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紅 劉宏勝 吳兵 高玉紅 剡斌
摘要 以常規(guī)條播(CK)為對照,研究秸稈粉碎微壟覆蓋溝播(T1)、秸稈粉碎微壟覆蓋寬幅溝播(T2)對小麥產(chǎn)量、生育進程、苗期土壤溫度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常規(guī)條播相比,秸稈粉碎微壟覆蓋溝播和秸稈粉碎微壟覆蓋寬幅溝播均能明顯提高小麥產(chǎn)量。秸稈粉碎微壟覆蓋寬幅溝播能明顯延遲小麥生育進程,且這種影響在分蘗期表現(xiàn)最突出。結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能夠明顯改變0~15 cm土層土壤溫度,對15 cm以下土層土壤溫度無顯著影響。各處理主要影響08:00以后0~15 cm土層土壤溫度,并且時間段不同,對各土層的影響也不同。小麥產(chǎn)量與06:00的土壤溫度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與08:00的土壤溫度成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小麥生育時期延長,在一定范圍內有利于提高小麥產(chǎn)量。
關鍵詞 小麥;播種方式;土壤溫度;產(chǎn)量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02-002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2.009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ffects of Sowing Methods on Wheat Yield and Growth Process
YANG Jianhong1,LIU Hongsheng1,WU Bing2 et al (1.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Huining County,Gansu Province,Huining,Gansu 730799;2.College of Agriculture,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
Abstract Conventional drill (CK) was used as a control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traw crushing micro ridges covering furrow sowing (T1) and straw crushing micro ridges covering wide width furrow sowing (T2) on wheat yield,growth process and soil temperature at seedling stage.The results showed that,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drill,the wheat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straw crushing and wide furrow seeding.Straw crushing,furrow covering,wide width furrow sowing could obviously delay the growth process of wheat and this effect was most prominent at tillering stag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could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soil temperature of 0-15 cm soil layer,bu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soil temperature below 15 cm.Each treatment mainly affected the soil temperature of 0-15 cm soil layer after 8:00,and the influence on each soil layer was also different with different time period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wheat yield and soil temperature at 6 o'clock a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wheat yield and soil temperature at 8 o'clock.Prolonging the period of wheat growth is beneficial to increase wheat yield in a certain extent.
Key words Wheat;Sowing method;Soil temperature;Yield
作者簡介 楊建紅( 1981—) ,女,甘肅會寧人,農(nóng)藝師,從事小麥遺傳育種與農(nóng)技推廣研究。* 通信作者,高級農(nóng)藝師,從事小麥育種與農(nóng)技推廣研究。
收稿日期 2020-05-26;修回日期 2020-07-03
小麥是黃土高原半干旱區(qū)保障糧食生產(chǎn)的主要作物。該地區(qū)降雨量少,蒸發(fā)強,雨水季節(jié)分布不均勻,加之自然降水和小麥需水規(guī)律不吻合,春季溫度低,伏旱高溫等因素的影響,小麥產(chǎn)量總體水平長期低而不穩(wěn),一般單產(chǎn)1 500 kg/hm2 左右[1-3]。提
高小麥產(chǎn)量,是該地區(qū)亟待解決的問題。
播種方式能明顯影響小麥產(chǎn)量[4],小麥播種的苗帶寬度顯著影響植株田間分布、 單株分蘗、成穗和根系生長[4-5]。與常規(guī)條播(苗帶寬 2~3 cm)相比,寬幅播種(苗帶寬 8~10 cm)可通過提高單位面積穗數(shù)和地上部氮素積累量協(xié)同提高小麥產(chǎn)量[6-7]。 常規(guī)條
