性測試,纖維在混紡紗線中所占的比例必須大于20%。為了使混紡紗產品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石墨烯優(yōu)良的抗菌性能,紗線設計石墨烯纖維含量為30%。紗線的具體規(guī)格為棉/石墨烯纖維/羊毛60/30/10 27.8 tex×2針織紗線。
由于石墨烯本身是黑色,所以石墨烯纖維已是有色纖維,色紡紗只需考慮染其他混紡成分的顏色[3]。紡紗采用毛紡半精紡紡紗工藝流程。先將混紡紗中棉纖維與羊毛纖維按產品顏色分別染色,然后將染色后的纖維按混紡比例混紡成紗。紡紗具體工藝流程:BC262型和毛機→FB220型梳棉機→FA 306型并條機→A 454型粗紗機→FA 528型細紗機→Savio Polar M型絡筒機→AW22型高速并線機→WH196型倍捻機。
石墨烯纖維手感柔軟,但比未改性的莫代爾纖維稍顯粗糙,不夠爽滑,這是因為在復合紡絲時,有部分石墨烯粉末顆粒分布在纖維表面,形成微小凸起,使得纖維表面粗糙,纖維表面摩擦因數(shù)增加,纖維間的抱合力強,與棉纖維、羊毛混和時,取纖維質量0.5%的CTA?2886和毛油和纖維質量6%的水配成混合溶液,均勻噴散到纖維中,由于生物基石墨烯有優(yōu)良的導電性,混毛時可不加入抗靜電劑。
將混和均勻的混料燜放24 h以上,以確保和毛油、水均勻滲透到纖維中,使纖維得到較好的潤滑,提高纖維柔軟性和韌性,保護纖維在后續(xù)梳理時不易被拉斷,同時和毛油及水分可提高原料上機回潮率,減少加工過程中的飛毛、落花,提高混紡紗制成率和質量[4]。
梳理工序的重點是加強纖維分梳,有效排除色點、雜質,石墨烯纖維和棉纖維細度細,韌性差,工藝上應以“減少纖維損傷,提高棉條質量,降低棉結”為原則[5],采用“多分梳,緊隔距,低速度,快轉移”的工藝設計,適當降低道夫轉速和減小生條定量,有利于梳理、除雜和纖維轉移,并采用“刺輥低速,錫林高速”的工藝,以提高生條質量,在錫林和刺輥間采用較大的線速比(2.1)和較小的隔距,以減少纖維返花和棉結產生,錫林與活動蓋板采用緊隔距,即0.20 mm、0.17 mm、0.15 mm、0.15 mm、0.18 mm,以增強纖維梳理強度,道夫與錫林間隔距0.13 mm,有利于梳棉過程中纖維轉移。其他主要工藝參數(shù):生條定量19.5 g/5 m,錫林轉速340 r/min,刺輥轉速760 r/min,道夫轉速20 r/min。
并條工序的重點是確保條子的顏色混合均勻,采用適當?shù)臓可?,提高纖維的伸直度和分離度。牽伸倍數(shù)分配采用倒牽伸方式,即頭并牽伸大,二并牽伸小,這樣更有利于改善條干均勻度,采用三道并條工藝可以改善長片段條干均勻度和提高混色效果[6?7]。并條工序主要工藝參數(shù):頭道定量18.57 g/5 m,總牽伸6.3倍,后區(qū)牽伸1.65倍,并合數(shù)6根;二道定量17.9 g/5 m,總牽伸8.3倍,后區(qū)牽伸1.35倍,并合數(shù)8根;三道定量17.5 g/5 m,總牽伸8.2倍,后區(qū)牽伸1.30倍,并合數(shù)8根。
粗紗工序控制好牽伸質量,提高纖維的伸直度和紗條均勻度,石墨烯纖維、棉和羊毛的纖維間抱合力較好,工藝上采用“輕定量,低捻系數(shù),慢車速”的工藝設計,以減輕細紗工序的牽伸負荷,改善成紗條干均勻度。由于天然纖維間長度差異大,應減少羅拉握持距離,適當增加羅拉加壓,以有效控制浮游纖維[8]。粗紗工序主要工藝參數(shù):公制捻系數(shù)50,粗紗定量5.83 g/10 m,后區(qū)牽伸1.21倍,總牽伸6.0倍,錠速830 r/min,羅拉加壓200 N×150 N×150 N。
細紗是紡紗過程中最后一道工序,工藝的關鍵是控制好牽伸和對纖維的握持,避免牽伸不勻,產生短粗節(jié)、棉結等紗疵。由于石墨烯纖維較細,容易產生棉結,所以細紗生產時應適當降低車速,并加大捻系數(shù)以減少細紗斷頭。細紗工序主要工藝參數(shù):細紗定量2.78 g/100 m,公制捻系數(shù)130,后區(qū)牽伸1.25倍,總牽伸21倍,錠速8 500 r/min。
絡筒工序要掌握好筒子的卷繞密度,保證成形良好,切除細紗中的棉結、短粗節(jié),同時要檢查斷頭自停裝置以保障結頭質量,降低絡筒車速,即750 m/min,減小因絡筒造成的棉結和毛羽,合理設置清紗參數(shù)以清除有害疵點。主要清紗參數(shù):棉結+280%,短粗節(jié)+180%×20 mm,長粗節(jié)+50%×20 cm,長細節(jié)-50%×20 cm。
并紗、捻線工序主要減少紗線斷頭率,提高生產效率,并線機速度設定為650 m/min。倍捻機股線捻度428捻/m,同時為了減少毛羽和斷頭,倍捻機錠速設定為7 000 r/min,并配置上蠟裝置,增加紗線表面蠟質,減少紗線毛羽和提高后道織機效率。
經(jīng)實測,棉/石墨烯纖維/羊毛60/30/10 27.8 tex×2針織紗線的主要物理性能指標:線密度偏差1.6%,條干CV值12.3%,斷裂強力360 cN,斷裂伸長率13.5%,2 h起球等級/起球箱法4級。其質量滿足FZ/T 71008—2008《半精紡毛針織紗線標準》優(yōu)等品標準要求。
根據(jù)GB/T 20944.3—2008《紡織品 抗菌性能的評價第3部分:振蕩法》對所織的針織物進行抗菌性能測試,并采用標準中的10.1.1的洗滌程序對織物進行20次水洗,以測試紗線的抗菌耐洗性能[9?10]。紗線抗菌性能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混紡紗抑菌率測試結果
由表2可以看出,混紡紗線所織的針織物對3種菌種均具有較好的抗菌效果,織物在洗滌20次后,其抗菌性能有所降低,但整體抑菌率仍在90%以上,說明石墨烯纖維混紡紗線織物具有優(yōu)良的抗菌性能和耐洗滌性能。
生物基石墨烯賦予了改性纖維對人體有益的抗菌特性,纖維中石墨烯含量直接影響其抗菌功效。為保證混紡紗有較好的抗菌性能,紗線中混紡石墨烯纖維的比例不能小于20%;石墨烯纖維混紡針織紗線的生產,需針對各個纖維性能特點,合理選擇各工序紡紗參數(shù)。生產實踐表明,所紡制的紗線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其織物具有優(yōu)良的抗菌性能和耐洗滌性能。石墨烯纖維混紡針織紗線的開發(fā),拓展了功能性針織面料的設計思路。由于石墨烯本身是黑色,因此石墨烯纖維顏色偏黑灰。雖然色紡混紡紗線拓寬了其在多彩紡織品中的應用,但對于一些淺色以及顏色鮮艷紗線的開發(fā)仍受到一定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