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欣怡
漢代是我國陶瓷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綠釉陶,作為東漢時期發(fā)明、創(chuàng)燒的新品種,在中國古代陶瓷中獨樹一幟,是低溫鉛釉技術發(fā)展的成果。綠釉陶明器在東漢時期曾盛行于全國各地,其厚重磅礴、形制豐富、制作精美,代表了漢代制陶技藝的最高水平,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欣賞價值。
漢代低溫釉是以氧化鉛作為助熔劑,以氧化鐵或氧化銅作為呈色劑,使釉在800℃左右的低溫中便可熔融,所以又名“鉛釉”。鉛釉器釉色光艷奪目,光滑欲滴,使人耳目一新。漢代鉛釉陶有綠、黃兩色,且以綠色為主,綠釉陶以銅為著色劑,黃釉陶則以鐵為著色劑。
東漢綠釉陶的出現與發(fā)展,是中國喪葬習俗從厚葬轉變到薄葬的主要見證物。漢人崇尚“事死如事生”“靈魂不滅”的觀念,所以在西漢初年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積攢了一定物質基礎后,從帝王貴族到普通百姓,都盡其所能地為自己建造死后的安息之所,不僅大肆修建陵園墓室,還陪葬生前所擁有的一切,厚葬之風使得社會財富大量流失,處在底層的勞動人民更是苦不堪言。漢光武帝劉秀提倡薄葬,曾兩次下達薄葬詔,厚葬之風漸衰。此后,象征性的隨葬品綠釉陶便應運而生,它以獨特的藝術風格、濃厚的生活氣息以及較低廉的價格被各階層所接受,由此便出現了整套的模型明器組合。作為陪葬明器的綠釉陶,主要有樓閣、倉、碓房、畜圈、壺、尊、鼎、耳杯、井、灶、博山爐,以及家禽、家畜俑等。
三門峽地區(qū)漢代墓葬較多,出土了許多綠釉陶器,其種類豐富、制作精美、特點鮮明,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漢代的物質文化生活。本文從三門峽市博物館藏的眾多綠釉陶器中選擇幾件精品介紹給大家。
1.漢代綠釉陶碓房(圖1),通高22.4厘米,通長31厘米,通寬18厘米,1979年于三門峽會興棉紡廠工地出土。該件器物整體為仿磚木硬山式起脊建筑,房頂兩面起坡,有五脊六獸,小獸呈樹葉狀,面闊24厘米,進深16厘米,碓房內有一踐碓(腳踏式米臼)和一磨盤。踐碓高5.5厘米,長14厘米,寬5厘米;另一側磨盤直徑13.5厘米,磨高8厘米、直徑7.5厘米,上扇磨面上有兩孔,均作半月形,向下縮小呈橢圓形,糧食從孔中流入磨齒間,上扇石磨邊沿有一推磨用的磨棍;一側山墻上開有長3.2厘米、寬2.2厘米的小窗,房坡上有仿瓦棱的豎脊,每面房坡兩端各有一小脊,脊末端各有一樹葉形小獸;施綠釉,胎呈磚紅色。
碓房中的踐碓和磨盤都是糧食加工工具。踐碓為脫殼工具,最古老的脫殼用具是木為杵地為臼,縱使人們使用了石臼,仍然費力多且效率低。東漢哲學家桓譚在《新論·離事》中說:“宓犧之制杵臼,萬民以濟。及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杵舂。”碓將用足踏杠桿的方法代替了用手舂,大大提高了脫殼效率。磨是將糧食磨成粉的工具,石磨這一發(fā)明一直流傳至今,現在較落后的農村地區(qū)還在用這種形制的石磨磨面粉,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2.漢代綠釉陶倉房(圖2),通高40厘米,通長22厘米,通寬9.5厘米,三門峽靈寶市出土。四阿式頂,頂長30.4厘米,頂寬18厘米,房坡上有仿瓦棱的豎脊;正面房檐下有三斗拱撐托,倉的下面靠上部開有兩個平行的4厘米左右正方形氣窗,窗扇均為一開一合;右中上部和左下角各鉆有兩個平行的直徑1厘米左右的小孔,應為通氣孔,倉房下有六腿,為立熊足式;通體施綠釉。該器物為東漢早期的兩層陶倉房,造型優(yōu)美,構造嚴謹,工藝精湛。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痹诮洑v了戰(zhàn)國、秦漢以來持久的兼并戰(zhàn)爭以后,百姓最關心的就是溫飽問題。漢代明器陶樓、陶院落中不僅有倉樓的布局,還有倉房和眾多單獨的陶倉,可見當時人們對糧食儲備的重視。