播過高的基本苗數(shù)導致單株營養(yǎng)面積降低,單位面積成穗數(shù)并不能顯著增加[8]。在黃土高原半干旱區(qū)研究不同播種方式對小麥產(chǎn)量的影響較少,且開展該類研究能夠優(yōu)選出適合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的栽培技術措施。為此,筆者選擇了秸稈粉碎微壟覆蓋溝播、秸稈粉碎微壟覆蓋寬幅勻播和常規(guī)條播3種種植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對小麥產(chǎn)量、生育進程、土壤溫度的影響,以期為該地區(qū)小麥產(chǎn)量提升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區(qū)概況 試驗于2019年3—8月在甘肅省會寧縣會師鎮(zhèn)南嘴村的旱川地 (35°38′E ,105°02′N )進行。試驗區(qū)地處隴中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海拔高度 1 772.3 m ,年均 氣溫 8.3 ℃ , 無霜期 155 d , ≥10 ℃ 的有效活動積溫 2 664 ℃ 左右 ,年降雨量 356.7 mm 。 試驗地前茬為小麥, 地力均勻 ,肥力中等。前茬作物收后及時淺耕曬垡,秋季結合深翻打耱收口施有機肥(顆粒雞糞)900 kg/hm2、 過磷酸鈣600 kg/hm2、尿素300 kg/hm2。試驗地土壤屬黃綿土,0~20 cm 土壤有機質含量 9.9 g/kg 、全氮含量 0.7 g/kg、全磷含量 0.7 g/kg、全鉀含量21.5 g/kg、速效氮含量32.10 mg/kg 、 速效磷含量 9.72 mg/kg、 速效鉀含量165.80 mg/kg,pH 8.47。
1.2 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設秸稈粉碎微壟覆蓋溝播(T1)、秸稈粉碎微壟覆蓋寬幅勻播(T2)和常規(guī)條播(CK)3個處理。
1.3 項目測定與方法
1.3.1 土壤溫度測定。在春小麥主要生育時期,分別測定各小區(qū)5 、10 、15 、20 和 25 cm土層的土壤溫度。地溫計插入各小區(qū)中間的小麥行間,全生育期均在固定的地方讀取地溫數(shù)據(jù)。在干燥晴天測定地溫 ,分別在苗期、分蘗期、抽穗期于06:0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 測定5、10、15、20、25 cm土層的土壤溫度并取平均值。
1.3.2 小麥籽粒產(chǎn)量。小區(qū)單打單收,曬干后測定實際 產(chǎn)量。
1.4 數(shù)據(jù)處理 采 用 Microsoft Excel 2010 和 SPSS 19.0 軟 件處理和分析數(shù)據(jù),用 LSD 法進行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式對小麥產(chǎn)量的影響 不同栽培方式顯著提高了小麥產(chǎn)量(圖1)。T1處理小麥產(chǎn)量最高,但與T2處理間差異不顯著。T1處理和T2處理小麥產(chǎn)量分別較CK提高6.12%和6.00%。說明秸稈粉碎微壟覆蓋溝播和秸稈粉碎微壟覆蓋寬幅勻播均能明顯提高小麥產(chǎn)量,但兩種栽培方式對小麥產(chǎn)量的影響不大。
2.2 不同栽培方式對小麥生育進程的影響 不同栽培方式明顯改變了小麥的生育進程(圖2)。T2處理明顯延緩了小麥生育時期的進程,其中苗期較CK推遲10 d,較T1推遲13 d;分蘗期較CK和T1處理分別推遲20和13 d;抽穗期較CK和T1處理分別推遲15和8 d。與CK 相比,T1處理延遲了小麥分蘗時間。綜上,秸稈粉碎微壟覆蓋寬幅勻播明顯延遲小麥生育進程,相對而言,常規(guī)播種條件下,小麥生育進程較快,秸稈粉碎微壟覆蓋溝播與常規(guī)條播對小麥生育進程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分蘗期。
2.3 不同栽培方式苗期土壤溫度日變化(表1) 不同栽培方式下,各處理苗期土壤溫度在06:00—08:00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之后,土壤溫度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各處理下,各土層土壤溫度日變化趨勢一致,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但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出現(xiàn)的時間因土層而異。各處理0~5 cm土層土壤溫度06:00為最低值,在14:00達到最高值;5~15 cm土層土壤溫度在16:00達到最高值,20~25 cm土層土壤溫度在18:00達到最高值。不同栽培方式能夠明顯改變0~15 cm土層土壤溫度,對15 cm以下土層土壤溫度無顯著影響。T1處理顯著降低了08:00的0~5 cm土層、10:00的0~15 cm土層以及14:00、16:00、18:00的10~15 cm 土層土壤溫度,顯著提高了16:00的0~5 cm土層土壤溫度和18:00的5~10 cm土層土壤溫度。T2處理顯著降低了12:00、14:00、18:00的10~15 cm土層及16:00的0~15 cm土層土壤溫度,顯著提高了10:00的0~5 cm、10~15 cm 土層及18:00的 0~5 cm土層土壤溫度??梢?,各處理主要影響08:00以后0~15 cm土層土壤溫度,并且時間段不同,對各土層的影響也不同。
2.4 不同栽培措施下土壤溫度與小麥產(chǎn)量的關系 表2表明,小麥產(chǎn)量與06:00土壤溫度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與08:00 的土壤溫度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說明作物產(chǎn)量的形成與06:00及08:00的土壤溫度有較大的相關性,提高06:00的土壤溫度或者降低08:00的土壤溫度可能會提高作物產(chǎn)量。
2.5 不同栽培措施下生育進程與產(chǎn)量的關系 圖3表明,小麥生育進程與產(chǎn)量的關系呈先增后減的變化趨勢。隨著生育進程的推遲,小麥產(chǎn)量逐漸增高,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小麥產(chǎn)量反而降低。說明較長的生育時期延長,在一定范圍內有利于提高小麥產(chǎn)量。
