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扶貧故事》
1969年,陜西梁家河,中國農村的貧困狀況給習近平總書記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從那時起,他就立下了自己畢生的信念——努力奮斗,尋求改變。他要讓中國許多像梁家河這樣的地方、這樣在世間受苦受窮的人民,擺脫貧困。此后半個多世紀的從政路,他始終堅守初心,不忘貧困群眾,不忘自己的信念,不管脫貧道路有多困難、多難走,他都將重擔挑在肩上,主動作為,克難前行,一步一步向目標邁進。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守初心,為幫助群眾擺脫貧困而不懈奮斗,從最基礎的事情扎扎實實做起,這樣的工作態(tài)度,讓我觸動頗深。在平凡的崗位上雖然不會有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也沒有令人矚目的卓越成績,但只要堅守初心,用飽滿的工作熱情、執(zhí)著的工作態(tài)度,為電網發(fā)展增磚添瓦,為城市發(fā)展增光添彩,也不失為一種成功。(文/張偉)
回味書中那一句句推心置腹的感人話語、一個個行之有效的脫貧思路、一次次求真務實的扶貧調研、一聲聲矢志不渝的錚錚誓言,所記錄的不僅是習近平總書記幫助鄉(xiāng)親們脫貧的故事,而且也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領中國人民不甘落后、自力更生、奮發(fā)圖強的故事。
通過一字一句地閱讀習近平總書記這半個多世紀鍥而不舍的扶貧路程,深刻領悟他在扶貧工作中所展現出的堅定不移的工作目標、求真務實的工作原則、洞察入微的工作態(tài)度、科學靈活的工作方法,并把這些智慧用在自己實際工作或者自身某種能力的“脫貧”中,就是我讀這本書的意義。(文/王宏茹)
《紅色家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封家書,一份真摯情感,一段家國情懷?!都t色家書》收錄了近百位革命烈士的家書,有平常家信,有獄中信函,更有絕筆遺書。每一封信,都有著萬般不舍,寄托著殷殷期望,承載著沉甸甸的愛。
東北抗日聯軍的女英雄趙一曼,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給自己七歲的兒子留下了一封家書。她是一名革命英雄,也是一位普通的母親。這封家書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話,卻字字滴血,句句含情。她愧疚于“在生前是永久沒有見面的機會了”,她自責于“母親對于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她叮囑道“母親不用千言萬語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吧”。而在最后,她告誡自己的孩子:“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p>
趙一曼是偉大的。她用生命和鮮血鑄就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信念與忠誠,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奉獻與榮光,也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無論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文/許曉坡)
百余篇的家書,是對心靈的無數次洗禮。最讓我感動的是陳覺寫給妻子趙云霄的遺書:“以前我們都不相信有鬼,現在則惟愿有鬼。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并蒂蓮,夫妻恩愛永,世世締良緣?!弊掷镄虚g,流露著他對妻子的愛和戀戀不舍。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革命事業(yè)需要志士的奉獻與犧牲。陳覺和妻子把革命理想擺在首位,毅然回國投身革命事業(yè),直至被捕都沒有回過近在咫尺的家。這是怎樣的一種革命情懷?我想,這就是崇高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和擔當。(文/張海燕)
在犧牲前,王孝和先后寫下了50多封家書。73年前,他面帶微笑走上刑場,今天,他不畏犧牲的精神和動人事跡在廣大人民中傳揚。
紅色家書,字字滾燙。家書中流淌的力量帶給人無限的正能量,這是忠于信仰的力量。奉獻犧牲的精神,是我國實現偉大復興的動力源泉。王孝和生前就職于上海電力公司,這也是現在我所從事的事業(y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全國發(fā)電裝機容量僅為185萬千瓦。經過一代代電力人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如今我國發(fā)電裝機總量達到22億千瓦,是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1189倍,躍居世界首位。成就來之不易,只有守初心、擔使命,砥礪前行,才能再創(chuàng)輝煌?。ㄎ模怯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