3.漢代綠釉陶灶(圖3),通高23.5厘米,通長37厘米,通寬22厘米;甑口徑15.2厘米,釜1口徑7厘米,釜2口徑6厘米,三門峽靈寶市出土。灶作船形,前方后圓,拱形灶門,灶門邊緣有擋火墻,U形灶口;有三火眼,灶前兩火眼上各置小釜一個,腹下與灶相連;后火眼上置一大釜,釜上連一甑,與灶相連,甑上有三處支釘;灶尾有一煙囪,灶底附四條獸形足;通體施綠釉,灶內部露胎。該器物造型優(yōu)美,設計合理,燒鑄工藝較高,且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在秦漢時期的大中型墓內,流行隨葬陶灶,這是為了讓死者仍能享受到美味佳肴。許多灶面,尤其是灰陶灶的灶面十分富有裝飾性,上面刻畫或者模印出魚鱉、蔬菜、肉串等食物形狀,生動自然,富有生活情趣。
4.漢代綠釉陶井(圖4),通高32.6厘米,口徑14厘米,底徑13.5厘米,筒高6.4厘米,三門峽靈寶市出土。該器物井身與井欄相連,圓形井欄上立井架,井架為人字形;井架上立四阿頂式井亭,亭與橫梁之間有滑輪,橫梁兩端飾龍首;井筒平沿、束腰、平底,井筒束腰處飾兩周弦紋;井沿上置一小吊桶;通體施綠釉,胎呈磚紅色,釉面有返鉛現象。該器物造型優(yōu)美,設計科學,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反映出當時人們已經能運用簡單機械,具有一定的科學、藝術、歷史價值。
這件綠釉陶井返鉛現象特別明顯,尤其是井身部分,呈現出銀白色。這種現象是由于鉛釉燒制的硬度較低,長期受周圍環(huán)境的腐蝕所產生的化學反應,被稱為“銀釉”,也叫返鉛現象?!般y釉”其實是鉛釉表面一層云母狀態(tài)的沉積物。硅酸鉛玻璃釉在潮濕環(huán)境中受到溶蝕,溶蝕物連同水中的可溶性鹽類,在一定條件下從釉表析出。此過程反復進行,層次不斷增多,當沉積物達到一定厚度時,就產生了銀白色光澤。
5.漢代綠釉陶圈廁(圖5),通高16.7厘米,通長21.5厘米,通寬22.7厘米,圈深4.2厘米,三門峽靈寶市出土。該器物分為圈和廁兩部分,圈呈近橢圓形,直口,寬平沿,直腹,平底,圈內有頭豬,豬呈站立狀,肥頭大耳,嘴巴前伸;圈后方連接一單人廁所,廁所為四方形平瓦頂,頂部飾有瓦楞,正面有一長方形門洞,無門扇,側面有方形落地窗,底部為一長方形便槽,便槽下方與豬圈相通,圈外有斜坡式通道與廁所相連;通體施綠釉,紅色陶胎。
這座陶圈廁既是一件隨葬品,又是一件豬圈與廁所共用的建筑模型。它造型典型規(guī)整,設計合理,釉色均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是東漢時期隨葬的典型器物。它說明在東漢時期我國人民就已經采用圈養(yǎng)的方式喂豬了。三門峽地區(qū)除了出土豬圈外,還有羊圈,但羊圈卻不與廁所相連。
6.漢代綠釉陶狗(圖6),通高31.8厘米,通長36厘米,通寬15.7厘米;足距長19厘米、寬10厘米,三門峽市區(qū)出土。狗呈站立狀,昂首卷尾,神采奕奕,眼睛圓睜,耳朵下垂,張嘴吐舌,牙齒外露,嘴側及臉側的須毛以線條刻畫,頸部、前腹飾有遛狗繩;通體飾綠釉,胎呈磚紅色。
這只陶狗在古代匠人的手下被刻畫得栩栩如生,我們似乎能看到它興奮的眼神,應該是在討它主人的歡心。出土的許多陶狗、陶羊、陶馬、陶豬、陶雞、陶鴨等家畜、家禽明器,不僅體現出制陶工匠們的高超藝術水平,而且還可以從中看到我國古代動物的神態(tài),為研究畜種演變歷史提供了大量實物標本。不僅如此,這些實物反映出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對動物進行馴化和飼養(yǎng),且已形成規(guī)模。
鉛釉陶器在東漢時期極為盛行,其線條柔美、釉色均勻、光艷奪目、造型敦厚,具有仿青銅器的效果。由于燒制溫度較低,鉛釉陶胎質疏松,且鉛釉對人體有害,所以鉛釉陶只作為明器出現在墓葬中。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事死如事生”觀念的影響下,隨葬明器中除了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物品外,還將庭院、倉房、碓房、灶、井、圈廁、羊圈,以及狗、雞等陶制模型一同入葬。這些隨葬品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呈現出一派人間氣象,不僅能反映出墓主人當時的社會地位及生活習慣,還能反映出東漢時期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們了解漢代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當時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狀況的寶貴資料。
(責任編輯:屈夢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