3 討論
播種方式可以改變植株的行與株間的空間分布,改變個體與群體間的合理生長,增加產(chǎn)量。雖然在不同播種條件下,小麥群體增長趨勢都是前期增長快、拔節(jié)期達到峰值、后期群體減少的變化趨勢,但無論分蘗能力強弱的小麥,均表現(xiàn)為撒播播種優(yōu)勢[9]。該研究表明,秸稈粉碎微壟覆蓋寬幅勻播明顯延遲了小麥生育進程,相對而言,常規(guī)播種條件下,小麥生育進程較快,秸稈粉碎微壟覆蓋溝播與常規(guī)條播對小麥生育進程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分蘗期。
播種方式對小麥產(chǎn)量有較大的影響[10]。機械條播提高了小麥的光合速率,減輕了小麥中后期的病害,為最佳播種方式[11]。地膜覆蓋是西北旱作農(nóng)業(yè)的主要技術,而全膜覆土穴播技術是旱作農(nóng)業(yè)的一項重大突破技術,是旱地小麥栽培的又一場革命[12]。該技術可以改善耕層的土壤水熱狀況,抑制地面的無效蒸發(fā),大幅度提高農(nóng)田降水利用效率,緩解干旱和春季地溫對小麥生長的不利影響,增產(chǎn)幅度達到 30%以上[13-15]。 該研究結果表明,秸稈粉碎微壟覆蓋溝播和秸稈粉碎微壟覆蓋寬幅溝播均能明顯提高小麥產(chǎn)量,但兩種栽培方式對小麥產(chǎn)量的影響不大。小麥產(chǎn)量同時受小麥生育進程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較長的生育時期延長,在一定范圍內有利于提高小麥產(chǎn)量。
土壤溫度是作物生長的重要環(huán)境因子之一, 甘肅省隴中地區(qū)季節(jié)性低溫對作物出苗和保苗造成了極大影響。研究表明,地膜覆蓋可明顯降低作物株間蒸發(fā),從而改善土壤水熱狀況,對干旱和春季低溫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有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長發(fā)育 ,提高產(chǎn)量和降水利用效率 [16-17]。該研究將地膜覆蓋與播種方式相結合,結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能夠明顯改變0~15 cm土層土壤溫度,對15 cm以下土層土壤溫度無顯著影響。各處理主要影響08:00以后0~15 cm土層土壤溫度,并且時間段不同,對各土層的影響也不同。
參考文獻
[1]
肖國舉,王靜.黃土高原集水農(nóng)業(yè)研究進展[J].生態(tài)學報,2003,23(5):1003-1011.
[2] 史曉霞.黃土高原半干旱區(qū)主要作物生育期土壤水分變化[J].干旱氣象,2011,29(4):461-465.
[3] 侯慧芝,呂軍峰,郭天文,等.旱地全膜覆土穴播對春小麥耗 水、產(chǎn)量和土壤水分平衡的影響[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14,47(22):4392-4404.
[4] 馮偉,李世瑩,王永華,等.寬幅播種下帶間距對冬小麥衰老進程及產(chǎn)量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5,35(8):2686-2694.
[5] 李世瑩,馮偉,王永華,等.寬幅播種帶間距對冬小麥冠層特征及產(chǎn)量的影響[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3,37(8):758-767.
[6] 初金鵬,朱文美,尹立俊,等.寬幅播種對冬小麥‘泰農(nóng) 18產(chǎn)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8,29(8):2517-2524.
[7] 楊文平,郭天財,劉勝波,等.行距配置對‘蘭考矮早八小麥后期群體冠層結構及其微環(huán)境的影響[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08,32(2):485-490.
[8]? 郭天財,盛坤,馮偉,等.種植密度對兩種穗型小麥品種分蘗期莖蘗生理特性的影響[J].西北植物學報,2009,29(2):350-355.
[9] 李娜娜,田奇卓,裴艷婷,等.播種方式對兩類小麥品種分蘗成穗及其產(chǎn)量構成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7,27(3):508-513.
[10] 歐陽西榮.播種方式與耕作方式對小麥群體結構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1993(1):41-43.
[11] 李進永,郭紅,張大友,等.播種方式和播種量對稻茬小麥生長的綜合效應[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2,40(1):78-80.
[12] 李福,李城德,劉廣才,等.甘肅發(fā)展旱地全膜覆土穴播技術的重要意義[J].農(nóng)業(yè)科技與信息,2010(23):3-4,27.
[13] LI F M,GUO A H,WEI H.Effects of clear plastic film mulch on yield of spring wheat [J].Field crops research,1999,63(1):79-86.
[14] 山侖.植物抗旱生理研究與發(fā)展半旱地農(nóng)業(yè)[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07,25(1):1-5.
[15] 張平良,郭天文,侯慧芝,等.不同穴播種植方式與平衡施肥對旱地春小麥產(chǎn)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12,30(1):132-137.
[16] 溫曉霞,韓思明,趙風霞,等.旱作小麥地膜覆蓋生態(tài)效應研究[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2003,11(2):93-95.
[17] 徐兆飛.山西小麥[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6.